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大河之“福”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運城實踐·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6-06

記者 解世忠 朱 姝

6月1日,芮城縣東壚鄉黃河岸邊,金色的麥田和黃河、村莊交相輝映,把大地點綴得色彩斑斕,描繪出一幅壯麗的豐收畫卷,美不勝收。  特約攝影 楊建峰 攝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

奔騰向前的,還有“黃河人家”——

“太驚奇了!在家門口居然還能找下這份工作,這個冷門專業在個別一線城市才有就業機會。”大學生王笑靜喜不自禁;

“上了新系統,我種糧的收益翻了一倍,年收入輕輕松松超過100萬元!”種糧大戶胡天妮感慨不已;

“晚飯后,到白沙河邊與鳥兒結伴,在‘花紅柳綠’‘綠野仙蹤’中‘微度假’!”夏縣縣城居民周濱不亦樂乎;

……

由內而外美起來,里里外外美起來!

從流域治理到個體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正在使河東兒女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殷殷囑托,已然在黃河臂彎的河東大地成為生動實踐。

“福”在理念

人民至上,就業優先

福,擴大“品質就業”!

在家鄉能找下專業對口的工作,這讓山西東鵬新材料有限公司員工王笑靜十分喜悅。

湖北工業大學動漫繪圖專業畢業的王笑靜,先在武漢干了一年,后轉到上海一家游戲公司,從事三維動畫設計,每個月稅后工資2萬多元,年底還有分紅,日子過得美滋滋。

2018年結婚后,她隨丈夫回到山西。跑遍省城,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崗位,只好宅在垣曲老家,一邊遠程為一線城市的公司設計,一邊等待機會。

2020年后半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笑靜得知東鵬山西垣曲智能家居產業園項目投產,便慕名而來,應聘上了公司技術設計崗位,如愿從事心儀的專業對口工作。

王笑靜的幸運,緣于垣曲縣新型建材產業的蓬勃興起。

作為垣曲新型建材產業的“樣板間”,東鵬山西垣曲智能家居產業園項目,是全市“1311”重大工程項目,也是廣東東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七大瓷磚生產基地之一。

該項目總投資17億元,占地900余畝,規劃建設4條大型現代化、智能化瓷磚生產線和綜合性物流園。項目全部投產后,年產高級瓷磚3870萬平方米,年產值20.34億元,年創利稅2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400余個,并帶動周邊物流及服務業發展。

目前,該項目日產4萬平方米的內墻磚生產線和日產2.8萬平方米的拋釉類地磚生產線,已完成技改并投產,產品覆蓋山西、陜西、河南、甘肅、青海等省份。

“如果垣曲沒有東鵬,我可能還在留下和出去之間糾結徘徊。”王笑靜感慨。

如今的王笑靜,每天到產業園上班,下班后回到家還可以照顧孩子,工作與家庭兩不誤。

東鵬山西垣曲智能家居產業園,正在不斷擴大投資規模,積極推進兩條仿古磚生產線和綜合性物流園建設,這將會給更多的“王笑靜”帶來就業機會。

福,增加“門口就業”!

“我種了20多年桃了,以前次品桃沒人要,全得倒,而且倒都沒地方倒。”

平陸縣張店村桃農馬文躍越說越激動。他家種了12畝桃,沒有桃脯廠時,他每年都要拉著次品桃往溝里倒。這幾年有了桃脯廠,家里的商品桃賣了后,次品桃也有地方賣了,多了一項收入。

馬文躍口中的這家桃脯廠,是由柳永忠創立的平陸縣吉力桃脯加工有限公司。

“這個桃脯廠對老百姓來說,好處太大了!”同樣對這家桃脯廠贊不絕口的,還有張店鎮古城村的村民們。

古城村種植桃樹1000多畝,全村600多戶就有400多戶種桃樹。以前次品桃沒人收,只能倒掉。如今吉力公司把次品桃統一收購,統一加工。

吉力公司在收購、清洗、挖桃核、切瓣、腌制、銷售等過程中,摸索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既幫助了桃農增收,又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每年6月至8月,桃子成熟季節,光挖桃核這一環節,每天就能為村里的留守人員帶來50元到300元不等的收入。

近年來,柳永忠和他的吉力公司每年為桃農增加賣桃收入1200萬余元,輻射平陸縣常樂、張村、杜馬、部官、圣人澗、張店等8個鄉鎮,直接帶動就業1500余人,間接帶動就業上萬人。

目前,吉力公司的6個桃脯加工分廠,年產半成品桃脯1萬余噸,年產值3000萬元左右,成為華北地區影響力較大的桃脯加工企業之一,所生產的桃脯,大多數出口到了東南亞國家。

