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6-09
□黃勛會 秦跟安 秦建華
裴子野是裴昭明的兒子,但并不是正室所生,出生不久他母親去世。裴子野由祖母撫養,九歲時,祖母去世,裴子野悲痛萬分,哀毀過人,以至于口吐鮮血。
裴子野年少時勤奮好學,善于寫文章,他進入仕途的第一步是擔任南齊武陵王國左常侍,后為江夏王參軍。南齊中興二年,父裴昭明去世,裴子野辭官回家守孝,守孝期間,裴子野嚴格按照《周禮》等規定的喪禮制度行事。據說,裴子野每次到父親墓地哭泣時,草因受到他悲傷氣氛的感染而變枯,象征祥瑞的白兔也會在墓地出現,非常溫順地陪伴在他的身邊。
就在裴子野守孝期間,南齊王朝也被梁朝替代了,蕭道成即位為皇帝。梁朝建立后,尚書范云十分欣賞裴子野的孝道,準備上表向朝中有關部門推薦,可惜沒過多久范云便去世了,所薦之事不了了之。
當時祖籍在樂安(今江西臨川一帶)的任昉非常有名氣,是那些沒有官位之人仰慕的對象;凡是投靠任昉當門徒的人,任昉一定會向朝廷有關部門推薦,不少人因此做了大官。從血緣關系上來講,裴子野與任昉是血緣比較近的表兄弟關系,但裴子野從來不去拜訪任昉,懇請任昉推薦自己去新的朝廷中當官,任昉對裴子野這種清高之風頗為不滿。
過了很久,裴子野才被任命為安成王王府中的參軍,不久兼廷尉正(司法官員)。廷尉是掌刑獄機構的長官,廷尉正是廷尉的下屬。梁朝時規定處理案件是要三名長官共同簽名才能判案。有一次判案時,裴子野不在場,同僚們代他簽了名。不過,此案上奏后,梁武帝認為案件處理不公平。便將裴子野與那兩位同僚都免了職。裴子野被免,有人勸他把事情真相向皇上講明,便可官復原職。裴子野笑著說:“在柳下惠公正無私的面前,我是非常羞愧的。這個案件的確不公正,我丟官固然可惜,怎能以自己不署名而不負責呢?”裴子野因為此事被免官好久,但他毫無怨言。

天監二年吳平侯蕭景為南兗州刺史(治所在今揚州附近),蕭景征召,裴子野作為幕僚,任命他為冠軍錄事,不久蕭景的侯府遷往他處,裴子野的幕府生涯也隨之告一段落。當時皇帝身邊負責文書工作的范縝,雖然與裴子野沒有見過面,但聽說了裴子野的事跡后對他很是欣賞。正好范縝升官去國子監任職,范縝推薦裴子野來代替自己擔任文書工作。遺憾的是有關部門認為升官要按照資格和資歷,不能隨便破格錄用,因此沒有采納范縝的意見。
不久,裴子野被任命為尚書比部郎,負責官吏與法律方面的事務,后又任諸暨(治所在今浙江諸暨)令。任職期間,裴子野對老百姓從不動用酷刑,而是以理服人,老百姓對裴子野心悅誠服,縣內再沒有出現任何因糾紛而去打官司的事情。
裴子野雖然在仕途上不得志,但并沒有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他繼承先人的遺愿,繼續在史學上進行創作。裴子野的曾祖父裴松之、祖父裴骃都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受家庭的熏陶和影響,裴子野從小就對史學極感興趣,三十歲左右,就將沈約寫的史書《宋書》刪撰為《宋略》二十卷。《宋略》中敘事和評論非常確切,連沈約本人,見此書后也自嘆弗如。蘭陵王蕭琛、北地傅昭、汝南周舍都比較贊賞他。
這時,吏部尚書徐勉將裴子野的相關情況上奏給梁高祖蕭道成,裴子野遂被任命著作郎,負責國史以及起居注(一種史學題材,主要負責記錄皇帝的言行,兼記朝政大事的日記體史冊名稱,為歷代編修實錄及正史的主要史料來源之一)。由于是負責修起居注的官員,裴子野在皇帝公開的各種活動中均隨侍在旁,裴子野從此仕途比較暢達。
