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7-05
本報訊 為進一步夯實基層治理基礎,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水平,今年以來,絳縣橫水鎮積極探索“1+5”產業模式,激活鄉村治理“新引擎”,促進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1”是1個全國產權制度改革服務數字化平臺。以數字化平臺為依托,搭建鄉鎮職能部門與農村集體經濟的橋梁,打通服務“三農”的“最后一公里”,扎實推進農村資產“清化收”,算好“三資”賬,維護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合法權益,充分盤活農村各類資產,為將來土地“三權分離”、資源充分流動、新增融資貸款打下堅實基礎,有力助推鄉村經濟振興。
“5”是5種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模式。一是西灌底“反租倒包”設施櫻桃模式。西灌底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將農戶的土地流轉至村集體名下,對流轉土地統一規劃,建設櫻桃大棚等基礎設施,再將大棚倒包給農戶,村集體與農戶簽訂大棚承包合同,由農戶交納承包費,承包費根據之后櫻桃產量增加進行相應調整。二是喬寺文旅融合濕地公園模式。喬寺村依托國保文物“喬寺碑樓”,深度挖掘碑樓潛在文化價值和旅游價值,積極引進資金與項目,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立足中條山下、涑水河畔這一良好區域位置,修建河邊漁場和蓮池,在有利的地勢建設垂釣園、百畝蓮池、百畝魚塘、百畝采摘園和千畝蔬菜種植基地生產區,引進百家飯莊,建設一個集濕地文化、濕地產業、濕地生態教育、濕地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濕地生態公園。三是柳莊陳賡教育館紅色發展模式。柳莊村充分發揮當地紅色資源優勢,完成陳賡為和平而戰教育館建設。同時,圍繞“感悟紅色精神,體驗紅色教育”,突出“注入紅色元素、講好紅色故事、發展紅色產業”等紅色主題,建設村史館、培訓中心等紅色陣地,為發展紅色教育培訓經濟打下良好基礎。利用紅色資源、民俗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打造集紅色旅游為核心、傳統文化為依托、自然資源為底色,吃住游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對廢棄窯洞進行宅基地改造,結合村級文化資源,建設窯洞民宿,打造窯洞文化,以民俗推動民宿。四是橫東羊場市場游樂場“三場”融合模式。橫東村按照“制定好一個規劃,找準一個好路子,壯大發展村集體,造福一方老百姓”思路,充分利用回族居民養殖經驗、原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閑置土地資源等,建設規模化羊場、改造升級九龍市場、建設休閑游樂場等項目,以村為中心逐漸帶動周邊經濟發展。五是新莊“三角發力”互動發展模式(黨建發力、產業發力、文化發力)。新莊村大力發展草莓種植,新莊草莓示范園為“十大農業園區”的典型園區,至今共建成56個草莓大棚,占地面積150畝,年收益500萬,成為該村特色主導產業。草莓示范園建設期間,村“兩委”帶領村民前往各地參觀學習,引進先進技術,不斷提高農業園區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發展。 (榮 億)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