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7-18
記者 朱 姝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廣袤的田野,蘊藏著無限的機遇與希望,為許多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舞臺。
青年人,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在返鄉創業、振興鄉村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如今,不少年輕人回到運城返鄉創業,在農村的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他們大多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過在市場打拼的經歷,具有開闊的視野、活躍的思維,了解市場需求,善于培育高效優質農產品,延長產業鏈、價值鏈。同時,這些返鄉創業年輕人善學習、肯鉆研,在實現自我成長的同時,也讓更多人看到鄉村發展的機遇,帶動更多人投身鄉村振興這片熱土。
近日,記者走進夏縣,聽幾個年輕人分享他們的返鄉創業故事,擷取了一個個田野與年輕人“雙向奔赴”的美好圖景。
探路“誰來種地”
“我是從2019年開始回來種菜,一開始的300畝地,經過三年的發展,現在已經連片到了5800畝。我們主要種植廣東菜心,外加一些綠葉菜……”眼前這個年輕的菜農,提起自己種的菜就滔滔不絕,一股職業的自豪感撲面而來。
他就是趙興,2019年回鄉創業的運城人。

趙興在統計上半年蔬菜銷量。
趙興所運營的這片“菜地”,是他和幾個合伙人成立的夏縣世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運營的供港蔬菜基地。
供港蔬菜基地目前已經橫跨夏縣尉郭、禹王、瑤峰3個鄉鎮,是全市“1311”重大工程項目以及夏縣“十大標志性、牽引性工程”之一,主要種植廣東菜心、中華芥藍等十多個品種,在深圳、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均設立銷售檔口,實現從種到銷的產業閉環。粵港滬市民餐桌上備受歡迎的“菜心”,正是來自夏縣這個小伙子的創業項目。
據趙興介紹,他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外從事銷售行業,已經做到了大區銷售經理的職位,拿著不菲的年薪,生活已經相當穩定安逸。
“可是心中還是有個創業夢,都說四十歲就是人生最后一次創業,我想趕在四十歲來臨之前再拼一把。”趙興說。
可是,創業從什么行業入手呢?新興行業需要專業作為基礎,門檻都挺高,想來想去,農業這一塊競爭相對不那么激烈,或許可以成為創業的切入點。
趙興在做調研功課時發現,廣東人對于新鮮蔬菜的需求不僅量大,而且品質要求也很高。走訪發現,廣東一帶供應綠葉蔬菜的供應商主要來自寧夏,他心想在運城這樣一個糧食蔬菜的供給大本營做這個生意應該不差。
2019年,懷揣著這個創業夢想,更帶著創業理想和情懷,趙興回到了夏縣,一開始在夏縣尉郭流轉了300畝地,建起了供港蔬菜基地。該基地采取訂單化種植的方式,每年年前就和客戶簽訂好訂單。從每年四月開始,經過工人的采收、分揀、入庫以及運輸,28個小時之后,這些新鮮菜心將直接送達客戶手上。

趙興在供港蔬菜基地察看新種的菜苗長勢。
“目前市場上廣東菜心比較缺貨,我們的工人從早上7點就開始下地采收。每天可供應市場10萬斤的新鮮蔬菜,價格在4元—5元之間,銷售情況還是很不錯的。”趙興說。
經過三年的發展,從最初的300畝,逐步發展到了今天的5800畝。該基地嚴格執行國家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運用“產銷一體化”模式為廣州、深圳和港澳市場提供高品質有機蔬菜,蹚出了一條農業轉型發展之路。
“我們認為,目前農業最大的問題在于標準化,以此為切入點,我們把蔬菜從種到收的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標準化管理,徹底改變了過去傳統的種菜方式和賣菜方式。”趙興說。
在供港蔬菜基地滿負荷運轉的情況下,可帶動300人就業,每年要用到本地工人上千人次。一個人回鄉,改變了種地方式,并由此帶動了上千人更新勞作理念和勞作方式,給農村帶來巨大的變化。
“誰來種地”這個問題,趙興和他的供港蔬菜基地似乎給了我們一個較為明確的答復。
趙興還向記者介紹,下一步,基地將緊緊圍繞公司的產業配套化建設,進一步完善綜合辦公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心、凈菜分揀中心、智慧化農業大數據中心,爭取在3年—5年將供港蔬菜基地打造成為華北地區種植面積最大、品質最優、技術最全的供港蔬菜基地。
試解“怎么種地”
走進位于夏縣夏都大道上的盛泰葫蘆藝術館,記者的視線被各種造型的葫蘆牢牢吸引住了。

