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8-30
本報記者 趙卓菁 游映霞
落地窗前的綠意盡入眼底,遠處青山層林疊翠,為河東書房的閱覽者平添了幾分愜意……
蒲州梆子的舞臺在夏季又一次拉開帷幕,名家與弟子同臺表演,繁花漫天飛的布景與聲光電藝術的加持為戲迷朋友帶來了美的享受……
博物館、文化館志愿活動方興未艾,從傳統服務到新型服務,講解員轉變為文化能手和義務文化傳承人,彰顯運城市民素養的提升……
一粒又一粒的文化種子一季季栽種下去,一條條文藝枝葉繁茂四布,一朵朵文化繁花競相綻放……兩年來,我市文旅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運行管理,有效提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效能,著眼推動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迅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碩果累累,發展勢頭強勁,城市內涵與品質不斷提升。
書香彌漫全城
提升公共圖書資源利用率
春華秋實,不負耕耘。在市區10個“河東書房”,只要一張身份證,就可以借閱書籍;只要掃描二維碼,即可下載電子書到手機上……兩年來,河東書房成為市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建設得更加便捷化、智慧化、舒適化,以點連成線,以線覆蓋面,輻射全城東西南北中各個區域。在這里,市民免費享受到舒適的讀書學習環境以及讀書借閱和優質線上數字化資源,“既方便市民,又提升了公共圖書的資源利用率。”河東書房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
每個書房環境靜雅、設施配套、功能完善,設置有電子閱覽區、少兒閱讀區、書畫創作區、公共閱覽室、青少年自習區等功能分區,對外提供免費圖書借閱、報刊閱覽、數字圖書下載等服務,實行一處辦證、多處借閱、通借通還。相關部門也依托微信公眾號平臺等,提升數字服務,讓河東書房更加智慧高效。
河東書房在為讀者提供借閱服務的同時,緊緊圍繞周邊市民、學生和學前兒童的閱讀需求,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對不同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如河東書房黨群館的黨史學習教育系列講座、百家講壇、國學講座,河東書房廣電示范館的親子閱讀、繪本共讀、手工制作活動,河東書房印象南湖館的楹聯講座、書畫培訓活動等。
“這些活動極大地提升了河東書房的吸引力和知曉率,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受到人民群眾的交口稱贊。”家住市體育館附近的市民宋先生說,“好的讀書習慣可以幫助我摒棄那些喧囂的煩擾。”
“在河東書房的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我市積累了一些經驗,但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們去做,如增設報紙、期刊、圖書更新、提升服務標準、增設便民服務項目、改善場館閱覽舒適度等。”河東書房一工作人員說,“今后,我們將積極解決河東書房在運行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及不足,扎實推進河東書房建設工作,積極打造書香運城,為提高市民文化素養搭建更廣闊的平臺。”
河東書房成為河東文化的新坐標,引領了文化休閑的新時尚。我市近年來突出深化“書香運城”建設,按照抓競爭、激活力、強服務、創名牌的思路,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政策扶持等方法,充分激發現有河東書房的服務活力,最大限度地吸引社會力量主動參與河東書房的建設、管理、服務等,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特色鮮明、質優高效、文旅融合、吸引力強的公共文旅服務陣地,推動河東書房高質量發展。“這是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推動全民閱讀的具體實踐之一。”市文旅局公共服務科科長周強說,“10個河東書房,‘兩公里閱讀圈’,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
據悉,“十四五”期間,我市文旅系統將按照“15分鐘便民圈”的要求,進一步在市縣兩級的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布局建設一批河東書房,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濃郁、充滿活力、層次分明、遍布全市的“河東書房”體系。同時,提升河東書房數字服務,提高管理服務效能,建設大數據綜合服務中心、閱讀體驗互動中心、智慧書城,保證河東書房管理服務有平臺、常通暢,打造一批云閱讀、云培訓、云講座、云互動等河東書房線上產品,推動河東書房進一步上“云端”、進“指尖”,做到“線上”+“線下”互聯互通、時尚便捷。預計到2022年底,每個縣(市、區)至少打造1個集公共圖書館服務、優秀傳統文藝普及、全域旅游宣傳推介等于一體的河東書房,讓河東書房的品牌效應初步彰顯。
創新服務模式
加快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自2020年以來,新絳縣文化館在一樓展廳建起了非遺展廳,將該縣的國家級非遺和省市級非遺等資源整合在一起,采用實物展覽、圖片介紹、非遺作品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宣傳傳統文化、弘揚主旋律,成為新絳縣傳統文化旅游的一個主要參觀點。截至今年6月底,該館已接待參觀者兩萬余人次。
