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8-15
記者 蘇黎原 通訊員 張文青 王國帥
由先進,到落后,再到重奪先進。最近,全市2021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結果揭曉,在五類考核事項中,臨猗縣四類評為“優秀”等次、一類評為“良好”等次,以5年來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優秀成績,畫出了“V”字反轉軌跡,打贏了一場翻身仗。
為了打贏這場翻身仗,臨猗縣學思踐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省委“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部署和市委“一區兩城三強市三高地”要求的對標定位,堅定堅持“黨建立縣”總思路,在實踐實干中科學提出了“一園三區四個臨猗”的建設目標。
“創新”發展 破舊立新
革故鼎新,方可開創未來。
臨猗縣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創新思路目標的基礎上,全面實施了鄉鎮財政體制、土地、機構、考核等多項改革,破題開新,激活了發展的“一池春水”。
——創新思路目標。一年來,臨猗縣在實踐基礎上形成了新的思路目標,即“一園三區四個臨猗”。“一園”,就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三區”,就是建設黃河流域(臨猗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運城市域發展核心區、工業轉型升級集聚區;“四個臨猗”,就是建設綠色臨猗、和諧臨猗、智慧臨猗、美麗臨猗。
——鄉鎮財政體制改革,讓鄉鎮有實力干事。率先在全省試水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制定了超收返還、招商引資獎勵、資產收益返還、土地出讓收益分成、土地復墾收益分成、放寬資金使用權限、村級經費績效管理“七條”激勵政策,賦予鄉鎮“聚財、生財、用財、管財”的權力,讓“窮”鄉鎮“富”了起來。僅2021年,該縣14個鄉鎮實現財政增收1700萬元,累計招商引資簽約項目69個,落地開工18個,總投資達到4.2億元。鄉鎮財政體制改革經驗正在全市推廣。
——土地改革,解決了項目用地難題。召開全省首家縣級土地改革大會,組卷報批時限由6個月壓縮至3個月,供應土地42宗1500余畝,消化“批而未供”土地500余畝,有效解決了項目用地難題。完成“地證同交”5宗,加快項目落地步伐。抓實“標準地+承諾制+全代辦”聯動改革,搭建“拿地即可開工”通道,出讓“標準地”14宗845畝。改革工作走在省市前列。
——機構改革,挖出了內部潛力。系統優化黨委職能部門架構;整體重塑政府職責體系和組織結構;對相關應對風險挑戰的事業單位進行功能再造,積極探索事業單位強化公益屬性去行政化、去營利性改革,涉改單位實現了從“改頭換面”到“脫胎換骨”、從“物理融合”到“化學反應”的根本轉變。
——創新“雙考核雙服務”考評體系,以考核指方向,以考核助落實。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思維,“黨建”和“業務”雙部署、雙考核,縣委自上而下、傳導壓力,推動任務落實;部門自下而上、主動作為,服務黨的建設、服務經濟社會,實現黨建與業務雙向促進,考核與服務雙向發力,黨的領導與高質量發展同步提升。
“協調”發展 補齊短板
十個手指彈鋼琴,方能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
面對城鄉基層人力資源緊缺等巨大困難,臨猗縣用好協調發展這一制勝要訣,善用“十個手指彈鋼琴”,全面布局、統籌發展,以人力、物力、組織力向基層傾斜的有力舉措,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人力。深化省校合作,對接全國120余所高校,共建“12大基地”;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37人,全職引進高學歷人才32人;外聘6名院士,300余名專家為智庫人才;吸引66所高校共計291名大學生來臨猗實習實訓。率先在全省開展農村“兩委”干部學歷提升工程,已獲得大專學歷388名,換屆后進入農村“兩委”干部隊伍269名,占比69.33%;選派190名優秀干部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招錄大學生到村工作,實現272個村全覆蓋,儲備后備干部949人。組織脫貧人口返崗務工3328人;累計發放小額信貸1387萬余元,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物力。列支基層治理資金5942.42萬元,保障網格治理、行政執法、主題培訓、集體經濟、村級運轉、“五面紅旗”創建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確定7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10萬元以上村80個,占比29.4%。提檔升級38個黨群服務中心;建成張嵩、云沖等13個美麗鄉村,完成無害化廁所改造6600座,實施通道綠化113公里。廟上特色小鎮建成運營,鮮棗文化節、果品文化節等成功舉辦,亮出了一張張鄉村振興新名片。
——組織力。結合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和鄉村振興“五面紅旗”示范村創建,完成228名黨組織書記初次評星,制訂《選拔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工作方案》(草案);劃細劃小各級網格1.2萬余個,建立網格黨組織982個,進一步優化治理體系。
“綠色”發展 宜居宜業
“早來臨猗灘,何必下江南。”
栽了樹、種了花、修了路,有了規劃,以前承包不出去的幾十萬畝黃河灘地,現在炙手可熱。臨猗縣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扮美城市,傾力打造“環境友好城市”。