在做好桃脯加工銷售的同時,柳永忠還借助自己的平臺銷售家鄉的蘋果、面粉、蜂蜜、粉條等農特產品,持續助農增收。

“品質就業”“門口就業”,源于我市“415”十大產業集群的加快培育。十大產業集群包括先進裝備制造、精品鋼、新材料、農副產品深加工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綠色焦化500億級產業集群等。

我市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中,踐行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用足用好“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積極構建經濟社會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循環體系,不斷推動就業崗位擴量提質。

以產業發展拉動就業,以投資項目帶動就業,以招商引資擴大就業,以創新創業促進就業,以市場主體穩住就業,“就業優先”已然從戰略、政策層面,落實為河東大地的生動實踐。

“福”在階段

“通道”拓寬,“融合”深化

福,提高“生態收入”!

“我一個人在黃河灘涂種300畝小麥,保守估計,每畝小麥產量在450公斤以上。”萬榮縣光華鄉大興村村民張利民自豪地說。

這片灘涂地,由汾河流入萬榮境內,經裴莊、光華、榮河3個鄉鎮,在廟前村北匯入黃河而形成。3個鄉鎮目前有灘涂面積22.3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本、雜糧等,是萬榮縣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糧食主產區。

一個人,300畝!

幾年前,這樣的數字在張利民眼里,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當時,在這片灘涂地上,各類經營主體紛紛涌來“淘金”,違規轉包、非法用地、亂圍亂框等現象屢禁不止。

尤其是,部分經營主體開發的地塊只有零星十幾畝,支離破碎、不成規模,根本談不上規劃和投入。整個沿黃灘涂基礎條件差、生產水平低,導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影響可持續發展。

張利民說,當時一畝地種糧的收入,跟投入的成本基本持平。

灘涂地在嗚咽……

轉機,來自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的建設。

借此東風,萬榮縣農業農村局加大沿黃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推廣糧食高產綜合配套技術,完善農業技術體系,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黃河灘涂生態改善了,地塊平整了,大型機械能用了,灌溉條件也升級了,加上縣里提供的技術指導,小麥產量提高了20%,農田變成了良田。

以生態追求未來。“兩山”轉化“通道”,在這里被拓寬。

福,提升“融合收入”!

緊鄰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芮城東壚的沿黃灘地上,一片綿延不絕的麥田中,每隔幾米就有一個豎立的鋁合金水管,頂部是一個可以左右擺動的噴槍。

“這是我們投資建設的高效智慧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遠鵬智慧農場主胡天妮介紹道。

東壚沿黃灘涂小麥生產區,是芮城縣規模種糧戶最為集中的區域,種植糧食作物面積在50畝以上的大戶120余個。其中,胡天妮種植小麥和玉米800余畝。

“我們主要做了水肥一體化和物聯網。原來大水漫灌澆一遍得40天,現在4天就可以澆完。過去澆水得雇人,勞動強度高,現在一個人工都用不了,只需要三分之一個人工。”胡天妮笑著說。

在控制室和手機的屏幕上,可以直觀地看出麥田的墑情、溫度、濕度以及肥力。這是胡天妮進行精準化田間管理的依據。

800畝土地被分成80個區,每個區在屏幕上都有獨立的開關,可以對澆地時間、水量、次序等進行控制。水肥一體化系統、5G物聯網、傳感器、地下管道等軟硬件建設,將土壤濕度、溫度、酸堿度等全部數字化,并實時呈現在屏幕上。

“智能系統建成后,提高土地利用率10%左右,節水50%以上,減少化肥使用量30%。同時,增加土壤透氣性,有效提高灌溉覆蓋速度。”胡天妮介紹。

有了先進的智能化系統,不僅可以減少水肥浪費,每畝地還可以增收約100公斤小麥和250公斤玉米,年效益幾乎增加80%到100%。

“上了新系統,我種糧的收益翻了一倍,一年收入可以輕松超過100萬元。這片地增收的部分,兩年就可以掙回智能化改造的投資。”胡天妮信心滿滿。

東壚沿黃灘涂是山西省小麥高質量發展芮城基地高效節水標桿項目區。該項目以智能節水、節肥為主要突破環節,通過典型示范,彌補傳統的大水漫灌、盲目施肥、品種混雜、品質均一性差的生產短板,引導糧食生產步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科技賦能、成本降低、優質高效的軌道,讓農民從會種地到“慧種田”。

以綠色謀取長遠。“融合種糧”,在這里走向縱深。

隨著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的推進,“運城面粉”等綠色生態產品的推廣,我市農民增收進入“品質提升夯實底盤、龍頭帶動多鏈加持、‘三產’交融拓寬路徑”的新階段。

“福”在格局

“保護”提升,“循環”加速

福,創造“詩意生活”!

