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大河之“美”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運城實踐·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5-09

記者 解世忠 朱 姝

大河湯湯,日月輪轉。

古老黃河在運城進入歷史新境界,展開歷史新畫卷。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我市制訂實施“五條綠色生態走廊”工作方案。其中,“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以沿黃河8縣(市)為重點,結合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創建,實施沿黃美麗鄉村“1+5”工程(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為引領,打造“特優農業、生態保護、文旅融合、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五大基地),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為紐帶,串聯沿線生態資源、農業資源、文化資源、鄉村旅游資源,創新“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模式,促進交旅、農旅、文旅等融合發展。

到2025年,全市將創建200個左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示范村,與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及主干道串點成線、連片成帶,形成示范效應,推動鄉村振興,形成獨具晉南特色的黃河文化風情體驗帶。

2021年,全市共實施了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項目151個,總投資173.39億元,計劃完成投資30億元。全年共開工項目144個,開工率95.36%,完成投資41.07億元,投資完成率136.9%,超額完成年初計劃目標。其中,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完成建設253公里,達到年度任務246公里的103%,完成進度排名全省第一;啟動實施美麗鄉村連片示范建設行政村65個,完成投資2.36億元。

截至2022年3月底,盡管受到疫情影響,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仍開工項目66個,開工率62.86%,完成投資6.16億元,投資完成率20.53%。

一個“生態優先、發展率先”的“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圖景,映入人們的眼簾、進入人們的視野。

“美”在筋骨

“特”“優”農業 “全鏈”升級

農業,探索“未來模樣”!

置身臨猗縣北景鄉西村的智慧果業技術集成中心,整個園子里竟看不到一個果農。

“有了物聯網技術,蘋果種植靠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我一個人就可以同時管理上百畝果園。”園主王社民拿著手機介紹。

記者看到,智慧果園把物聯網技術與標準化生產相結合,運用果業智能監控系統,打造了智能高效水肥一體灌溉、農藥自動噴灑、實時氣象和土壤信息記錄,以及全程視頻監控四大系統。“這樣的技術在我的園里已應用3年多了,便捷實用,特別輕松。”

果品電商、林下旅游等以果業為主體派生的新業態不斷呈現;以“機器換人”為方向的果業機械化耕作管理模式發展迅速;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智慧果業發展勢頭強勁……

孟夏時節,萬物并秀。行走在果鄉臨猗,你會發現隨著一批果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方式的應用和推廣,一個果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進入“換裝”果業新時代的新臨猗正厚積薄發。

沒有品種的革命,就不會有果業的“換裝”。

在位于北景鄉西村的國家現代蘋果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里,記者目睹了先進的蘋果無土育苗方式。在偌大的無土栽培車間,一個個營養杯基里的蘋果苗木在培育生長,嚴格的空氣濕度和溫度控制為其提供了保障。

“通過這種育苗方式,一是大大縮短蘋果育苗周期,二是可以實現工業化、流水化生產,以滿足市場的新品種需求。”該縣果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現在,臨猗已被確定為蘋果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全縣已組建了由院士帶隊的科研團隊。通過良種繁育這個突破點,臨猗正成為全國蘋果苗木的良種庫、發展的新引擎。

早上6點半,永濟市蒲州鎮楊馬村,沐浴著朝陽,一張漁網撒向空中、落入水面。不一會兒,漁網中魚兒滿滿。穿著捕魚服的工人快速從網中揀出符合售賣標準的鯉魚和草魚。

魚塘旁邊的小路上,停著四五輛貨車正在等待接魚。這些被分揀出的魚兒將被直接銷往太原。

“今年是賣魚最好的一年,賣一年頂過去賣五年。”魚塘的主人魚養心話語中難掩興奮。

魚養心在村里承包了30畝魚塘,養魚給他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我從手機上可以實時監測魚塘的情況,下飼料、增氧等都可以通過手機輕松完成。”魚養心給記者展示他的“新玩意”。

智能化養魚,不僅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還為魚養心每年減少4萬元左右的人工成本。同時,因為科學化養殖,魚塘的畝產量比過去增加了1000多公斤。

“今年魚價是最好的一年,每斤能賣到9塊多,所以我們干勁很大。2018年年底沿黃一號旅游公路修起來后,交通便利多了,越來越多的客商也愿意過來。”魚養心對養魚越來越有信心。

