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山西“糧袋子”的“豐收答卷”

——運城應對秋汛晚播“大考”奪取夏糧豐收探究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7-04

記者 董戰軒 劉凱華 樊朋展

“三夏”時節,河東大地麥浪滾滾、滿目金黃。“大考”當前,運城市克服了罕見秋汛晚播等不利因素影響,423.2萬畝小麥生產成功上演了“開局不利、轉化良好、豐收在手”的精彩“逆轉”,交上了來之不易的“豐收答卷”。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截至目前,我市423.2萬畝小麥已收割完畢,總產穩中有增,豐收已成定局。

判斷題

秋汛晚播,當不當種冬小麥

2021年10月,往年此時忙于秋收秋播的種糧大戶李霞已經好幾天沒有睡過安穩覺了。她每天都會來到位于永濟市城北街道西伍姓村的自家糧田,望著被雨水浸泡的玉米,試圖尋找搶收的“良方”。

“別提種植小麥了,當時地里的玉米眼看就要發霉,不盡快想辦法下地搶收,那大半年的辛苦可就白費了!”回想起當時的困境,李霞仍心有余悸。

去年10月上中旬,我市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時間久、范圍廣、強度大的降雨天氣導致黃河運城段、汾河運城段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全市超280萬畝糧田不同程度受災,李霞家的百畝糧田同樣未能幸免。

當時,和李霞面臨同樣困境的糧農不在少數。河津市城區街道黃村糧農侯俊紅的50畝糧田受洪澇災害影響,積水最高時達40厘米。“農時不等人,眼看就要上凍,田里的積水還沒消退,我當時真不知道還能不能種小麥。”侯俊紅說。

秋汛過后,為了最大限度打消糧農的種糧顧慮,我市調派相關專家團隊和業務骨干積極行動,深入田間地頭,與廣大糧農一道,分頭行動,因地施策,齊心協力將罕見秋汛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市共有超過200名農技專家全力參與“三秋”會戰,在實施“雙搶雙減雙保”(搶收搶種、減災減損、保豐收保農民收入)工作的基礎上,確保秋糧顆粒歸倉和小麥順利播種。

“當時是廣大糧農最困難的時候,種糧的信心千萬不能丟,一旦丟了可就不好再聚了。”隨著搶收玉米的深入開展,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徐雋銘也察覺到,受秋汛影響,不少糧農尤其是種糧大戶信心大失,“當時的種糧形勢令人憂心,原本計劃種植小麥的受災群眾紛紛另謀出路。”

運城地處黃河流域中游、汾渭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小麥種植條件得天獨厚。為此,省委、省政府賦予運城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打造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基地的新使命。市委、市政府結合運城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決定從2021年起,力爭用5年時間集中打造優質糧食生產基地100萬畝,建設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

“對于糧農來說,或許還有選擇,但對于山西‘糧袋子’運城來說,守住糧食生產安全底線,別無他路!”徐雋銘坦言。

從《應對持續強降雨天氣抓好秋收秋種工作的緊急通知》的印發,到《運城市“雙減雙搶雙保”技術指南》的出臺,再到“雙減雙搶雙保”技術服務和走村入戶指導宣講的密集開展……我市持續釋放重農抓糧的強烈信號,并迅速得到有效響應,種種有力措施令廣大糧農重燃種糧信心,全力以赴付諸行動。

填空題

面對缺口,見縫插針穩面積

秋收過后,一場由點及面、從有到優、由優向強的土地蝶變在河東沃野上演。

2021年11月1日,離我市小麥的最佳播期已經過去近一周時間,秋糧收獲面積才過80%,仍有近百萬畝農田因土壤濕度過大未能播種。

晚播已是定局,“穩面積”便成為奪取夏糧豐收的基礎。

如何穩定播種面積?提高農民種糧和政府抓糧兩個積極性是其兩大法寶。為此,我市采取了政策大力扶持和宣講普及到位的“雙輪驅動”。

冬意漸濃,農時催人。我市農業農村部門迅速召集省市縣三級農技專家,指導農戶采取“四補一促”小麥晚播應變栽培技術種好種足小麥。“簡單來說,就是選好品種、種好種密加上增施底肥和精細化田間管理,一促到底,促進小麥早發快長、促弱轉壯。”提及“四補一促”的具體做法,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與種業管理科科長趙亮亮說,這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增加播量。