據悉,新絳縣共建設鄉鎮分館9個、村(社區)綜合服務點157個,構建了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探索出一條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路子。近年來,該縣將群眾文化服務工作延伸到縣城各個社區和鄉鎮分館,充分調動館內專業技術人員,將自身業務工作,包括文化展演、聲樂、器樂、舞蹈培訓、書畫攝影展覽等文化服務整合為一體,把絳州鼓樂、捏花饃、剪紙、木版年畫等新絳傳統群眾文化的標志帶進這里,讓廣大群眾不到文化館也能觸摸到新絳群眾文化、感受地域傳統文化。“為渴望了解新絳縣傳統文化的文藝愛好者打造了一個心靈棲息地,敞開了傳統文化展示的公共開放平臺,讓這塊古老又年輕的土地不斷嬗變新生,用傳統文化撬動本土旅游新熱潮。”新絳籍退休干部王女士說。
無獨有偶,永濟市近年來也在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新的發展模式。2017年實行總分館制建設后,永濟市文化館成為全省唯一試點單位,先后有多家兄弟單位來館觀摩學習。根據總分館運行情況,永濟市近年來轉換工作思路,集中力量壯大優勢,對11個村分館進行了撤銷,保留10個鎮分館,各館均實現了全市范圍內的通借通還,周開放時間均不少于20小時。各分館內配備了以農業科學、醫藥衛生等為主的基礎藏書,設置了閱覽坐席,部分分館還配有電子圖書借閱機。除鎮分館外,永濟結合主城區城市公園以及文化設施的分布特點,建設了兩處城市書房,“極大地提高了圖書館服務的均等化水平,切實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公共文化權益。”前來書房閱讀的市民李凱笑著說。
值得一提的是,永濟市各分館根據群眾需求預約“點菜”,把群眾需求報送各文化站站長,文化站站長和總館協調后,按照“大眾服務進片,小眾服務進館,特色服務進村”的方針,再由總館把服務送給群眾。“訂單式的服務模式,便于更好實現精準服務,使農村群眾享受到與城區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周強說。
新絳、永濟對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的探索之路并非個例。我市近年來加強總分館建設,指導各縣(市、區)推進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把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情況納入公共文化服務年度考核內容,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建立起上下聯通、服務優質、有效覆蓋的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目前我市共有市級文化館(市群眾藝術館)1個,縣級圖書館、文化館13個,各縣圖書館、文化館在機構設置改革后,均已獨立設置并掛牌。”周強介紹說,“廣大基層群眾享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更加豐富,途徑更加便捷,質量顯著提升,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
“我們下一步將進一步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強國的重要論述,著眼推動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迅速提升,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等法規條例的學習貫徹力度,貫徹落實省廳關于做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專項治理工作有關要求,做好后續督導檢查工作,形成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全面提升我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同時,持續推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專項治理工作,以設施標準化、均等化為目標,不斷加大鄉鎮文化站、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完善設備器材管理制度,加大檢查和指導力度,并做好‘回頭看’工作,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和管理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斷提升廣大群眾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
植根人民沃土
開展豐富多彩惠民活動
穿越百年,騁懷放歌。7月8日晚,市區鹽湖會堂內,2022首屆蒲劇藝術周首場演出蒲劇《啞姑泉》率先登場,這出講述運城瑰麗傳說的經典蒲劇,以動人的故事內核、過硬的唱腔功底、精湛的表演技藝引得在場觀眾掌聲不斷,現場氣氛熱烈。2022蒲劇藝術周演出期間,線上觀劇人次達百萬余次,在蒲劇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經過一代代創作者的不懈努力,蒲劇藝術不斷實現創新發展,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蒲劇藝術為群眾所欣賞、所贊嘆。“2022首屆蒲劇藝術周充分展示了市委、市政府堅定文化自信的作為和擔當,提振了蒲劇人傳承創新工作的精神與信心,進一步明確了守正創新的方向!”山西省蒲劇藝術院黨委書記王志凱評價道。
