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7-12
記者 楊紅義 張曉麗
75歲以上老人免費拎包入住“酒店式”老年公寓,一日三餐,每周不重樣;制定探訪老人的剛性“實操標準”——理發、洗腳并拍照留痕;新人婚后第二天,到老年公寓“拜高堂”認親,給村里老人敬喜酒、發喜糖……兒孫滿堂,承歡膝下,讓每一位老人都擁有最幸福的晚年生活成為河津市下化鄉南桑峪幸福小區一道獨特的風景。
“幸福小區”真“幸福”!南桑峪村自2012年從下化鄉采煤沉陷區整村搬遷至河津市城區以來,始終秉持用“孝道”注解“幸福”的理念,把老年人當成“香餑餑”“心尖尖”,在基層治理中樹立起以德孝治理引領鄉風文明的標桿。
老年公寓真“高級”
南桑峪村老年公寓位于村委會西邊,是一處獨棟兩層電梯樓,這里的每一個細節,都緊盯老年人“微需求”,匠心設計因而無微不至:一樓餐廳入口處,臺階變緩坡,地磚變塑膠,增加扶手防摔倒;餐廳桌椅根據人體美學,精心選購人性化“功能桌椅”,桌椅增加扶手,方便老人就餐。
是什么原因讓南桑峪村人投資數百萬元,建成了如此“高級”的老年公寓?這一切還得從10年前說起。
曾經,南桑峪村因成為煤炭采空區,部分房屋斷裂倒塌,面臨生存危機。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兩委”同心勠力,在2008年啟動整村搬遷工程,于2012年在河津市城區建成了占地100畝的幸福小區。
“幸福小區”,要有“幸福的樣子”。“小區規劃建設之初,村委會就考慮好了,要給老年人打造一個吃、住、娛樂一體化的休閑養老場所。一方面是培養孝道文化,讓子孫后代一起守護‘最美夕陽紅’;另一方面可以減輕兒女負擔,75歲以上老人養老問題由村集體負擔,吃飯、住宿無須任何費用;最終是要讓每一個老年人都有最幸福的晚年生活。”南桑峪村黨支部書記李偉剛說,“當時,投資200余萬元建成一棟兩層公寓,住房共20間,面積2000平方米。起初,村里老人住進老年公寓后,飲食上是自己到餐廳打飯回房間吃,住宿上是三人一間房、一廚一衛,冰箱、電視機、空調等家電配備齊全。”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部分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腿腳不如過去利索,自行打飯回房間就餐就明顯不合時宜。“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南桑峪村“兩委”決定為老年人改善飲食起居條件。
2021年,為盡快解決老年人吃飯不方便的問題,南桑峪村投入百萬余元,在老年公寓南面加裝了一部電梯,在西面擴建兩層,一樓規劃大餐廳,二樓增加5間房10個床位。“剛開始,我們安裝的是透明的觀景式玻璃墻電梯,但由于有的老年人恐高容易眩暈,又在內部加裝了金屬轎廂。”李偉剛介紹說,“有了電梯,過去住在二樓的老人,只有5個下來打飯,現在增加到9個。老人們一起吃飯,順便聊天散心,情緒更好了。”
探望老人“管得寬”
每到周末,南桑峪村老年公寓里,老人們兒孫繞膝、談笑風生。給父母洗漱、整理床鋪,同時拍照留影傳給村組干部——這種最“高級”的探訪,對村民而言已成為發自內心的習慣。
過去,不少人看望父母,往往是放下營養品、水果等生活物品后坐坐就走,有時十天半月也顧不上去一次。殊不知,老人最怕孤獨,最需要子女們陪伴、常回家看看。自覺不夠,制度來補。村委會會議對此專門研究決定,每月1日、10日、30日為村里的“子女回家日”。后來,因頻次不夠,村委會又規定每周末一次,而且要實打實“探老”,必須幫老人洗腳、洗頭、整理被褥等。再后來,將“探老”人群擴展到孫子、孫媳、重孫,還要由居民組組長拍照留影,在群里打卡……根據村里不斷細化剛化的制度規定,以居民組為單位,由各個居民組組長統籌,規定時間統一集中看望。
今年3月5日,南桑峪村村委委員、老年公寓負責人王洋洋看到某村民的父親身體狀況不佳,躺在床上不愿活動,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勸該村民把老人帶到醫院檢查檢查。該村民當場滿口答應,之后卻因工作繁忙沒有實際行動。無奈之下,王洋洋把該村民的情況反映到村委會。村“兩委”接到反映后,第一時間安排專人上門對該村民進行勸導。當天,該村民和家人陪同父親到醫院檢查治療,10天后,老人康復出院。
“最近一次探視時,我看到該村民在給他父親洗腳,姐姐在整理床鋪,兒子在捶背,他媳婦還在家里做了營養餐,給公公送過去。”王洋洋說,“根據村里探視制度規定,兒女要給老人洗腳、洗頭、梳頭整理被褥,要用實際行動去盡孝。現在不僅兒子兒媳做到了,就連孫子孫媳、重孫都在上行下效,這就是南桑峪村的家風。”
“娃娃”愛跑敬老院
6月26日一大早,南桑峪村兩對新人李丹雷、左曉亮夫婦和李金尚、楊鑫夫婦,在婚后第二天就提著煙酒和喜糖來到老年公寓。得知有新媳婦要來,老人們一早就穿戴整齊,坐在一樓走廊的長椅上,心急地等著看新娘子。
娃,你爸叫啥?媳婦娶的是哪里的?你們怎么認識的?……吃著喜糖,村里的老人和年輕人拉起了家常。身為長輩,老年人也早有準備,有的把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拿給新人,有的把親手繡的鞋墊送給他們。
拜完花堂,又拜高堂。對于年輕人來說,這只是學習南桑峪村德孝文化的開始。從老年公寓出來后,兩對新人在王洋洋的帶領下,游小區、聽村史、學政策。“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增強年輕人的德孝意識,另一方面是對村子歷史和文化有個全面的了解,因而能夠盡快融入自己的小家,融入南桑峪這個大家庭。”王洋洋說。
“愛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南桑峪村,羽翼漸豐的孝道文化代代相繼,已成星火燎原之勢。
1月27日,臨近春節,根據往年慣例,村委會把裝飾老年公寓的中國結、紅燈籠等裝飾品采購到位。但是,由誰來布置呢?王洋洋第一時間想到了村里疫情期間踴躍報名參加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她在村民微信群里發布了一條征集志愿者的公告。結果,不到10分鐘的時間,得到30余名大學生熱烈響應。男生在團扇上寫毛筆字,女生做手工,掛中國結和紅燈籠……大學生們的到來,讓老年公寓頓時充滿活力。“年前的這次活動,讓孩子們受到了德孝文化的鍛造。”王洋洋說,“今年暑假,村里的大學生、中學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來老年公寓報到,看望這里的爺爺奶奶。”
“老年人是家庭建設的‘最末梢’,也是社會治理的‘最短板’,幸福不看年輕時,‘老來福’才是真的福。”南桑峪村第一書記王國清說:“我們就是要充分發揮組織的作用,管好一家一戶管不好的事情,讓大愛鑄就和諧,讓‘孝道’注解‘幸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