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情感講述>

至愛婆婆入夢來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5-09

□張冰梅

那件青綠色的毛衣母親足足穿了20年,終因我們姊妹幾個逐年給她添置的衣服多得有點穿不過來,在大家的一再勸說下,母親才肯脫下它,收進包袱,放上樟腦丸,珍藏于老家大衣柜的暗櫥里。任窗外時光流轉、四季變換,那件毛衣氤氳著樟腦丸特有的清香,仍靜默于一隅,繼續保留著兩位母親涓涓的深情與無需言說的寄托。

一件毛衣的深情

這件毛衫是初學會織毛衣的我婚后不久給婆婆織的。前開衫,小立領,“螞蟻上樹”圖案,兩前襟下方分別留有口袋,扣子亦青綠色,是牛角材料的那種,我對自己的這件“作品”相當滿意。由于第一次織開衫不熟練加上只能利用下班后的空閑時間織,當我“大功告成”把它捧到婆婆面前時,已是婚后的第二個春節了。彼時女兒剛滿半歲,開心果一枚,承歡于公婆膝下。婆婆接過毛衣,高興得合不攏嘴,端詳著,撫摸著,愛不釋手,像當年她第一次見到我時開心的樣子。

她隨即掩飾住內心的喜悅嗔怪道:“手感真好,松軟有彈性,一定是上好的毛線吧?又花了不少錢!”

我說:“媽,沒多少錢,恒源祥毛線搞活動呢。給您織的寬大點,可以罩在薄棉襖上穿,你平時就穿了吧,別舍不得?!?/p>

婆婆一邊答應著,一邊上身試了試。很合身,直念叨顏色款式都是她喜歡的,隨后小心翼翼地收起來放進了木箱的包袱里。

這一收,我幾乎很少見到她穿。印象中只見過兩次,一次是舅家孩子結婚,一次是春節出門走親戚,每次都是回來后便馬上脫下收起來,生怕弄臟了。

直到孩子三歲那年的秋天,婆婆被查出癌癥晚期,多方求醫都被告知只能保守治療,再無更好的辦法。盡管全家人始終三緘其口對她隱瞞病情,但她還是能感覺到自己得了不好的病,慢慢地一件件交待著身后事。她取出這件珍藏在衣柜里幾乎沒怎么穿過的毛衣,遞到我手上,讓我代她作為禮物送給我的娘家媽,說這是她最心愛的一件衣服,我的母親也必定喜歡。一是這毛衣出自她最疼愛的小女兒之手,二是婆婆知道這是當時財務工作繁忙并不擅長織毛衣的我,傾注了很多心血,熬了一個又一個晚上費心思織成的。這代表著親人間一種美好的祝愿,她希望我的母親可以替她繼續穿下去。

接過毛衣,看著微笑中難掩滿臉滄桑的婆婆,我點點頭,眼淚撲簌簌地直落,趕忙背過身去擦掉。

四個孩子的勞碌

陽光透過窗外一排高大茂盛的梧桐樹黃燦燦的葉子,把秋日午后的靜謐斑駁地涂滿整個小屋,等待去醫院接受第二輪治療的婆婆又一次給我講述起她過去的一些事情。她的眼睛虛無縹緲地看向遠方,平靜地像是在說著另外一個人的故事,又像是回到那些她拼盡全力走過來的從前,重溫那些磕磕絆絆卻并沒有讓她倒下的日子,沒有怨懟,只有釋然。

婆婆是個性格剛強的人。在娘家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上有一兄,下有一弟,倍受家人的寵愛與呵護。嫁到婆家這個四男一女的大家庭后,作為老二家媳婦的她盡管處處留意,步步小心,卻還是很難融入這個規矩多,家長作風嚴苛的大家庭,加上公公常年遠在運城部隊上工作,回農村老家的次數有限,一大家子間鍋碗碰瓢盆的事少個從中斡旋的人,脾氣好、心腸軟又不擅左右逢源的婆婆勢單力孤,自然常受委屈。

獨立門戶后,孩子相繼出生,婆婆的父母卻相繼下世。她把悲傷埋在心底,把小家的重擔挑在肩頭,風里來雨里去,硬是拉扯大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共四個孩子。春種秋收、龍口奪食的關鍵時刻,沒人幫她,她領著大大小小的孩子一起上陣,每當這種焦灼的時候,幸有娘家兄長與弟弟帶人過來幫她解困。

孩子的吃穿用度,多是婆婆用雙手向一寸寸的光陰討來的。她始終信奉:辦法總比困難多、靠他人不如靠自己。白天她地里干農活,晚上熬夜織布紡線,孩子們年幼時,夜里她會經常把他們鎖在家中去地里澆地。一個女人家,黑燈瞎火的,好幾次為招呼田里跑漏的水,四仰八叉滑倒在泥水里渾身濕透。深夜的冷風吹過,凍得她直打哆嗦??諘绲囊暗兀L嗚咽著撩動樹枝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咯吱聲,像有人在不遠處的黑暗中說話,她經常被嚇得魂不附體,卻只能強忍著內心的恐懼,蹲下來抱緊自己,自己給自己安慰,自己給自己取暖??焯烀鲿r回到家,往往是洗了一身泥剛和衣躺下,還沒睡安穩,就又要強撐著疲憊的身子起來,招呼孩子們起床、洗漱、上學。

