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黃河岸畔新農人 奏響鄉村振興曲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8-10

□記者 杜磊 薛麗娟  攝影記者 茹雅

口述人 歷山村原黨支部書記 郝建民 歷山村蓮藕種植戶 梁永紅 農機手 郝建設

“家門口致富,以前想都不敢想”


一望無垠的荷塘

  采訪車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疾馳,經過芮城縣永樂鎮歷山村,依托黃河灘地開發的成千上萬畝荷塘一望無垠。

時值晌午,驕陽似火,蓮藕種植戶梁永紅開著工具車,從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通往灘地的岔口拐下,順著小路直奔黃河灘,前往他的500畝蓮池。

1972年生人的梁永紅皮膚黝黑,若不是他早早透露了年齡,真想不到他才50歲。從他說到蓮藕種植的精神頭上看得出,這幾年在黃河邊種蓮藕的效益可觀,他美在心里,笑在臉上。

“黃河灘是個好地方,天生就是適合種蓮藕的寶地,種出的蓮藕品質極高。今年是我種蓮藕的第三年,500多畝地刨去生產資料和人工成本,平均每年落100多萬元。在家門口就能致富,以前想都不敢想。”梁永紅說。

近幾年,靠著種蓮藕,梁永紅買了兩輛轎車,同時也帶動不少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他感慨地告訴記者,在農村,只要人夠勤快、肯吃苦,沒有富不了的。

別看這幾年享了黃河的福,早前梁永紅守著黃河吃的苦可是不少。

“我在黃河灘養過魚,種過小麥、玉米。一場大水過來,全部被沖得沒了影,后來好多年一畝地租金50塊錢都沒人敢種。直到前些年偶然發現在黃河灘種蓮藕是最適合的,大水過來基本不影響,上游裹挾下來的泥沙含有大量有機質,反而讓蓮藕長勢更好。”

“黃河蓮藕之所以好吃,原因就在于黃河水質的不斷改善,污染少了,水中的營養物質越來越豐富,生長在這里的蓮藕,吸收著充足的營養,成熟之后藕體鮮嫩、味道清香、口感脆甜。”

目前即將進入蓮藕收獲時節,播撒肥料的無人機在荷塘上空抓緊作業,準備迎接黃河灘上最繁忙的季節。“現在,種地也要和科技接軌,無人機大大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人力成本。”梁永紅指著遠處正在施肥的無人機介紹。

近幾年,眼看種蓮藕能掙錢,附近老百姓也積極加入蓮藕種植大軍。

規模帶來的集聚效應也不斷顯現,芮城黃河蓮藕逐漸成了氣候,自然吸引了市場的關注。近年來,每到收獲季節,客商絡繹不絕,圍繞蓮藕的各種產品也不斷升級,有做包裝小食品的,有做藕粉加工的,帶動產業鏈不斷延伸。

“芮城蓮藕品質高,市場價格也好,主要銷往四川、重慶等地,據業內保守估計,3年內四川市場每年仍有1億公斤缺口。”面對市場反應的持續向好,梁永紅對蓮藕產業前景充滿信心,計劃明年繼續擴大種植規模。

“干農業是一個很幸福的工作”

村里的農機手和他的新型農機設備

穿過永樂鎮歷山村干凈整潔的巷道,今年已經68歲的郝建設正在修理停在家門口的“巨無霸”東方紅拖拉機。老伴李條條在旁邊又是遞扳手,又是送零件,一頓操作忙得不亦樂乎。在他的門前,旋耕機、四鏵犁等各種農機設備一應俱全,可以稱得上一個小型農機倉庫。

“這幾年,沾了國家農機補貼的光,換個大家伙下來優惠不少。”干了40多年農機手的郝建設去年新購置了一臺大馬力拖拉機,靠它繼續在田間地頭“征戰”。“我這個年齡搞農業機械,真的是憑熱愛,干了一輩子了,根本閑不下來。”