“政府每畝地補貼10公斤小麥種子,現在啥也不缺。雖然因為災情耽誤了時間,但總歸還不算太晚。”提及去年秋播,芮城縣東壚鄉崔家村糧農李怪娃說,“說白了,如果不是農技專家一趟趟不辭辛苦地引導和鼓勵,我都不計劃種了。”

“怎么種,全憑專家!”農技專家的貼心服務讓河津市樊村鎮韓家院村糧農韓馬龍吃下了“定心丸”。當時,在河津市農業農村部門的幫扶和指導下,韓馬龍的麥田優選了良種、添施了底肥,增加了播量。

芮城縣陌南鎮陌南村村民張章子家的糧田處于受災嚴重的區域。該地塊位于黃河灘涂和道路夾角處,因地形不方正,且排水不暢,本打算開春過后補種玉米。大寒過后,芮城縣東恒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東東找到張章子,希望他能把這塊地用起來,種上小麥。“雖說已經上凍,但是農技專家告訴咱只要多花點心思就行,總不能眼看著自家地撂荒吧?”種了半輩子地的張章子,二話不說就應承了下來。在農技專家的指導下,張東東調來了打壟機,幫助張章子翻耕、平整、撒下麥種……

國家真金白銀出實招,運城多措并舉見實效。為了確保夏糧豐收,在中央和省級支持我市1.28億元救災資金的基礎上,運城市財政拿出960萬元用于晚播種子補貼。與此同時,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全面開展小麥抗濕晚播應對技術培訓指導,并拿出200萬元獎勵種糧大戶,最大限度提高廣大群眾的種糧積極性。

除此之外,各級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還積極發動干部群眾,落實“低洼不足平川補、平川不足高山補”的策略,應種盡種,真正做到了“地不凍、只管種”。至此,全市小麥播種總面積達423.2萬畝,圓滿完成省農業農村廳下達的目標任務。

選擇題

科技壯苗,晚播小麥得高產

“經專家組測定,實收面積為3.48畝,平均畝產量為834.78公斤,創造了面積3畝以上連片種植水地小麥運城市高產新紀錄。”6月14日,在位于永濟市董村農場的“濟麥38”冬小麥高產示范田里,種糧戶許建武臉上笑開了花,“真沒想到去年秋汛導致晚播的小麥還能長得這么好,更沒想到產量還這么可觀。”

糧安天下,種子為基。作為現代農業的“芯片”,好種子也是多打糧、打好糧的基礎所在。市農業農村局立足小麥整體晚播實際,選擇了更加適宜晚播種植的優質品種并予以推廣。濟麥38、云麥766、石農086、太麥198、山農38……該局按照現代種業“育、繁、推”一體化標準為廣大糧農提供了諸多適宜良種,為晚播小麥產得出、產得多夯實了基礎。

“小麥品種選得好,科學管護用得巧,病蟲害防治抓得牢,還得感謝老天多關照……”許建武聽似輕松的幾句話,卻道出了廣大糧農和農技專家的“良苦用心”。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科技當家,地力生金。

小麥播期普遍推遲,“促弱轉壯”任務艱巨。為應對小麥大面積晚播帶來的空前挑戰,確保小麥豐產豐收,我市以背水一戰的態度、超常超強的力度,環環緊扣、一招不落,組織農技服務團隊,實時調整小麥技術服務節奏,因地施策、因苗施策,讓科技指導伴隨小麥整個生長周期。

