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8-23
記者 付 炎
新秋已至,暑熱未減。正午烈日下,位于新絳縣泉掌鎮的南張村蔬菜市場內依然車多人擠。一輛輛裝滿黃瓜、辣椒、苦瓜等新鮮蔬菜的運輸車陸續從這里出發,運往陜西西安等地市場。
“與往年相比,今年市場管理更規范、交易更公平、環境更干凈……”這是不少菜農和蔬菜經紀人的直觀感受。
變化源自市場的“易主”。
今年5月,南張村蔬菜市場對外承包到期后,村“兩委”及時將市場經營權收回,由村集體自主經營。同時,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建立健全市場交易制度,保障蔬菜品質和菜農利益。
“村里接管以后,各項管理服務都及時配置到位,實現了市場經營的無縫銜接,也讓集體經濟收入上了一個大臺階。”南張村村委會主任吳小紅高興地說,“原來市場對外承包,一年承包費是35萬元。現在村里把市場收回來后,集體收入預計會翻番,增加到70萬元。再加上我們在200畝機動地里新建的4個蔬菜大棚的收入,預計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突破100萬元。”
南張村集體經濟的“闊步邁進”,得益于盤活原有資源,實現提質增效。新絳縣將這種模式命名為“三資”盤活提質經營增收模式。今年,像南張村一樣,當地許多村聚焦這種模式,一方面通過“清化收”,將荒棄閑置的資產、資源,通過發包租賃、資源開發等方式進行有效盤活;另一方面,收回不規范、效益低的“三資”,通過市場化手段重新發包或者集體經營,實現提質提效。
“三資”盤活提質經營增收模式只是新絳縣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一種模式。
在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中,新絳縣通過外鑒內學、座談觀摩、創新提煉,探索推廣“三資”盤活提質經營、“村集體+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黨支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村企結對互利共贏、依托主導產業延鏈服務、鄉村文旅節慶賦能6種增收模式,并因村制宜,堅持多渠道、可疊加推廣實踐。
土地是農村最大的資源和財富,如何激發土地“錢”力,產生更大效益?
陽王鎮閻壁村的做法是“連片的托管,細碎的流轉”,即連片的地,交由合作社托管;細碎的地,流轉到村委會集中經營。在此基礎上,用活“村集體+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增收模式,依托村集體居間服務優勢,一手對接農機服務組織,一手對接農戶,讓“小農戶”放心享受“大服務”,通過“耕、種、防、收”4個環節6個步驟的全過程托管,實現農戶節本增收、社會化服務組織作業增收、村集體服務增收“三方共贏”。
澤掌鎮向家莊村也是該模式的生動實踐者。該村在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三權”不變的前提下對農戶的4000多畝耕地實施全環節“保姆式”集中農業生產托管。
向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侯國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委會‘左手牽農機、右手牽農戶’,全心做好對接服務。僅僅是小麥收割和玉米播種,按每畝地8元錢收取服務費,村集體每年就能收入3萬多元錢。如果再把玉米收獲、小麥播種、旋耕作業等全部服務費算進來,僅此一項村集體一年就能增收8萬元……”
集體經濟壯大提質,重在因村施策、因地制宜。
澤掌鎮光村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古村落”以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勝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絳州澄泥硯”4個國字號招牌,加上村里擁有100余畝玫瑰園和600余畝菊花園,鄉村文旅節慶賦能增收模式是推動其發展的“最佳路徑”。
近年來,光村堅持“文化賦能、景村合一、主客共享”發展理念,成立了村級旅游公司,整合文旅資源,發展觀光農業。同時,通過舉辦文化旅游節、農民豐收節等節慶活動,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的多重提升。
為拓寬增收渠道,今年光村“兩委”班子遠赴山東學習取經后,投資80萬元打造了一個4000多平方米的拱棚式連棟菊花觀光園。該村計劃今年“十一”期間,依托國保福勝寺、絳州澄泥硯文化園、菊花觀光園等資源,舉辦系列文旅活動。
“目前菊花觀光園主體結構和苗木栽種已完成。屆時,觀光園里千種菊花陸續開放,有望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保守估計,菊花產業每年也將為村集體增收20萬余元。”光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馬振充滿底氣地說。
底氣源于“坐地生金”,成效滿滿。
而在絳州大地,其他3種增收模式也全面開花、競相爭艷——
黨支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增收模式:黨支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合作社等,村集體以土地、設備、資金等入股,并吸納社會資本多元化經營,示范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特色產業,集體經濟在經營分紅中實現增收。如三泉鎮新合村黨支部立足新興藥茶產業領辦合作社,以屬于村集體固定資產的制茶設備入股,用“家庭農場種植供應原材料、黨支部參股領辦的合作社制作加工、村集體線上線下多渠道銷售”三措并舉的方式,讓支部增活力、集體增實力、農民增動力,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20萬元。
村企結對互利共贏增收模式:一方面企業發揮市場、資金等優勢,助力村集體發展經濟;另一方面村集體發揮企業駐地資源優勢,依據企業需求,為企業提供發展所需的各類要素。如三泉鎮北社村成立“中北聯勞務服務合作社”,為臨近的至信寶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小微型工程建設、廠區保潔、勞務中介等服務,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30萬元。
依托主導產業延鏈服務增收模式:村集體圍繞本村主導產業提供交易管理、倉儲物流等服務增收。如古交鎮閻家莊村創辦了黑小麥面粉加工廠,形成了“農戶種植、工廠加工、集體銷售”的融合模式,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
6種模式創新實踐,集體經濟壯大提質。
“我們鼓勵各村結合實際,因村制宜,創新用好6種增收模式‘多渠道、可疊加’的優勢,在確保‘村村有路徑’的基礎上倡導‘一村有多策’。”新絳縣農村經濟事務中心主任邢崗告訴記者,目前,在全縣153個行政村中,每個村至少有兩種增收模式。其中,6種模式村有2個、5種模式村有1個、4種模式村有28個、3種模式村有83個。通過6種增收模式同步發力、賦能發展,新絳縣農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近1500萬元。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