——美在城鄉。加快鹽臨夏同城化發展,完成政府東側廣場改造提升和中央水系公園項目建設,持續抓好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等民生實事,不斷提升城市宜居度。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持續抓好農村污水處理、垃圾治理、“廁所革命”,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產業特色,挖掘文化內涵,圍繞黃河、涑水河及209國道沿線,高標準打造10個美麗鄉村。
——美在文旅。圍繞“兩河一嶺”,啟動全域旅游創建。推進傅作義故居景區提升工程,創建國家3A級景區。實施臨晉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加快臨晉縣衙4A級景區創建。建設猗頓文化產業園。推動豐淋牧業科教研學基地建設,開發養殖小鎮親子游玩、大嶷山綠色有機采摘等活動,走出了農文旅融合發展新道路。
——美在通達。完成260公里鄉村道路提升改造。繼續完善城市路網,提升城市通達度。打造旅游線路,20公里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貫通,加快25公里涑水河旅游公路一期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臨猗黃河大橋建設,謀劃實施晉永高速(臨猗段)項目,打通對外開放新通道。
——美在生態。大力開展國土綠化、通道綠化和村莊綠化,持續推進沿黃生態治理修復,全力推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開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推進企業績效評級和清潔生產,不斷提升空氣環境質量。實施5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楚侯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等建設項目,確保黃河、涑水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開放”發展 互利共贏
二三十年前,臨猗縣就曾以紡織、獸藥、裝備制造等當時先進業態的蓬勃發展,在全市工業發展中獨樹一幟。
如今,臨猗縣針對新的形勢,發揚開放共享、互聯互通思維,堅持轉型求“變”,構建開放協同的大系統、共建共享的大舞臺。電子科創園、鑫晟新材料等一大批小而強的區域性“獨角獸”企業,又在各自行業中茁壯成長、躍居潮頭。
——轉變思想。實施“攜手合作”行動,支持企業主動對外合作、發展壯大。實施“素質提升”行動,深化省校合作、校企合作,“企業大講堂”開講,全方位提升企業家素質。實施“典型選樹”行動,評選表彰獎勵一批功勛企業家、優秀企業家和行業領軍企業家,引領進步。
——轉換方式。圍繞全市“合汽生材”新興產業地標,推動傳統產業內涵集約發展,壯大裝備制造集群,扶優精細化工集群,做強紡織印染集群。推動電子產業等新興產業成鏈集群發展,產值達到30億元。推動新材料等特色產業挖潛增效發展,向建設全國最大的粉末冶金原材料基地邁進。同時,進一步提升防爆機車、漁藥行業話語權和競爭力。
——轉化動力。強化資本撬動,推動股份制改造,探索成立工業引導基金,加快擔保鏈債務風險化解步伐,該縣一半以上的核心企業順利脫網。強化科技驅動,申報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兩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1家,認定“兩化”融合管理兩家。強化要素聯動,完善排水、供水、道路等工業集聚區基礎設施,為企業入駐園區提供便利條件。
“共享”發展 利民均用
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臨猗縣堅持“三事”理念,即關乎民生的事、事事在心;惠及民利的事、事事盡力;符合民意的事、事事呼應。抓實社會保障,提升公共服務,守牢安全底線,在共建共享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實社會保障。落實全民參保計劃,社保卡持卡人數58.5萬余人,電子社保卡簽發數31.8萬余人,社會保險綜合覆蓋率超過97%。推廣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完成葫蘆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完善三孩生育配套支持措施,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持續推進“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年內培訓不少于5000人,帶動城鄉居民持續穩定增收。抓好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靈活就業,城鎮新增就業4500人,勞動力轉移6100人。
——提升公共服務。落實“雙減”政策,持續辦好課后托管和周末假期免費培訓服務。持續深化新教育實驗改革,不斷提升義務教育辦學質量,推動高中教育提質發展,推進教育資源優化和布局調整,全力推動義務教育“私轉公”。全面增強縣域醫療服務水平。加快融媒體大樓、美術館、檔案館建設步伐。打造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兩個高標準的“河東書房”,讓臨猗充滿書香氣息。
——守牢安全底線。嚴守返貧致貧底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努力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嚴守疫情防控底線,壓實“四方責任”,確保應急狀態下群眾生產生活秩序井然。嚴守安全生產底線,始終保持嚴厲打擊私挖濫采、非法生產等行為的高壓態勢,科學應對處置各類事故災害。嚴守社會穩定底線,全力做好重要時期維穩保障,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爭創省級平安縣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