不久裴子野兼任中書通事舍人,負責起草詔令,參與機密,權力非常大,一般由皇帝近臣擔任。很快,又兼任通直正員郎,成為皇帝侍從,負責向皇帝進諫。一段時間后,裴子野去中書省任職,負責皇帝詔令下達。在非常短的時間,裴子野就深得皇帝信任,成為其心腹之臣。
此時,西北有兩個少數民族政權白題和滑國派使者到梁朝來進貢,由于和這兩個國家好幾代都沒有交往了,朝廷幾乎無人知道這兩個國家的來歷。裴子野說:“漢潁陰侯灌嬰斬胡白題將一人。服虔在《漢書》注解中說:‘白題,胡名也。’東漢定遠侯班超與匈奴作戰時,八滑小國跟隨他,滑國應該是八滑的后裔?”裴子野淵博的學識,朝中大臣都很佩服。梁武帝命令裴子野撰寫《方國使圖》,對周邊政權進行敘述,從周邊政權到海外,一共撰寫了二十多個政權的基本情況。
梁武帝普通七年,梁武帝發動對北魏的戰爭,梁武帝要裴子野起草一份伐魏的檄文。裴子野接受任務后,很快完成了檄文。為慎重起見,梁武帝將尚書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鴻臚卿劉之遴、中書侍郎朱異等人召集到壽光殿,要這些人討論檄文文稿。這些人既是朝廷重臣,又是著名的文學之士。他們看后,覺得沒有必要修改。梁武帝久久地注視著裴子野,感慨說:“看你的身體很瘦弱,文章卻寫得如此雄壯。”接著,他又吩咐裴子野再去寫一封信給北魏的宰相元叉,以曉喻大義。裴子野接到圣旨時已經是深夜,裴子野說天亮就可交稿,但當時沒有寫。早上五點鐘,五更鼓聲就已敲響了。而梁武帝這時又派人來催,說要在皇帝吃早餐時把稿子送去。裴子野慢慢拿起筆,天沒亮就寫好了。梁武帝看后,深為嘆服。從此,朝廷所有傳達命令文件以及征戰的檄文,都由裴子野負責起草。
裴子野起草的文件莊重高雅,言辭有典有據,高雅而不淺俗,但又非常迅速,而且不用華麗的辭藻。他起草的文書,大致模仿古人的寫法,不采用當時流行的注重華麗辭藻、空洞無物的駢體文。也有人對裴子野的這種做法提出異議,但最后都一致認可裴子野的做法。有人問裴子野起草文書為何這么迅速,裴子野說:“別人都邊寫邊想,我是打好腹稿后一氣呵成。雖然有時候語言表達不好,但稍微修改就可以了。”
很快,裴子野升為中書省侍郎,負責詔命起草相關事務,還兼任原職。大通元年,裴子野任鴻臚卿,負責外交事務。不久兼任步兵校尉一職,負責皇家園林的安全工作。在任期間,裴子野從沒有向有關部門打招呼安排照顧自己的親屬。裴子野的舅舅和表兄弟生活貧困,又沒有官職,裴子野就把自己的俸祿分給他們。裴子野沒有自己的住宅,只是向有關部門借了兩畝地,蓋了幾間茅草屋而已。裴子野妻兒時常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裴子野從不利用職權徇私,只是教育他們要過清貧的生活。裴子野的兒子和侄子非常畏懼他,把裴子野當嚴格的長輩看待。裴子野晚年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按照教義行事,長期素食。中大通二年,裴子野還未退休就去世了,終年62歲。
裴子野臨死前,囑咐自己的兒子,要求薄葬。梁武帝蕭道成非常痛心,詔令有關部門送錢五萬,布五十匹助葬。
《顏氏家訓·治家》記載裴子野事,提及兩件事:一、有疏親故屬饑寒不能自濟者,皆收養之。二、家素清貧,時逢水旱,二石米為薄粥,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無厭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