華燈初上,夏縣白沙河濕地公園,散步的,跳舞的,鍛煉的,三三兩兩,悠哉樂哉。

住在附近小區的周斌,每天晚飯后來白沙河岸邊轉轉,成為休閑生活新習慣。

“現在環境好多了,河里有了水,岸邊種了綠植,增設了步道,游人和鳥兒也多了起來。河邊走走,神清氣爽。”周斌不住點贊。

5公里長的白沙河從夏縣城東流入,恰似縣城的脈搏。

因河,縣城變得輕盈靈動起來。

然而,曾幾何時,這段河,人們唯恐避之不及。

“以前,私挖亂采,導致河道退化,河水逐漸干涸。不知不覺間,河床遍布垃圾,污水橫流、臭氣熏天,讓人無法靠近。”周斌回憶過去的白沙河,不住搖頭。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夏縣縣委、縣政府將白沙河治理列為“一號工程”,2018年7月開工建設。

幾年過去了,河道疏浚,河堤加固,7個鋼壩閘和13座景觀堰相繼建成投用……

“一號工程”——白沙河生態蓄水和環境修復工程,治理總長度5.15公里。其中,4.85公里的白沙河城區段,是泄洪蓄水及景觀設計的重點區域。河道兩側總面積28.7萬平方米的“鶯歌燕舞”“花紅柳綠”“綠野仙蹤”“繽紛多彩”4個綠化主題園,錯落有致;獨具匠心的亮化燈,特色鮮明。

漫步白沙河濕地公園,不經意間會與古今圣賢的銅像不期而遇,嫘祖教民養蠶、介子推割股奉君、司馬光“警枕”苦學,一眼幾千年,仿佛穿時空隧道……

這是白沙河城區段最大的亮點之一——青銅雕塑文化園。22組36件主題鮮明、做工精良的大型青銅雕塑,讓濕地公園處處煥發出夏都古城之韻味。

“河水清了,兩岸綠了,越來越美了!”如今,白沙河邊,百鳥飛翔,游人如織,浸染出五彩繽紛的人生味道,人民群眾的自豪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打卡“身邊美景”,樂享“詩意棲居”,已然成為河東百姓的“優質生活圖”。

福,打造“安瀾生活”!

新絳縣城居民范金軒路過汾河橋東段堤壩工程,總要多看幾眼。

“看著機械轟鳴、車輛穿梭、工人忙碌的景象,心里踏實了許多。”

范金軒忘不了去年的洪水之災……

為了確保汾河真正安瀾,新絳縣啟動高標準的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主要包括汾河新絳段干流堤防治理達標、澮河新絳段防洪能力提升等5個重點項目。

該工程總投資13.2億元,涵蓋汾河新絳段44.94公里全流程、澮河新絳段11.1公里全流程和三泉河水系的綜合治理。

今年主汛期前,完成汾河新絳段29處水毀堤防修復重建和堤防主體建設,2023年底前全面完工。

不只新絳,稷山、河津等地也在加緊固河寧汛。“無定河”正變為“安瀾河”。

福,制造“循環生活”!

夏日臨近,臨猗縣薛公村的黃河灘上,采摘、垂釣、游玩……來自城里的人明顯多了起來。

在臨猗沿黃一帶的村子中,薛公村聞名遐邇,成為一個新晉的旅游打卡地。

薛公村位于臨猗縣孫吉鎮西南部,三面環溝、一面臨河,是省邊、市邊、縣邊、鎮邊、溝邊、河邊“六邊”村。以前,由于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大面積的荒溝無人問津,連片的灘地被分散低價承包,村民得不到實惠,村集體陷入了“守著金山去要飯”的窘境。

近年來,薛公村探索“黨支部+公司+農戶”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路子,村民利用土地入股,持股分紅,以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致富。

該村化荒溝為資源,通過村企合作,建成3000多畝的特色養殖基地、6000多畝的生態種植基地,打造集黃河觀賞園、垂釣園、葡萄走廊、荷花通道、踩泥體驗區、蘆葦景區于一體的黃河文旅基地。

如今,薛公村已駛入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快車道,集體經濟快速發展,村容村貌變化巨大,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更多的外面人吸引來了,更多的本地農特產“走出去”了,這里的村民已然過上了“循環生活”。

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上,我市“五條綠色生態走廊”今年謀劃實施項目302個,總投資506.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60.3億元……

項目清單,正成為“幸福禮單”。

隨著一個個項目的招引、落地、實施、建成,運城經濟社會的發展格局,正被歷史性地重塑;運城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正被歷史性地改善——

從“有”到“好”,人民群眾更開心!

從“更好”到“更公平”,人民群眾更順心!

從“更公平”到“更可持續”,人民群眾更舒心!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市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五條綠色生態走廊”為標注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未來可期。

今日之運城,生機盎然!

明日之運城,令人神往!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