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fā)布者:時間:2022-08-18
記者 韓維元 通訊員 關 妍 呂國玉
初秋的運城學院槐花盛開,微風拂過,陣陣幽香沁人心脾。
運城學院的學報室里,主編咸增強正在審閱即將刊印的新一期學報,淡淡的墨香與花香一樣沁人心脾。
“我姓咸,在鹽湖區(qū)工作了十多年,對鹽湖又特別有感情,所以我應該為鹽湖做點事兒。”在運城學院學報主編咸增強看來,保護鹽湖不僅是他與鹽湖之間特別的“緣分”,更是一種學術傳承,是社會發(fā)展和時代發(fā)展所賦予的歷史責任。
為了搞清楚鹽湖的歷史,從2006年開始,咸增強通過查閱大量歷史文獻研究鹽湖。“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有所不同,需要長期的積累、大量的閱讀。”為了讀懂生澀厚重的文獻,咸增強不僅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書籍,還對所讀過的文獻進行了大量校注,“我自己讀懂了,然后把它翻譯出版出來,再讓大家去讀。”
《河東鹽法備覽》作為一本研究鹽湖歷史的專業(yè)鹽政志書,在運城鹽業(yè)發(fā)展歷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因為在清代以前,關于河東的鹽政志書幾乎都已遺失,最早有據(jù)可考的就是清代順治年間的《新修河東運司志》、康熙年間的《河東鹽政匯纂》、乾隆年間的《河東鹽法調(diào)劑紀恩錄》以及《解州安邑縣運城志》等一些著作。
“一開始《河東鹽法備覽》這本書和現(xiàn)在的版本還不一樣,當時找文獻很難,一開始找的是一本手抄本,然后再找到復印本以及《增修河東鹽法備覽》和《續(xù)增河東鹽法備覽》,最后再在校注的基礎上將其做成電子版本。其中《增修》古籍版本是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的,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又有增訂。”咸增強回憶,為了研究《河東鹽法備覽》,光是把關于這本書的文獻找齊就用了六七年的時間,再加上要讀懂這些文獻,還要翻閱和研究大量的相關文獻、志書和史書等。
正是翻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咸增強對鹽湖才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和更加濃厚的感情,也讓他對鹽湖的保護有了更加篤定的方向。“對鹽湖的保護,首先要從池神廟、禁墻這些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城市中關于鹽文化的遺址開始,特別是關于鹽商、鹽化工業(yè)的一些遺跡、遺址,因為它們所蘊含的鹽文化元素正是運城所特有的標識,是運城之所以是運城的重要歷史佐證,是運城特有的歷史文化見證。”
在咸增強看來,鹽湖作為載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鹽文化實際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退鹽還湖’的生態(tài)發(fā)展理念下,我們就要弄清人與自然、人與人、文化與科學和諧共生的關系,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和諧的關鍵點。”這是咸增強所掛念的,也是他未來要研究的新課題。
人物鏈接:咸增強,1967年6月生,山西臨猗人,1989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學士,編審職稱。現(xiàn)任運城學院學報主編、河東鹽文化研究所所長、運城學院中文系專業(yè)帶頭人。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先秦史學會堯舜禹文化研究基地顧問、山西省高校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運城市河東文化研究中心顧問。主持或參與省級以上研究課題10余項,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鹽文化研究著作2部。曾獲山西省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全國高校社科期刊優(yōu)秀主編獎、全國古籍出版社古籍整理一等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