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5-19
記者 解世忠 朱 姝

近年來,我市圍繞涑水河流域規劃,從“控污、清淤、添綠、暢通、增產”等方面入手,實施了一系列示范帶建設項目,涑水河沿岸重現當年田園詩畫的美麗景象。圖為記者航拍的涑水河絳縣段。 記者 金玉敏 攝
蜿蜒流淌的涑水,
哺育絳縣的櫻桃,
滋補聞喜的水庫,
潤澤臨猗的田野,
……
“走千走萬,不如咱涑水兩岸。”曾經失傳了多年的順口溜,而今重新流傳。
素有運城“母親河”之稱的涑水河,流域面積5774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41%,是運城經濟社會發展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
近年來,我市統籌涑水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和修復,發掘沿線資源優勢,盤活生態、文旅、康養、農業等相關產業要素,建設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協調,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互利共贏。
在涑水河流域規劃的總框架下,我市本著適度超前、突出重點、遠近結合的原則,圍繞“控污、清淤、添綠、暢通、增產”五方面內容,謀劃示范帶建設項目83個,總投資165.6億元。
其中,控污項目12個,投資3.3億元;清淤項目7個,總投資13.1億元;添綠項目6個,投資1億元;暢通項目17個,總投資40.4億元;增產項目41個,總投資107.9億元。
一個“生態向好、田園向美、生活向上、發展向前”的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漸行漸近。
“光”在生態
水不在深,“去污”則靈
“光”,消化“成長煩惱”!
“讓涑水河流域重現山清水秀、河暢岸綠、景色怡人的秀美風光”,在涑水河臨猗段人工濕地附近,巨大的標語格外醒目。
涑水河在臨猗縣境內由東北向西南流過,途經楚侯、猗氏、牛杜、嵋陽、廟上、七級6個鄉鎮,全長39.96公里,流域內面積985.44平方公里,是臨猗縣內主要排污及泄洪道。
涑水河是黃河一級支流,涑水河生態保護,直接關乎黃河生態質量。
為提升城區治理標準,改善涑水河水質,臨猗縣委、縣政府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實施行蓄分流、污水處理等工程。
涑水河臨猗段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沿涑水河的北側而建,項目總投資1553.61萬元,總面積達3.8萬平方米,相當于5個標準足球場。該工程采用水平潛流人工濕地污染治理技術工藝,將首創污水處理廠尾水分流到泵池,由污水泵送入人工濕地配水系統,提升至總配水池,再通過UPVC管將總配水池污水均勻輸送至各分配水渠,送至各個水平潛流濕地單元,末端由出水井引至總收集管后流入涑水河。
該項目改善了涑水河臨猗段斷面水質,提升了兩岸生態功能,增加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從這里排進涑水河的水,達到灌溉標準,水質優良。”市生態環境局臨猗分局負責人介紹,結合涑水河臨猗段實際情況,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利用物理、化學、生物及大地生態自然循環的多種方式凈化,確保涑水河臨猗段水質長期保持地表水IV類標準。
為提升涑水河兩岸的生態環境,臨猗縣投資4000多萬元,對3公里左右的城區段河道兩側進行治理,還實施行蓄分流和滯洪渠配套工程,增加了人行步道、湖心亭等設施。
碧水清波、綠樹成蔭的生態公園,已然代替曾經雜草叢生的荒地,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提升。
在永濟市涑水河入黃口,只見環境整潔,綠意盎然,碧波蕩漾。
多年來,由于黃河河床的不斷抬高,涑水河在入黃口地段形成了大片漫灘積淤區,給當地生態環境和入黃水質造成了極大影響。
為了恢復水生態,確保入黃水質,省水利廳對涑水河入黃口水生態修復工程進行了立項批復。
項目總投資3100萬元,占地593.4畝,新建一、二、三級沉水植物塘3個,共115500平方米;新建一、二級潛流濕地2個,共47250平方米;栽植綠洲一號、狐尾藻、眼子菜等水生植物150余萬株;河道疏通5700米,修建園區道路4700米,安裝節制閘門1座等。
項目由中設設計集團設計,陜西源泉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監理,共分9個標段9個施工項目部負責施工。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建設,永濟市涑水河入黃口水生態修復工程,日前已全面完工,進入整體試運行階段。
試運行以來,各處工程運行正常,各項運行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日處理水量2萬方,為黃河流域水生態修復和保護,貢獻了山西力量。
昔日污水橫流的涑水河入黃口,眼前煥然一新,清澈的水流從濕地流出,匯入黃河河道,顯著改善了進入黃河的水質標準。
曾經,經濟發展上去了、環境質量下來了這一“成長煩惱”,困擾著涑水河沿線;
而今,隨著涑水河生態治理的強力推進,沿河兩岸進入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錦繡圖景躍然眼前。
“光”在產業
問民何富,為有“特優”
“光”,化解“轉型彷徨”!
