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8-03
□記者 韓立 范楚喬 攝影 記者 茹雅
口述人 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移民新區 陳孝云 運城學院教師 潘志國
“根本想不到廟前現在能變得這么美,我真真是享了共產黨的福了。”近日,在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移民新區,83歲的老黨員陳孝云激動地說。

汾河入黃處的廟前“新村”與“老村”
廟前村東依峨嵋嶺,西臨滔滔黃河,隔河與陜西省韓城市相望,聞名華夏的后土祠就坐落在村北。
陳孝云說,黃河哺育了廟前村祖祖輩輩,廟前人也受盡了黃河泛濫的苦頭,在他的記憶中就有多次受災,但故土難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廟前村修堤建壩,組織搬遷,這才使得廟前人過上了安定生活。他們平整荒溝、打水井,克服了耕地少、資源匱乏等困難。

住進廟前村移民新區的陳孝云
“那時候村里的水澆地很少,大部分是旱地,收成不穩定。廟前人憑著敢闖敢干的勁頭,外出經商、勤勞致富,逐漸過上了好日子。”陳孝云說。
作為萬榮縣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村,近年來,廟前村狠抓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高標準規劃了108套移民新居,已建成85戶;新區巷道整齊劃一,實施了綠化亮化工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后土祠景區的建設,使廟前村的知名度更高了,交通也更為便利,還帶動了部分村民就業。
陳孝云說:“以前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一土到頂,老話講‘窗臺齊磚,就是好房’,現在住到新房里,心情更加舒暢。這樣的好日子,過去想都不敢想,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說什么都表達不了我的心情!”
一輩子住在黃河邊,老陳的心也一直牽掛著“母親河”。之前住在老屋時,他每天在黃河邊鍛煉、休閑,現在搬到了新區,他隔三差五還要走著去轉轉,有時還坐上電動車順著沿黃公路到處看看。
從廟前新村步行10分鐘,便可到達望河臺。登臺遠眺,汾河、黃河交匯的壯觀景象映入眼簾,秋風樓巍然屹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交融,曠達深遠的意境令人留戀。
“現在路邊有不少修復工程正在推進,我心里很高興。以后,黃河邊一定會更美,廟前村人的生活就更幸福啦。”陳孝云說,“我村就在黃河邊,歡迎你們常來。”
盛夏時節,沿黃公路兩側風景優美,即使大中午也有人驅車前來觀景。采訪途中,記者偶遇了回鄉探親的運城學院教師潘志國。
“這次我專門走的沿黃公路,想帶孩子們近距離感受黃河沿線的美麗風光,讓他們在與故鄉的接觸中感受黃河的美,增加對故鄉的熱愛。”他說。

潘志國和孩子在賞荷
距離潘志國的家鄉榮河鎮金井村不遠的一處觀景臺正在修建中。觀景臺兩旁的萬畝荷塘里,“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美麗景象讓一家人流連忘返。
作為黃河岸邊長大的人,潘志國每次回鄉,都會到黃河邊看看。“過去村子里耕地少,生活苦。但黃河兒女頑強拼搏的精神一直都在,他們在家辛勤耕耘,外出打工經商,硬是奮斗出了一番景象,生活越來越好。”他說,“現在,家鄉的生態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改善,看到沿線的美景,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家住黃河邊,非常驕傲。”
青山綠水生金銀,生態修復利長遠。不光潘志國家附近的觀景臺正在緊張施工,順著沿黃公路駛過,各類生態修復工程都在進行中。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萬榮段不僅有讓人流連忘返的自然風光,還分布著多個人文景點。“北辛舍利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朝洪武年間。近年來,北辛舍利塔生態得到修復,景區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宣傳,周圍建設了觀景臺、棧道、花海,周邊綜合生態環境也提質不少。”榮河鎮興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賈友棟說。
興和村是新合并的村子,經過搬遷、生態修復、產業轉型,得到了新的發展。現在,居民出行更加便利,住房更安全、舒適,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高,農業生產也更現代化。“不斷有游客來舍利塔觀光,村子的知名度更高了,灘地西瓜等經濟作物的銷路也更廣了,我們村正朝著文旅農產業融合的方向發展。”賈友棟說。
近年來,萬榮縣委、縣政府著力構建主體、慢行、服務、信息、景觀“五大系統”,打造旅游長廊、生態長廊、文化長廊、開放長廊、富民長廊“五條長廊”,全方位高質量推進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萬榮段建設,大大提高了沿線群眾的生活幸福指數。
萬榮段規劃總里程90.36公里,包括主線和支線,總投資7.22億元。公路沿線建設了停車場、驛站,北辛舍利塔觀景臺、黃河文化濕地公園觀景臺(望河臺)、黃河農耕文明博覽園、蘆葦蕩、萬畝荷塘等均已面向游客開放。
黃汾交匯,盛景壯觀;后土祠周邊,萬榮人與黃河相伴相依共歡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