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13
《求是》雜志社原總編輯 張曉林
近日,《運城日報》推出一組通訊:大河之“美”、大河之“綠”、大河之“光”、大河之“新”、大河之“融”、大河之“福”,講述黃河之濱的運城,按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美麗運城”的生動實踐。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提出并確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地位。山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把“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這一省級戰略任務賦予了運城。運城以此為總抓手、總牽引,舉旗出征,鏗鏘豪邁,走上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征途。正是圍繞這個主題,《運城日報》從“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峨嵋嶺綠色產業示范帶”“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綠水青山中條新生態文旅經濟示范帶”“沿汾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以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多視角、全方位濃墨重彩描繪了運城建設美麗家園的壯麗場景。不用說,通訊書寫的人很多,事也很多,一人一故事,一事一精彩,千姿百態,熠熠生光,但都指向“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這個方向,形成了一道搶眼奪目的生態文明之光,引起社會的關注是可想而知的。人們看到:運城,這座黃河之濱的古老文化名城正在煥發新春,正在發生面貌為之一新的歷史性變化,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空氣更新、人更美……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新發展理念,綠色是其中一項;三大攻堅戰,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這充分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具有千鈞重量,是不可忽視、不可替代的,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涵和鮮明特征也是一目了然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和自然是命運共同體”“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意識的強烈和人們文明素養境界的升華,至于生態環境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自然是有目共睹、舉世矚目的。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于古已有,綿延至今,古往今來幾千年,人們始終在思考、探索、實踐這一超時空、跨時代的重大課題。如果說文明的產生緣起于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及其所取得的有益成果,那么,如果把對自然的改造變成征服、掠奪、無休止的索取,文明的危機也就必然出現,逼迫著人類重新思考生態與文明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今天的生態文明正是在發展遇到困境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在經歷了發展的挫折,尤其是被自然敲起警鐘之后,人們逐漸醒悟過來:發展并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社會生活的全面進步,既包括社會關系方面的進步,也包括自然關系方面的進步。
文明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表征,它從整體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進步狀態,人類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方面的所有進步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因此,發展不是一般的要求保護環境、實現生態文明,而是把生態文明作為發展的內在要素和自身規定。也就是說,發展作為社會的全面進步,內在地包含著生態文明,離開生態文明的發展不是真正的發展,當然也不是真正的進步。因此,在現代化建設中,只有把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協調起來,建設生態文明,才能使國民經濟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存與發展的關系問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也就必然帶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明時代特征。運城鮮活生動的生態文明建設,毫無疑問是我國“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大潮中的一束亮眼的浪花,示范引領效應自然是顯而易見的。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素有“母親河”之稱。自古就有李白膾炙人口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今也有賀敬之的傳詠佳句“黃水劈門千聲雷,狂風萬里走東海……”等。運城位于黃河之濱,區位優勢獨特,運城日報的一組通訊用“大河之‘美’、大河之‘綠’、大河之‘光’、大河之‘新’、大河之‘融’、大河之‘福’”等來借勢行文,很值得稱道。讓人們想到、看到,運城的生態文明建設如同黃河一樣,滔滔千里、氣勢如虹、磅礴有力、銳不可當,運城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和黃河一樣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張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這無疑給人們留下了強烈、形象、深刻的印象。
一個城市的精神氣質、文化品格的形成,往往跟這座城市的地域文化有很大關系。運城是一座黃河岸邊的城市。這座城市頗具黃河的雄渾、沉穩、大氣的氣質,運城人干事創業就像黃河之水一樣不事聲張、平緩流淌、波瀾不驚,但又不凝固停滯、僵化保守,在一定時候,它也會激情迸發、咆哮奔騰、川流不息。在全國來講,運城位于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并不大、經濟實力也不強。但運城傾全市之力,集中實施“示范區”戰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轉型發展,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較大成效。“蓄之既久,其發必速”,正是由于運城不事聲張,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由此厚積薄發,走上了崛起上升之勢。
以下三點給人們的觀感和思考尤其深刻:
一是正確認識自己。運城用辯證思維看優劣。在現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發展中,任何一個地方既有優勢,也有劣勢,但用辯證的眼光看,劣勢是可以轉化為優勢的,“短板”也可以轉化為“長板”。比如運城的農業,已然從初級產品向生態產品轉型,從原字號經濟向全鏈條經濟轉型。建立了“龍門鯉、中華鱘、黑魚、娃娃魚等水產基地。推動8縣(市)特色農產品貿易區項目建設,大力發展觀光農業、采摘園、農家樂,配套完善農產品購銷點、交易市場、儲存加工、冷鏈物流等,構建農田——餐桌農產品展銷新模式”,農業這一素稱弱質的產業,在運城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帶動下,漸成有市場、有規模的強項。再比如,南辿村荒坡洼地,遇雨積水成洪,但當地人植樹造林,展開小流域工程建設,不但水患治住了,而且經濟林的栽種,帶來滿目綠色和生活的富裕,昔日的生態“短板”變成了“強項”。
二是打造后發優勢。運城是一個內陸農業城市,在經濟總量、經濟實力并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卻敏銳地抓住了一個機會,這就是發展和運用高科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科技對于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同等的,就看誰能搶先抓住機遇,發展和運用高新技術,迅速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從而后來者居上。比如在運城,“多功能小麥鎮壓機穿梭作業,植保無人機靶向打藥、5G云平臺精細管理……農田里盡顯‘科技范兒’”“蘋果有二維碼”等。運城近年來之所以發展較快,關鍵在于依靠高科技,把高新技術的發展運用作為發展的突破口,著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科技化、規模化。由于高科技發揮了重點支撐和保證作用,運城的農副產品“亮點”頻頻,在市場經濟的博弈競爭中占據了優勢地位。
三是突出文旅品牌。在城市建設和文化方面,運城山環水繞,綠樹成蔭,確實是一座生態宜居城市。人們生活在這個城市,很殷實、很愜意、很祥和,充滿了自豪感、幸福感,已經與這個城市融為一體,稱得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成功范例。運城充分挖掘厚重的人文資源,打出歷史文化品牌。“駐足黃河邊,自然景觀與蜿蜒大河共繪壯美畫卷;置身鸛雀樓,與古人同頻體味更上一層樓;身處小浪底,看大河浩浩蕩蕩不舍晝夜……”運城的古物、古跡比較多,后稷始祖、關帝廟等等,都是運城的名片,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生態文明建設造就生態之美,叫響了運城的文旅產業,引來八方游客,讓人們領略到運城不僅是一座古老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還是黃河岸邊一座風景如畫、生態宜居的城市。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