絳縣古絳鎮上高池村是中條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這里也是古絳鎮萬畝旱作小麥節水增糧增效示范基地所在地。
老支書陳效國回憶,打記事起,全村家家戶戶以種植旱地小麥為主。他自己經營管護70多畝土地,還負責本村小麥旱作節水增糧項目的召集和實施。
近年來,受益于旱作農業項目體系實驗示范“糧藥間作輪作模式”,2021年陳效國40畝中藥材收入12萬元以上。
“保墑、抗旱、穩產,每畝小麥可增收100斤,如果套種中藥材兩年三作,效益可翻3倍以上。”陳效國對“探墑溝播+長效肥”技術體系的評價,頗具代表性。
“探墑溝播+長效肥”技術體系包含——
深松耕蓄水保墑技術。麥收后機械深松30厘米以上,加厚耕作層,提升蓄水保墑能力;
測土配方技術。應用生根型長效肥,畝增收60公斤以上;
探墑溝播技術。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鎮壓4道工序,達到節水保墑、保溫防寒、提高化肥利用率,使項目區水分生產率提高10%以上;
糧藥間作模式。“小麥—夏玉米—中藥材”間作輪作模式,實現兩年三作,提高耕地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
該示范基地面積達1.6萬畝,輻射超過5萬畝。
作為產糧大縣,絳縣農業科技人員正在努力嘗試,讓節水增糧增效技術和間作增收模式逐布推廣全縣16.92萬畝旱地小麥,有效推動糧食產業優化升級。
現代科技,使山區農業由“特色”變“亮色”,正化解山區農民“轉型彷徨”,山里人的日子趕上來了。
涑水河畔鄉村休閑農業,也如火如荼。
5月10日,夏縣古垛溝村瓜農在分裝挑選好的夏樂西瓜。
“從開瓤第一口到最后一口,夏樂西瓜的口感都是一樣甜潤。”夏縣宏偉瓜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田紅衛,有著20多年的西瓜種植經歷。他對自己種植出來的西瓜十分自信。
多年來,他帶領鄉親規范生產流程,實現了夏樂牌西瓜“瓜瓜都有標識碼、顆顆都有成長卡、個個質量可追溯”,讓西瓜“有名有姓”上餐桌。
夏縣西瓜種植歷史悠久,瓜形美觀、皮薄瓤沙、入口即化,含糖量是普通西瓜的兩倍,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
前幾年,為有序發展西瓜特色產業,夏縣大力實施西瓜品牌整合戰略,成立了夏樂精品瓜業協會,采取技術規程、生產監管、品牌商標、質量標準、產品認證、售后溯源等“十統一”新模式,不斷提升西瓜的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夏縣又大力推行“黨支部+瓜業協會+農戶”的模式,把中國著名品牌——“夏樂”牌西瓜產業做大做強。目前,全縣大棚西瓜面積發展到3萬畝,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麥浪滾滾,瓜田碧綠。
涑水河岸邊,特色產業越來越興旺,群眾生活越來越甜蜜。
以“水”保“綠”,以“綠”帶“富”。我市以空間優化推動綠富均衡,以產業發展推動綠富協同,以生態優勢激活綠色動能,努力探索黃河流域綠富共贏新路徑。
“光”在田園
遠看山色,近聞花香
“光”,驅散“環境陰影”!
一方山水,滿眼勝景——
伍姓湖環湖路上,不時可見騎車慢行的游客;
道路兩邊,格桑花開始抽芽,蘆葦纏繞著湖岸,伸向縱深;
站在湖邊,深深呼吸,每一口都是滿滿的負氧離子;
近看,波光粼粼的湖水變幻莫測,頗有“北國江南”的意境;
遠眺,南邊的中條山,勢如山龍,呼嘯西去;
空中,盤旋著幾只蒼鷺……
明版《永濟縣志?伍姓湖》記載:“湖旁昔多樓臺,居人環繞,每夏荷花盡發,燦若霞錦,雜以綠萍、紅蓼、漁人、罟師,水鳧鷺,疑乃間作,飛浴相翔,致為勝觀。”
此時的伍姓湖,與數百年前實現了時空同步。
行至路邊的一個觀景臺前,只見東邊豎著一塊大石壁,上刻“五姓之源”字樣。
石壁簡介顯示,伍姓湖的湖名始于金代,因住在湖邊的陳、虞、姚、胡、田五姓而得名。此地屬盆地,由湖中地泉、涑水河及周邊溪流匯集而成湖泊,是山西乃至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
然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伍姓湖上游多處攔壩蓄水,加之周邊大面積開采地下水,致使伍姓湖干涸少水,漸為荒灘。
隨著黃灌工程的實施,伍姓湖蓄水量漸增,又因涑水河上游工業、生活污水排放和發電廠粉煤灰堆積等因素,造成伍姓湖水體惡臭、濕地萎縮、生態環境惡化。“荷花盡發,燦若霞錦”的美麗景色不復存在。
進入新時代,伍姓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全面展開。
拆除破舊違建20處3000余平方米,移除廢棄電桿300根,清除各種垃圾4000余立方米;
修建22米寬、650米長的引道,6.5米寬、16.7公里長的巡湖路,以及護坡、管涵、東西兩座橋梁;
建起圍欄20公里,實行封閉式管理……
如今,伍姓湖“水質好起來、水量豐起來、風景美起來”,逐漸恢復原本生態,昔日“環境陰影”隨之被驅散。
“我幾乎每天都要來湖邊轉一轉,呼吸呼吸新鮮空氣,享受一下田園的寧靜,心里特爽。”市民張曉慧滿滿幸福,伍姓湖已成為她的“心靈圣地”。
新生活,就在碧水青波畔!
伍姓湖綻放江南韻味,涑水公園則定義“綠色生活”。
初春時節,漫步于涑水公園,只見這里植被繁茂、綠樹成蔭、水系豐沛,令人心曠神怡。
涑水公園位于聞喜縣新城區,綠化總面積約43萬平方米,水域面積約25萬平方米,植物品種300多個,草坪面積20多萬平方米,已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打卡地”。
“這兒空氣清新,景色宜人,大人可以晨練、散步,小孩可以盡情玩耍,我們一家人都喜歡來。”附近居民李永紅不住點贊。
今年以來,涑水公園又進行提升改造,新栽植各類景觀苗木十余種兩萬余株,著力打造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綠色長廊”、“左手煙火、右手詩意”的“文化長廊”。
幸福,在群眾家門口不斷“升級”!
生態興,則文明興。我市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著力打造“出門有公園、散步有綠道,能在城市感受四季光陰變化、能在鄉村體驗山水田園風光”的詩意生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