裴唐宇在為“家和萬事興”葫蘆上色。
“這是我們最近推出的重頭產品——大漆葫蘆。”該藝術館負責人裴唐宇介紹,“人們喜歡把葫蘆做成掛飾,掛在車里祈福平安,也可掛在家中鎮宅旺運。大漆在古代是奢侈品,如今人人都有使用大漆產品的可能。我們的產品,能讓大漆走進尋常百姓家,讓大家都了解大漆,喜歡上大漆文化。”
“百里千刀一斤漆”,大漆文化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葫蘆,圓滾飽滿、口小肚大、外形福氣。“葫蘆”與“福祿”諧音,葫蘆蔓藤延綿、果實累累、籽粒繁多,寓意“子孫萬代”“萬代盤長”,被視為吉祥物。據裴唐宇介紹,這樣一只大漆葫蘆在市場上價值可達萬元。
這位滔滔不絕的葫蘆達人裴唐宇,正是記者尋訪的對象。裴唐宇是一名“85后”,在河北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之后,“北漂”多年,并且擁有自己的雕塑公司。
“在北京就是只做雕塑,簡單來講就像是‘來料加工’,處于整個生產鏈條的中端。”裴唐宇說,“我自己家世代在夏縣瑤峰鎮就是種葫蘆的,種了四五代,父輩們都是種好了直接批量賣掉,頂多給葫蘆開個口簡單制作一下當酒壺賣,最多能賣幾十塊錢。”
裴唐宇看中了這兩個市場環節之間的價值空間,想做一個從范制葫蘆種植到設計、藝術加工、銷售這樣一個全鏈條的葫蘆新業態。

夏縣盛泰葫蘆藝術館內,裴唐宇在葫蘆上烙畫。
說干就干,裴唐宇2017年從北京回到夏縣,在老家瑤峰鎮流轉了100畝土地,拉上自己的同事兼好友張建曉,開始了自己的葫蘆事業。
說起種葫蘆,裴唐宇真是感慨萬千。2019年剛種下去的葫蘆苗,不巧遇到霜凍,第二天起來葫蘆苗全凍死,忙活了半天的種苗又得重新開始;范制葫蘆是將葫蘆從幼時就放在范制模具里成長,但是成功率較低,有時可能一批葫蘆成功不了一個……諸如此類的困難,裴唐宇如今已經可以云淡風輕地談起,但是仍不難從描述背后感受到他創業的不易。
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范制葫蘆的成功率越來越高,各種葫蘆工藝也越來越嫻熟,裴唐宇的“葫蘆經”開始順暢發展了。
從一開始的葫蘆地,到現在侯馬、西安的代銷點,再到這個全新的盛泰葫蘆藝術館的開業,每一個新變化都彰顯著裴唐宇的葫蘆事業越來越順風順水。
再來仔細打量這個藝術館,上下兩層,每層110平方米。展廳不僅展品陳列精致,而且燈光設計講究,加上隨處布置的從民間回收的箱子、柜子、石槽、竹籃等老物件,與各種造型、花型和工藝的葫蘆作品,相得益彰。
“除了葫蘆實物產品,我們提供的產品還有消費體驗,我們希望只要有人來店中,哪怕啥都不買,也會有收獲。”裴唐宇說。
比如擺在展廳正中間的那個最大的葫蘆,高1.3米,摘下的時候重達35公斤,一個人扛在肩頭要費很大勁才能從地里運出。“超過1米的葫蘆都很少見,光這個葫蘆,不做任何加工,市場售價就達兩萬元。”
談到回鄉創業的意義,裴唐宇認為,改變了父輩過去簡單粗暴的賣葫蘆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用藝術給葫蘆賦能,讓葫蘆“長”出更多的價值。
“過去,父輩種葫蘆都是小規模地種,零散地賣,一個葫蘆頂多賣幾十塊錢。現在,我們采用規模化種植的方式,統一管理種植環節,利用傳統工藝為葫蘆造型,現在我這些葫蘆中最貴的能賣到十萬元人民幣。”裴唐宇說。
從零散到規模化,從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一個葫蘆經過幾代人的手,價值增長了百倍。這個年輕人的回鄉創業,改變了葫蘆這一傳統產業的盈利方式,更為傳統產業如何融入時代大潮作出了最鮮明的注解。
破題“如何堅守”
眼下正值盛夏,天氣炎熱,正是西瓜上市量較大的季節。
在夏縣禹王鎮郭里村周邊的千畝西瓜園區里,一排排夏樂西瓜在大棚里等待著被采摘、上市。高大悶熱的瓜棚里,“90后”小伙時大超正跟妻子忙著收割這些西瓜,小兩口一邊交談一邊干活,手腳麻利,場面溫馨和諧……

