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7-27
□記者 祁克寧 李婷 廖旌汝

大河奔流,大道如虹。
俯瞰河東大地,1358公里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猶如一條彩色絲帶舞動在大河之東。它,不僅是全市交通路網不可或缺的脈絡,而且也同步構筑了全域旅游的新格局,促進了沿黃景點項目的提檔升級,使旅游業態得到延伸、旅游產品更具吸引力,進而帶動了沿線農業產業發展及鄉村振興。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運城段,從我市與臨汾市交界的鄉韓黃河公路大橋開始,至垣曲縣歷山鎮結束,與晉城市太行板塊旅游路連接。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四好農村路”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省關于“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戰略決策,全面落實“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總體要求,聚焦“五條綠色生態走廊”建設,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建設為牽引,全力構建覆蓋全域的“三水一山”旅游公路網,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撐。
謀全局 繪藍圖 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公路建設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三水相交,一山聳立。黃河、汾河、涑水河涵蓋全境,中條山脈橫貫東西。規劃建設之初,我市就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作為“四好農村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建設覆蓋全域的“三水一山”旅游公路網,以高標準旅游公路建設帶動全市“五條綠色生態走廊”建設,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和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
規劃建設過程中,我市始終堅持“一通二暢三提升”的基本思路,以“提升改造、完善功能、環境優美、適當超前”為總體要求,著力推進旅游公路主體系統、慢行系統、服務系統、信息系統、景觀系統同步設計、同步實施;突出美化、綠化、亮化、凈化、文化“五化標準”;堅持“把握政策紅線、保護生態環境、節約土地資源、因地制宜施策、主線支線結合、綠化一次到位、安全優質廉潔”7條原則,有序推進項目實施。
同時,依托文旅項目,以市委、市政府“387工程”(圍繞黃河文明、生態觀光、農旅融合三大主題,恢復八大古渡口,重建七大古鎮)和“城景通”“景景通”為依托,著力建設以觀景臺等為主題的公路服務區,統籌旅游公路綜合服務功能,將自行車道、觀景臺、小憩園、停車場等附屬設施統一設計、同步實施。
推進建設過程中,我市堅持一把手親抓、部門聯動、屬地主戰原則。市委、市政府將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建設納入全市重大工程項目,通過“13710”督辦系統強力推進,成立了由市長擔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直多個職能部門負責人及各縣(市、區)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多管齊下,為推進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建設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道路建設,重在財力支持。運城作為農業大市、財政小市,市委、市政府在財力緊缺的情況下,對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項目給予全力支持。在省級資金支持的基礎上,我市積極爭取省代市縣發行債券40%。同時,出臺政策對涉及的4個貧困縣給予項目總投資10%的補助。此外,各縣(市)也主動作為,廣泛籌措資金,有效解決了資金短板,保障了公路建設。
點成線 串成景
創新高質量管護新模式
道路三分建設,七分管理。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是最美的“四好農村路”。如何建好、管好?我市始終堅持“建、管、護、運”同步發力,實現了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
工程質量上,做好一個“優”字。我市先后出臺加強農村公路工程建設質量管控、提升農村公路機械化施工水平等指導性文件,建立市、縣、鄉(鎮)三級質量監管體系,嚴格落實質量責任終身制,嚴把“政策紅線、項目設計、工程造價、施工隊伍、工程監理、項目開工、施工工序、原材料質量、資料檔案、試驗檢測、質量驗收、質量信用、監督考核”13個關口,推行機械化、精細化、規范化施工,切實把旅游公路打造成“一號公路”。
日常管理上,做好一個“嚴”字。全市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全力構建縣、鄉(鎮)、村三級管理體系。以夏縣為例,縣、鄉(鎮)、村三級分別設立了路政員、交管員和村級道路專管員,所有農村公路按照“八無”標準與鄉(鎮)、村兩級道路管理員簽訂目標責任書,農村公路管理實現了規范化。
養護實施上,做好一個“精”字。全市實施縣鄉(鎮)村三級“路長制”,建立“縣為主體、行業指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管養工作機制。如河津市,在部分鄉鎮組建5家專業民營保潔養護公司,由鄉鎮政府主導,交通養護站牽頭,沿線企業出資對公路實施專業化養護,吸納82名困難群眾參與公路管養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發群眾愛路護路熱情。