按郝建設的話說,他靠著黃河,干的是黃河的活,吃的是黃河的飯,對黃河的情說不完,就連他的微信名都是“中國夢·黃河魂”。

多年來,憑著實干、講信譽,郝建設不僅在當地農機圈里小有名氣,周邊幾個縣、市種植大戶請他收麥、犁地、播種、挖藥材的電話也總是接連不斷,農忙時還需要提前跟他預約。

幾十年的農機生涯,郝建設在臨猗、永濟等地都留下了足跡。如今,他對當年“征戰”黃河灘的日子仍記憶猶新。

“20年前,我們開了13輛拖拉機,組隊到陜西合陽、韓城開墾黃河灘地。當時一出去,多則40天,少則1個月,吃住都在黃河灘上,白天開拖拉機旋地開荒,晚上就住在帳篷里。雖然條件很艱苦,但是每天都很有成就感,每個人都干勁十足。”

“跟以前相比,現在農民這個職業已經大大不同了,如今搞農業不僅收入不低,使用無人機、大型農業機械也成為日常,從事農業正成為一個很幸福的工作。”

“希望未來的高科技農業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用實實在在的收入讓農民看到希望。”郝建設說,他還要再干5年,要把從事農業的信心傳遞給更多的年輕人。

“歡迎來歷山村旅游做客”


無人機給蓮藕施肥

“現在村里干凈整潔、環境優美、綠樹成蔭,所到之處令人賞心悅目。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如糖似蜜、幸福滿滿,歡迎各位朋友來歷山村旅游做客……”

郝建民,這位在芮城縣永樂鎮歷山村干了16年的老黨支部書記,說起歷山村總是滔滔不絕,村里一草一木的變化,他都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我是從小在黃河邊長大的黃河娃,可以說每天睡覺都能聽到黃河波濤洶涌的聲浪,真是像歌里唱得那樣‘黃河在咆哮’。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們還經常在黃河里游泳,當年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現在想想都有點后怕。”

在河灘撿螃蟹、捉魚、玩泥巴的過往,承載了郝建民童年的快樂和青春的記憶,但黃河泛濫莊稼顆粒無收的場面也讓他至今難以忘懷。

“人常說‘河灘種田,娘家攢錢’,意思是不靠譜。以前人多地少,大家不惜勞力開墾河灘地,就為了多收點糧食,但夏季遇到上游發大水,莊稼就全完了。”

“如今,黃河再也不是以前的樣子,老百姓靠著黃河發財致富,真正享了黃河母親的福。尤其是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開通后,大大推動了文旅產業的發展。自駕游的外地游客多了,村里的農產品、土特產銷路有了,直接拉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郝建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十幾年來,歷山村年年都在變,由以前有名的“臟亂差”變成了現在的省級衛生村,通村路由沙塵飛揚的土路變成了寬敞筆直的水泥路。如今的歷山村,所有巷道全部硬化,兩側全部實現綠化美化,就連溝溝坎坎上也架起了公路橋,實現了無障礙交通。

走進歷山村村委會古香古色的大門,上書“聚賢閣”3個大字,讓人不禁感慨新時代農民的智慧與氣魄。院內是歷山村新建的集娛樂、休閑、商貿于一體的休閑廣場,旁邊還建有農家書屋、宣傳文化室等16間村民活動場所。黨員活動室里“優秀自然村”“先進單位”……一面面亮閃閃的榮譽獎牌掛滿墻壁。

“歷山村之前以種小麥、玉米為主,現在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花椒產業不斷壯大,已經成為村里的經濟支柱,出產的‘大紅袍’花椒遠近聞名,帶動老百姓人均年增收萬元以上。以前村里老百姓家里買輛摩托車就很闊氣了,現在有輛小轎車也很平常。”郝建民自豪地說。

現在正是花椒豐收的季節,漫步在歷山村,遠遠便聞到陣陣花椒的清香。村民滿載花椒的三輪車在巷道里來來往往,廣場上前來收購的客商絡繹不絕,處處洋溢著歡樂的笑聲和豐收的喜悅。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