她似乎是個被老天沒收了瞌睡的人,孩子們上學走后她不去補覺,又忙著生火、做飯,喂豬,喂雞,開始了新一天的生活。院里的那棵老槐樹默默記錄下了她每天勞碌的點滴。

她自學裁剪縫紉,縫洗補漿,給孩子們做好換季的單衣棉服,掏空就一雙接一雙趕著孩子們成長的步伐做布鞋,咬著牙用沒日沒夜的辛苦換來每一個孩子都能干凈、整潔、體面地站在人前。

搬進城后的奉獻

等大兒子與大女兒分別成了家, 二兒子上了初中后,婆婆被公公從老家接到飛機場部隊大院生活,婆婆方得以過上了舒心的日子。

到城里后,手腳勤快、生活節儉、心靈手巧的她備受部隊干部與志愿兵們的愛戴,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公公所工作的部隊領導聘請婆婆為他們幾位管理干部與志愿兵做飯。利索的她總會像變戲法一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一桌可口的飯菜擺上桌,并且經常換著花樣給他們改善生活,手工酵面饃一鍋接一鍋蒸、手搟面、炸油餅、捏包子、蒸菜卷、包餃子、拌面菜。一周不重樣。能天天吃上美味的家常飯,部隊上的人都有種回到家的溫馨感覺,待婆婆像自家人一樣親。

婆婆是個坐不住的人,閑暇時開荒種地補貼家用。門前的菜園、屋后大路邊的荒地都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條。澆灌、施肥、拔草、鋤地,她總是一個人默默地去干,輕易不叫別人給她幫忙。她知道家人都不贊成她離開黃土地后還要如此吃苦受累,但她覺得莊稼人種點地心里才會踏實。

地里所收,她拿出些補貼公家灶房,多余的蔬菜、豆類,她送些給部隊人的家屬、周邊的鄰里;每次叔伯姑舅家過事回村時,她總要買上一大堆村里人稀罕的食品、禮物送給大家,還連著幾天挽起袖子,不是洗菜洗碗,就是收拾打掃,從頭干到尾,當年的一些不愉快似乎從未在她身上發生過。

公公常把耄耋之年的奶奶接來運城小住一段時間。婆婆和顏悅色地噓寒問暖,衣食住行照顧周全。奶奶經常會在婆婆從縫紉機上離開時,拄著拐杖走過去捏揣著她正在做的活計左看右看,嘴里還念叨些薄啦厚啦針腳粗細的話,讓跟前的人不明就里。婆婆笑著說:“這是你奶下意識的習慣動作,在挑剔媳婦活做得好賴呢。讓她說吧,她高興就行。”

婆婆對誰都大度,唯獨對自己吝嗇。一件衣服縫縫補補穿好多年不肯丟棄,一件毛衣總是短了接一截,窄了舊了拆了重新織,如此反復織成的毛衣摸上去硬邦邦已沒了彈性,她當作新衣照穿不誤。所以給她織的那件青綠色的毛衣,她總舍不得穿上。

常在常新的思念

婆婆從檢查出患病到醫治、離去,僅三個多月的時間,那年她才58歲。她走時,城里的、鄉下的親朋好友、全村的大小人等都來送她,巷子里擠滿了抹淚的人,奶奶拄著拐杖一遍遍狠狠地戳著地,老淚縱橫地不斷重復著:“為什么不讓我替她走呢!”

母親穿著那件青綠色的毛衣,落著淚,抱著女兒與父親走在送葬的隊伍當中。她與父親第一次見到婆婆時,看到她那么勤快能干、溫暖善良,對我說的話至今言猶在耳,她說:“你是咱家最小的孩子,嫁得遠讓我與你爸很是操心。幸好你逢了這么好一個婆婆,我們便放心了!”

“別亦難”的哀樂聲回響在村子上空,親人的哭聲中,淚光里,一幕幕場景來到我的眼前:烈日下,婆婆在那片她親自開墾的麥地里,拔完草直起腰來,那張曬得通紅的臉淌著汗水;落日余暉中,身材矮小有點發福的她吃力地蹬著那輛“二八”自行車,橫梁上兩歲多的女兒正好被她圈入懷中,清脆的鈴聲里祖孫倆有說有笑從附近的幼稚園返回;醫院里,病榻上忍著病痛面容蒼白的她仍不忘言辭懇切囑咐自己的兒子:“梅是個好媳婦,你要好好待她!”老家炕上,彌留之際的她拼盡最后的力氣,也沒等到她小兒子的千金就在當天降生的消息。

淚眼婆娑中,院子里的那棵大槐樹傾倒了。在這人世間,我與婆婆的緣分就此止步了。但二十多年來,她曾多次來到我的夢里,雖沒有言語,看到她忙碌在鍋臺前的身影,我已甚是驚喜。

每年清明與祭祀節氣,我都會以自己的方式祭奠她,告訴她諸如女兒考取博士的喜訊、家人的近況與大家對她的思念等,讓她放心。

人世間,青綠色的山水常新,青綠色的思念不變。這無涯的時空里,愿身處兩地的我們都彼此安好!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