去年秋汛讓汾河兩岸的農田變成了一片汪洋。“直到11月下旬,河津市仍有上萬畝小麥遲遲沒能播種。”當時,河津市農業農村局農技專家曹建明就盤算著冬季地膜覆蓋技術要派上用場了。

曹建明口中的冬季地膜覆蓋技術,是一項使晚播小麥能在膜下完成萌發、出苗、分蘗等生長發育過程的技術。

單就河津市而言,光地膜覆蓋技術的普及應用,當地就拿出100萬余元作為補貼。深耕、整地、鋪膜等作業,農民處處享補助。“少花錢,還有技術保障,我們沒有理由不種麥。”河津市城區街道黃村種植大戶李文付說。

至此,廣大糧農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小麥地膜覆蓋“大會戰”迅速鋪開。

僅2021年11月24日和25日兩天時間,李文付就完成地膜覆蓋任務50余畝。“實踐證明,小麥地膜覆蓋技術效果的確不錯,就像給小麥蓋上溫暖的‘棉被’,效益也是顯而易見的。”李文付坦言,“選擇政府提供的地膜覆蓋技術和種糧方案后,眼瞅著苗情一天天轉好轉強,我當時一度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

和李文付一樣,河津市小梁鄉西梁村糧農阮會珠去年12月18日才種上小麥,比常年晚播了兩個多月,“從秋播到春管,再到夏收,農技專家常來地頭指導,微信群里每天都會推送管護視頻,咱只管照著做,一點兒也不抓瞎。”

制作冬小麥苗情表、分布圖,掛圖作戰,精準指導……為了不負糧農的選擇和信任,我市及時下達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晚播小麥“促弱轉壯”和病蟲害防治補助、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一噴三防”專項資金,全力支持農業生產。與此同時,通過“以種補晚、以好補晚、以密補晚、以肥補晚”,采取機械鎮壓、趁雨趁雪追肥、加強病蟲草害綜合防控、“一噴三防”提早增次等措施,配合“科技壯苗”“三隊包聯”等專項行動,全力推動晚播小麥促弱轉壯。

芒種收麥夏日長,大小農機一起上。小滿剛過,我市按照“先成熟先收割”的原則,有序引導本地及外來農機手開展小麥機收,確保小麥顆粒歸倉,將機收損失降到最小。

“我省多地數據表明,我們的小麥普遍增產,運城的成績尤為突出。”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山西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研究員張定一認為,運城夏糧的豐產豐收,對于我省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晉南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基地提供了堅實保障。

前期迎難開局,狠抓“四補一促”保面積;中期奮起趕超,狠抓“科技壯苗”促轉化;后期“臨門一腳”,狠抓“一噴三防”減災害,運城聚焦糧食生產關鍵環節,扭轉了夏糧生產不利局面,全力保障夏糧豐產豐收。

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安徽省太和縣的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向當地的鄉親們表示問候,對全國的種糧大戶提出殷切期望。“剛剛在《新聞聯播》上看到了習總書記給安徽種糧大戶回信的消息,我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6月28日晚,李霞在電話里和記者分享了自己的喜悅,“簡短的回信,情真義切,內涵豐富,飽含著習總書記對‘三農’的關注、對糧食安全的關心和對農民群眾特別是咱廣大糧農的牽掛,我以后要和身邊更多的農民兄弟一道多種糧、種好糧,像習總書記要求的那樣,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運城夏糧實現從‘應種盡種搶種’到‘豐收在望在倉’,離不開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層層壓實責任,離不開農技人員精心呵護、彰顯科技力量,更離不開廣大糧農不辭辛苦、緊盯各個環節嚴防死守。在上下同欲、勠力同心的實干下,山西‘糧袋子’才交出了豐收的答卷!”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蘇麗紅說,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一如既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立足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建設,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努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奮勇爭先、貢獻力量。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