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馮楊婕時間:2022-05-26
發展志愿者1277名;
組織、參與志愿活動2912場次;
受益人群超過82萬人;
服務時長23253小時;
……
這一串串龐大的數字,默默訴說著張昌勤夫婦執子之手、公益攜行的艱辛歷程。在他們的感染帶動下,父親和兒子也穿上了那一抹“志愿紅”,一家三代奔走在公益服務的路上,用小家大愛譜寫為天地立心的家國情懷。
2018年,張昌勤籌劃創新實施的“愛心早餐”項目被評為“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張昌勤家庭也先后獲得“河東最美家庭”“運城市文明家庭”“山西省文明家庭”稱號。日前,張昌勤家庭又獲得了第十三屆“全國五好家庭”稱號。

77歲老父親“疫”線堅守
張昌勤出生于鹽湖區解州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張萬記是一名擁有59年黨齡的老黨員,還是一名退伍軍人。在張昌勤的記憶中,父親經常翻看自己收藏的毛澤東紀念章,堅持每天讀書看報、看新聞聯播,還經常給子女們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將愛黨愛國的初心根植在子孫后代的心中。
父親退休后,在村黨支部擔任小組長,因有一手好廚藝,全村的紅白事他每次都免費幫忙。他還經常用自家的三輪電動車幫助老年人拉糧磨面,忙得不亦樂乎。
村里成立志愿服務隊,張萬記第一個報名。作為一名老黨員,疫情發生以來,77歲的張萬記帶頭堅守在防疫執勤點,查驗“三碼”、提醒戴口罩、宣傳防疫知識……前段時間,張萬記的手機卡得用不了,兒媳李玉平打開手機修理時,內心被眼前的一幕觸動了。百余個晉快檢注冊信息占滿了手機,這些都是張萬記幫助村里沒有智能手機的老人注冊的。
對于母親李巧絨,年輕時的張昌勤有很多不理解。身為廚師的父親不少賺錢,母親還開了個小賣部,一家人種地也很勤快。在別人眼里他家“光景”極好,但他們卻跟著母親還了一輩子賬。
這跟李巧絨的性格有很大關系。她是個重情義、守信用、熱心腸的人,只要聽說誰家恓惶,就不免要出手相助。上世紀80年代,一個親戚想做生意改變家境,他就找到了李巧絨。李巧絨二話不說借東家求西家,給他湊了2000元,沒想到這個親戚卻拿著錢跑路了。李巧絨沒有推脫責任,主動攬下了這筆賬。辛辛苦苦干了幾年,剛把這筆賬還完,鄰居家有難向李巧絨張口,她又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像這樣接濟他人的事情就沒斷過。
張昌勤的手機上至今保存著一張張陳年的借條,足足有50余萬元,這是李巧絨借給老伴一名同事的款。張昌勤曾到這名借款人家中要賬,但看到其家庭情況時,張昌勤打消了這個念頭,也從此刻理解了母親。“貧而有志,不盜不搶,善待親朋,為國扶困”。簡單質樸的家風家訓,是兩位老人用點點滴滴的行動,向子孫后代詮釋出的家與愛的真諦,張昌勤一家把這種德善家風傳承了下來。
十年志愿路夫婦攜行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很多人向往的愛情。但張昌勤夫婦卻譜寫了另一種琴瑟和鳴的相愛故事——十年公益路志同道合、扶持攜行。
“沒有妻子做我的堅強后盾,我就沒有這么多時間做公益,她是我人生的貴人。”提起妻子李玉平,張昌勤動情地說。2012年,張昌勤開始把精力投在志愿服務上,妻子就照顧門店、照看孩子,解除他的后顧之憂;2014年9月,張昌勤帶頭成立市第一時間愛心公益志愿者聯合會時,資金短缺,家就成了籌劃活動的基地,墊資出錢是家常便飯,但妻子始終毫無怨言,并且義無反顧地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中;后來,兩人放棄了收入不菲的生意,成為全職志愿者和公益領頭人,一年四季埋頭于協會的各項工作;疫情發生以來,他們沖在防控一線;汾河運城段遭遇洪水災害,他連夜運送物資、她操勞籌措資金。
你若一心為公,我必形影不離。這句話是張昌勤夫婦的真實寫照。
2016年冬天的一個清晨,張昌勤看到環衛工人吃著涼饅頭、喝著涼水的情景,頓時產生了為環衛工免費送早餐的想法。因擔心難以長期堅持,協會里曾傳出質疑的聲音,但他和愛人用堅守打消了人們的疑慮。連續500多天,張昌勤夫婦每天凌晨4點鐘起床帶領大家做早餐;發起“日行一善”;呼吁志愿者積極報名,逐步讓項目步入了正軌。“愛心早餐”項目運行的5年時間里,遇到刮風雨雪天無志愿者報名時,張昌勤夫婦和上官衛校夫婦就是“兜底”的人。“愛心早餐”不但讓環衛工人吃上了熱氣騰騰的可口飯菜,更讓他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暖。
今年5月,張昌勤創新實施“陽光成長”項目,為協會長期關注的20余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打造了集住宿、學習、活動、心理輔導等功能于一體的“陽光之家”,利用假期聯系專業社工、心理咨詢師、志愿者等,讓這些“陽光少年”能快樂成長。每到周末,張昌勤夫婦與少年們同吃同住,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講道理、教勞動、引正途。
關愛環衛工人、扶貧助殘、救助兒童、情暖夕陽、搶險救災……張昌勤夫婦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的新時代內涵。
孝讓半癱母親重站立
雖說“自古忠孝難兩全”,但張昌勤夫婦為民服務的同時,不忘傳承孝老愛親的優良家風。
平時父母住在解州鎮,他們夫妻一有時間就回家探望,噓寒問暖,將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
2019年,張昌勤在做公益的路上,接到了母親腦溢血住院的消息。他急忙趕到醫院,與姐姐和哥哥一起守候在病房外。母親被推出重癥監護室后,半身癱瘓,無法動彈。
那段時間,每天病房里圍滿兒孫,他們爭相照料。考慮到哥哥和姐姐住在解州鎮,距離遠,那1個多月,張昌勤夫婦承擔起照顧母親的主要責任。張昌勤細心地喂飯端水,李玉平則往返送一日三餐;張昌勤每晚起來多次給母親換尿片、擦身子;一輩子要強的老人在多次嘗試起身失敗后意志消沉,張昌勤就用他做公益時遇到的典型事例開導母親,讓她重拾信心。
做康復訓練時,張昌勤時刻激勵母親:“這苦誰都替不了你,只有你堅強,才能重新站起來。”鍛煉時,張昌勤強忍心中的不舍,即使看到母親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也嚴苛地陪著她練到使盡全身力氣。咬牙堅持1個月后,母親的變化令人大吃一驚,她是自己走著出院的。
“親朋好友誰都沒想到,我媽還能重新行走。”張昌勤自豪地說。
張昌勤孝老愛親、勤勞節儉、崇德向善、扶貧濟弱的優良家風,成為當地鄰里之間相傳的佳話。
在他和妻子的言傳身教下,他們唯一的兒子也成熟懂事,自高中起,每到寒暑假也穿上“紅馬甲”,一家三口一起忙碌在公益路上。
“人這一生要有追求,更要實現人生價值。為大眾謀幸福,讓我們也從中獲得了持續的快樂,家庭和睦、兒子孝順,人生得以升華。”李玉平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