近年來,我市戲劇惠民工程進一步擴大服務領域,送戲下鄉演出規模位列全省第一。戲曲文化的振興、蒲州梆子的發展,更好地滿足了河東兒女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蒲景苑拉開周末劇場的序幕,全年演出100場,為百姓送上優秀傳統文化大餐;在南風廣場開展的精品劇目展演,豐富了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我為群眾辦實事”戲曲進景區、進公園、進廣場、進社區等活動,切實讓老百姓享受到文化惠民新成果……一場場惠民活動的開展,“讓群眾深受傳統戲劇浸潤,也為進一步推廣、宣傳運城作出重要貢獻。”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我市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參與“五個一批”群眾文化惠民工作、全國“群星獎”選拔展演、關公文化旅游節、“指尖上的博物館”、“云”課堂等活動,為廣大市民獻上特別的文化體驗。“在官方公眾號等線上平臺觀看文藝表演和曲藝教學課程讓我受益匪淺。”時常在文化館公眾號上觀看曲藝教學視頻的退休教師李艷秀開心地說。
據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我市將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充分調動基層群眾文藝表演隊伍的積極性,繼續按照省廳群眾文化惠民工程方案通知要求,選拔優秀鄉村群眾文藝隊伍(文藝小分隊)、鄉村文化帶頭人、鄉土文化能人,開展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演出。與此同時,邀請專家老師加大專業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基層群眾文藝表演隊伍的專業性、創新性。“我們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優勢,要努力挖掘與研發文化作品和產品,開展具有運城特色的文化活動,讓文化惠民的種子不斷植根發展壯大。”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依托文化底蘊
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養
金風玉露時,乞巧望秋月。8月4日,農歷七月初七,永濟市普救寺景區鶯鶯塔下,20對才子佳人舉辦唐制婚禮,莊嚴考究的形式和規程,體現出儀式感與莊重感,營造出崇禮重禮的文化氛圍。
近年來,永濟市依托傳統文化,根據古建筑物特色,圍繞春節、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推出傳承傳統文化、符合節日特點、富含文化特色的群眾性文明禮儀創建活動,組織開展文明禮儀比賽、自編自演禮儀劇目等活動,廣泛弘揚文明禮儀新風,成為倡導文明的典型。
運城博物館依托燦若星河的歷史遺珍,打造文化陣地,同樣成為全市文明力量的一個縮影。運城博物館8月7日舉行的2022年暑期學生志愿者結業典禮上,35名優秀志愿者獲得了“暑期志愿者結業證書”。“不少市民欲報名參加志愿活動。”運城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志愿潮流的興起,成為運博的一張新名片,彰顯著運城文明的新力量。”
文物是對國家文化的延續和承載,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至關重要。據悉,運城博物館近年來不斷完善社會教育功能,為讓志愿者們盡快勝任工作,開設了一系列培訓課程,內容既包括博物館基礎知識、志愿者服務理念等文博專業知識,也包括形體、講解詞寫作等專業性訓練,通過嚴格的初篩、面試、復試,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文化宣傳能手。
許多志愿者感慨:“自己參與其中,讓來館游客品味古中國韻味,有的是真真切切的收獲。”“志愿者的熱情反映出新時代群眾對文物的認知程度以及對文化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運城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評價說。
市民素質是城市文明的靈魂。近年來,我市創新發展理念,著力提升公民素養,打造良好人文環境,煥發全民建設熱情,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全民閱讀、經典誦讀、公益講堂、非遺進校園、文化進萬家等主題活動,以豐厚文化滋潤民心,增強了市民文化自信。此外,我市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主題實踐活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推出了“華夏古韻文明探源游”“清風明月生態康養游”“薪火相傳紅色文化游”等活動,以文載人,成風化人。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積極利用文化優勢,順應時代趨勢,打造更多河東味道,使文化文明活動釋放出特有的以美育美的生命力、文化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斷提升廣大市民文明素養。”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