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胡春良時間:2022-07-05
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派三祖”,在其墓志名篇《夏縣知縣新城魯君墓志銘并序》中對魯九皋極為稱道:“君為人敦行誼,謹于規矩,而工為文。人觀其言動,恭飭有禮,而知其學之邃;讀其文,沖夷和易而有體,亦知其必為君子也。嘗逾嶺至建寧,謁朱梅崖,而受其為古文之法。于四方學者茍有聞,君必虛心就而求益。雖以鼐之陋,君嘗渡江至懷寧,見鼐而有問焉。君古文雖本梅崖,而自傅以已之所得,持論尤中正。里居授其學于子弟及鄉之雋才,又授于其甥陳用光,且使用光見鼐。蓋新城數年中古文之學日盛矣,其源自君也。其為科舉之文,不徇俗好,自以古文之法,推而用之。或以為不利場屋,君曰:‘得失,命也。’”
這位受到姚鼐稱頌的魯九皋,是乾隆年間出任夏縣知縣的一代名吏,也是有名的文學家。
魯九皋(1732~1784),原名位驥,字絜非,號樂廬,又因書室額文“山木居士”,故人稱“山木先生”,清代新城(今江西省黎川縣)鐘賢人。其祖父諱寧,康熙庚午科舉人,為內閣中書,考諱淮,歲貢生,為廬陵縣學訓導。他乾隆三十年(1765)拔貢,中恩科鄉舉,三十六年(1771)中進士,因侍奉雙親,十余年后才任山西夏縣知縣。
據姚鼐的《夏縣知縣新城魯君墓志銘并序》記述:魯九皋出任夏縣知縣之時,夏縣正處于驛道,當時又正值朝廷對后藏用兵,為朝廷送信的人來往每日不絕。夏縣以前分二十多里,縣中各里按照次序出錢出力,這便是里差。官吏通過各項徭役獲得利益,導致百姓處境很艱難。魯九皋自己保持廉潔的操守,又減去那些可以停止的徭役,而且嚴厲制止侵貪掠奪,百姓得到許多好處,因而樂意承擔徭役。他卻還感嘆說:“我不能完全撤除各里的徭役,這是我的遺憾啊!”他見百姓時,總是和藹可親地用道理教導他們何去何從,從不表現出官吏威嚴的樣子,百姓也很樂意聽他教導。在他的惠政治理之下,夏縣被稱為安定之縣,上級官吏也非常看重他。
正是由于魯九皋任職夏縣期間,廉正謙和,關心百姓,體察民情,輕徭禁貪,施行惠政,事必躬親,使民得以安居樂業,深得民眾敬仰。乾隆五十九年(1794),他終因積勞成疾,卒于任所,年63歲。
魯九皋善行頗多,名重鄉里。經常以孝友廉恥的道理勸喻鄉鄰。對貧困者,倡設義田,勸在外為官者捐款捐谷以資救濟;鄉里有疑義紛爭,總是循循善導給予調解,致使禮義之風盛極一方。
魯九皋出身書香之家,少從族叔魯鴻學,又受業于同邑理學家陳道,后赴福建建寧學者朱仕琇習古文作法。居鄉期間,致力研習學問和向邑人講授古文之法,文風“淳古淡泊,不事雕飾,迂回反復,使人各得其解”。其外甥陳用光亦得其傳,提倡實學,力戒嘩眾取寵。陳希曾、陳希祖、陳用光皆為其得意門生。魯九皋與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交往甚密,嘗從鼐問古文法,以書信探討古文運動中的各種問題,受姚影響頗深,在桐城派倡導的古文運動中起了重要作用,亦因此知名。
魯九皋的文學成就很高,文多宣揚程朱理學,章法技巧純熟,著有《山木居士集》(亦稱《魯山木先生文集》)12卷、《外集》2卷、《翠巖雜稿》3卷、《周易讀本》12卷,另集《詩學源流考》《制義準繩》《審題要旨》各1卷為《是程集》等。難怪姚鼐贊之曰:“觀其言動,恭飭有禮,而知其學之道;讀其文,沖夷和易而有體,亦知必為君子。新城古文之學日盛,其源自君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