運營效能上,做好一個“活”字。全市堅持“城鄉一體、客貨并舉、郵政結合”,整合資源、綜合布局,逐步構建了功能完善、快捷高效、人便于行、貨暢其流的農村公路運輸服務網絡。截至目前,全市建制村通客車率達100%,已開通18條城際公交線路和22條定制線路。農村物流節點建設已全面覆蓋147個鄉鎮(街道)。同時,我市圍繞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積極打造“全域游、全景游、全季游”旅游線路,已開通9條“城景通”旅游線路。
6月10日至12日,運城市首屆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自駕游暨“沿著黃河游運城”活動圓滿完成,百余輛越野車和摩托車從黃河流經運城的第一站河津市出發,順流而下,邊走邊游邊直播,充分展示了運城黃河旅游自然生態之美、歷史文化之美、人民幸福生活之美。
聚資源 促融合
鋪就產業發展快車道
大道連古今,鋪就富民路。
盛夏時節,蜿蜒綿亙的公路,伴著奔流的黃河水一路前行,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運城段把8個縣(市)的旅游資源串聯起來,織就了一幅人與路、路與景和諧相依的美好畫卷。近年來,我市將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建設同沿線產業發展、全域旅游、美麗鄉村、生態保護、歷史文化等方面相融合。
注重公路與產業發展相融合。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為引領,重點發展特優農業,實施“百十萬”糧安工程,建設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十萬畝玉米高粱基地、萬畝水稻基地,重點推進鹽湖區、萬榮縣、稷山縣、新絳縣、聞喜縣32.4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臨猗縣將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打造成“花果綠道”“蘋果公園”;垣曲縣打造木耳、葡萄、養殖產業路和桃花觀光資源路;新絳縣充分發揮“國家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縣”這一優勢,建成3條蔬菜通道21公里,促進全縣蔬菜外銷;河津市陽村街道借助“四好農村路”,大力發展韭菜產業,并將其通過電商平臺遠銷全國各地,僅此一項全村年增加收入7000余萬元。
注重公路與全域旅游相融合。整合沿黃文旅資源,提升景觀、豐富業態、疊加功能,形成示范帶動。永濟市利用旅游公路串聯起15處景點,形成了一條旅游“黃金通道”,2020年被評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芮城縣在大禹渡等景區建設公路驛站,開發太空艙度假休閑灣,實現休閑與旅游有機融合。
注重公路與美麗鄉村相融合。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為紐帶,著力打造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便捷的交通不僅利于群眾出行,盤活了當地資源,更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了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依托黃河和汾河交匯處的獨特地理優勢,以后土祠景區為中心,打造了望河臺、雕塑園、萬畝荷花等優質旅游景點,高標準規劃建設108套新居,整齊的院落和寬敞的大道,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新農村畫卷;平陸縣張店鎮風口村借“風”發力,夏縣泗交鎮以“山水”為題,分別打造“風口涼都”“天然氧吧”,已成為夏日避暑勝地,曾經的偏遠山村已成為當今的致富新村。今年,我市7個村落榮膺新一批“山西美麗休閑鄉村”。
注重公路與生態環保相融合。實施“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風景道示范工程”,在岸線和公路沿線之間規劃建設防風固沙林帶,以高水平治理、高標準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臨猗縣投資1.53億元對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沿線的林帶、山體、過境街道、村莊進行綜合生態治理,為群眾提供優美、舒適、安全的外部環境;垣曲縣將我市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與晉城太行一號旅游公路無縫連接,打造“黃河風情交旅融合”“中條山紅色旅游”“亳清河綠色長廊”3個樣板公路;夏縣在旅游公路綠化美化上做足文章,使公路綠化有機融入生態資源,形成了“車在林中行、人在花中游”的美麗景觀,實現了“春有花、夏有蔭、冬有綠”的生態美景。
注重公路與歷史文化相融合。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串聯沿線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脈。河津市著力挖掘和體現“鯉魚躍龍門”黃河風情文化。萬榮縣突出后土文化,將農村公路綠化與當地民俗文化相結合,建設多元文化景觀。
表里山河,華夏文明,五千年歲月看運城!當前,我市正全力構建全域旅游公路網,串聯一路風景,承載一脈文化,造福一方百姓,點亮最美“四好農村路”。全市上下將傾情在河東大地書寫“產業沿著公路走、公路促進產業活、產業推動農民富”的美麗畫卷,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更加堅實、更加優良的公路交通服務保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