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6-06
安全生產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更是基層治理的痛點。河津市下化鄉把打擊非法盜采作為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打造執法鐵軍,建立網格“前哨”,賦能“云端”監控,探索出一條山區資源型鄉鎮綜合行政執法的新路徑。
目前,該鄉共巡查廢棄礦井45座72個井口,重點區域30余處,遠程監控有證煤炭企業5家。先后投資150余萬元,完成整治措施30余條,綠化廢棄礦井200畝,封堵井口16處,設立限高桿5處,安裝實時監控27部,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結合”,全力維護礦業秩序良好發展。
一支鐵軍管執法
下化鄉地處河津市西北端,轄9個行政村55個居民組,國土面積8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山區鄉鎮。
一直以來,該鄉綜合行政執法力量“九龍治水”,各自為政,導致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私采亂挖問題頻發。抓黨建促基層治理工作開展以來,鄉黨委積極推進鄉鎮一支隊伍管執法,統籌行政和事業、派駐和下設等不同身份人員,組成了一支12人的綜合執法隊伍。編制執法清單,對照33項執法事項,落實執法職責。按照《市鄉兩級綜合行政執法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實行鄉鎮統一指揮協調,市鄉村三級協同、上下聯動、全域覆蓋,綜合行政執法邁上了新臺階。
一張網格覆全域
針對綜合行政執法基礎不牢等問題,在全鄉建立26個網格黨小組,將642名黨員劃分到責任黨小組,聘請55個輔助網格員,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發動黨員和志愿者300余人,參與到安全生產和非法盜采重點區域的隱患排查和宣傳引導工作中,緊緊依靠和發動群眾,打擊私挖亂采。建立有獎舉報制度,引導、鼓勵社會公眾依法舉報非法違法采礦案件線索,及時發現、制止、查處非法違法采礦行為。同時設立舉報熱線,實行24小時值班制。對舉報的非法違法采礦線索一經查證屬實,根據違法事實的嚴重性和違法案件罰沒收入數額,對舉報人給予獎勵。
一山遍布“千里眼”
結合山區點多面廣、地形復雜、人防力量有限的特點,該鄉充分利用高科技設備,賦能云端監控,打造技防長板,彌補人力不足。在全鄉10處進山口及重要路段安裝360度無死角的高清攝像頭,協調當地5家煤炭企業裝配遠程監控設備,對轄區資源范圍和外運煤倉進行遠程監控。將24小時實時監控畫面全部上傳至派出所總控室,統一監測、調度。對所有過往車輛進行電子抓拍,查驗確定車輛信息,經市鄉兩級執法隊綜合研判后,對正常運營車輛予以放行,對違法車輛依法查處。
一套機制保長安
為了打擊非法盜采礦產資源行為,鄉黨委一手抓綜合執法,一手抓機制保障,探索出“八個三”工作新機制。即:
繪好“三張圖”,即《打擊私挖盜采重點資源分布圖》《干部包聯責任圖》《整治任務作圖》,實行掛圖作戰、責任到人。建立“三個清單”,即日常排查清單、干部包聯責任清單、整治任務措施清單,明確任務職責。成立“三支隊伍”,即鄉、村、組、礦干部巡查隊伍,黨員和志愿者宣傳隊伍,鄉綜合法隊伍,堅決做到違法行為露頭就打、絕不手軟。深化“三種巡查方式”,即全民日常參查,執法隊日夜巡查、紀委督查,確保巡查全方位、無死角。抓好“三個重點”,即緊盯重點區域、把握重點時段、緊防重點人群,實行重點監控。采取“三項措施”,即對廢棄的72個井口應綠盡綠、應堵盡堵、應毀盡毀,全力消除安全隱患。嚴把“三個節點”,即一天一匯報、三天一回頭、五天一調度,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實現“三零”效果,即堅決做到對非法盜采行為零容忍,排查人員零事故,非法盜采行為零發生。
(吳曉征)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