夏縣郭里村時大超的夏樂西瓜喜獲豐收。
“現在這已經是‘二茬瓜’了,‘一茬瓜’早已經賣完,收成不錯,我們對這一茬的西瓜銷售更是充滿信心。”時大超的笑容里滿是期待與自信。
時大超,郭里村人,這個不到三十歲的小伙子,戴著眼鏡、講話慢條斯理,跟印象中的傳統瓜農不太一樣。
“我是從江西科技學院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畢業的,大學畢業以后,在外工作了幾年,感覺不論是工作還是收入都進入了一個瓶頸期。這個時候,看見家里的夏樂西瓜銷路很好,收益不錯,而且夏樂西瓜產業在村里發展也比較穩定。我就跟家里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回來發展,延續家里的種瓜傳統,做一個新時代瓜農。”時大超向記者談起了自己開始種瓜的契機。
2021年,時大超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郭里村,加入了夏縣宏偉瓜業專業合作社,在村里包了20畝地,開始種植夏樂西瓜。
得益于合作社已經沉淀成型的西瓜種植模式,再加上家里人的經驗“加持”,時大超的西瓜種植上手很快,種植過程雖然也遇到過死秧等一些問題,但是都問題不大,沒有影響連續兩年的西瓜豐收。
據時大超介紹,每畝西瓜地的年收入在萬元左右,這樣的收入水平比他在外面工作時確實強了不少。
產業發展穩定且良性,收入也非常可觀,這兩個因素讓時大超更堅定了做一個新農人的想法。
“現在的這20畝地只是剛開始,算是試種,我們兩口子決定明年擴大種植規模,將西瓜種植這項甜蜜事業進行到底。”時大超談起未來的打算,顯得信心十足。

時大超在記錄客戶的地址和聯系方式。
據夏縣宏偉瓜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田紅衛介紹,這三四年來,加入合作社的年輕農戶明顯增多了。目前合作社內的農戶有2000人左右,其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有700多人,占到了三分之一還多,而且這700多人大多數都是返鄉創業的年輕人。
談及這幾年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年輕人回流農村,堅守種瓜事業。田紅衛向記者道出了一些原因。
首先是夏樂西瓜產業成為最大吸引力。近年來,夏樂西瓜在市場上叫好叫座,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夏縣鼓勵瓜農擴大夏樂西瓜種植規模。光是夏縣宏偉瓜業專業合作社管理的瓜田就從2015年的2000畝擴大到今年的10000畝。瓜田變多了,就需要更多的人來種。夏樂西瓜良好的市場反應、合作社內科學的西瓜種植技術體系,讓夏樂西瓜產業不斷健康壯大,自然吸引了眾多在外創業的年輕人回村種瓜。
“回來的年輕人有在外開餐館的、開大車的,還有剛畢業的大學生等等,都是看中咱這個產業,主動回來。”田紅衛說。
其次是政府搭建多種平臺引導人才回流。
“你看這是政府在咱們合作社搭建的四個人才平臺,有專家工作站,有以我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還有巾幗創業就業平臺和青年創業創新示范基地,政府通過這幾個平臺,不斷把年輕人引流回來,給我們注入新鮮血液。”田紅衛說。
放棄城市生活,回來會不甘心嗎?
“沒有不甘心。種瓜這個事情,讓我重拾了成就感吧。看著自己付出的努力,讓西瓜從一粒種子變成一個個大西瓜,這種成就感是很足的。把它們賣出去,得到回報后,自己心里也很充實,不像過去在外漂著那么不踏實了。”談起這個問題,時大超顯得十分篤定。
“年輕人回來了,我們干起夏樂西瓜就更有心勁了,咱知道咱干了一輩子的事業有娃娃們來堅守來傳承了。”田紅衛感慨地說。
攝影記者 陳方斌 攝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