這里正在建造一座船塢造型的魚宴餐廳,政府投資百萬余元的室內室外垂釣池正在規劃中。隨著養殖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魚的文章越做越大。

一個園、一個站、一個人的變化,折射一座城市的新追求、新探索、新實踐。

圍繞“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特優農業”建設,我市還實施了“百十萬”糧安工程,建設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十萬畝玉米高粱基地、萬畝水稻基地,加快推動永濟、河津、萬榮、平陸、臨猗、芮城等縣(市)50萬畝小麥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萬榮、臨猗、永濟、芮城等縣(市)3.6萬畝水稻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的基礎設施、良種攻關、品牌創建等工程項目建設。

同時,大力發展特優品牌水產養殖,推動河津、萬榮、臨猗、永濟、芮城、夏縣、垣曲等縣(市)的龍門鯉、河東鱸、中華鱘、黑魚、娃娃魚等水產基地建設。推動沿黃8縣(市)特色農產品貿易區項目建設,大力發展觀光農業、采摘園、農家樂,配套完善農產品購銷點、交易市場、貯藏加工、冷連物流等,構建“農田—餐桌”農產品產銷新模式。

農業,已然從“初級產品”向“生態產品”轉型,從“原字號經濟”向“全鏈條經濟”轉型。

“美”在顏值

生態“短板” 漸成“強項”

農村,確立“生態信仰”!

芮城縣大王鎮南辿村的小荒坡上,工人在搶抓工期植樹造林,南辿村村民劉秀珍每天都能看到這里熱火朝天的作業場景。

說起南辿村正在發生的變化,劉秀珍如數家珍。

“村里這一片小荒坡,就不敢遇到下雨天,尤其到夏天雨季,一下雨這泥沙就沖下來,沖到這黑龍澗河道里,全流進黃河了。有時候雨特別大,還有暴發山洪的危險。”劉秀珍指著荒坡下的河道說,“現在他們成天在這里種樹,不僅我們村里的環境好了,也能治一治山洪對我們老百姓的危害。”

南辿村過去是生態環境較脆弱地區之一,山洪溝較多,水土流失嚴重。山洪裹挾大量泥沙泄入是造成南辿村一帶泥沙淤積、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

為了遏制這一帶土地沙化嚴重、山洪多發、泥沙入黃,守住水清底線,芮城縣在黑龍澗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這一工程,既能實現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村容更整潔、人居更舒適、生活更富裕的美麗鄉村愿景,又為沿黃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芮城縣水利局副局長王迎澤介紹,該縣水利部門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為重點,堅持預防保護和綜合治理并重原則,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布設各項防治措施:在黑龍澗流域太平莊附近栽植花椒及柿子經濟林73.23畝;在黑龍澗流域兩側種植側柏60萬株,開展水保林建設……多措并舉構建起生態流域的綠色屏障。

黑龍澗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后,不僅有效遏制泥沙入黃、保證黃河水質,還將為黑龍澗流域村民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

車行孫吉鎮黃河沿岸,記者仿佛來到“綠色長廊”。

岸邊的土崖不再是光禿禿的,放眼望去,整個沿河一帶的岸邊都披上了層層綠裝,形成了一道美麗的綠色景觀廊道。綠色的樹木林帶和奔騰的黃河水相映生輝,構成一幅美麗的綠色生態畫卷。

黃河的保護離不開沿岸水土的保持。近年來,臨猗縣通過實施污水處理、國土綠化、通道綠化提升等一系列重點項目,持續加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建設力度。2021年,該縣投資1.53億元對沿黃公路沿線的林帶、山體、過境街道、村莊進行了綜合生態治理,力求實現綠化、彩化和財化。

在沿岸綠化建設中,工程量最大的當屬山體綠化。山體整體綠化項目,采用推土疊臺的方式處理山體破壞面,每層臺地高差在2.5米至3米間,坡度60度,臺面寬兩米,栽植金葉榆、白皮松、金枝槐、紫葉李等。目前,綠化面積達到21萬平方米,使裸露的山體重現自然活力,實現了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兩側,臨猗縣堅持“三季有花、四季常綠、錯落有致、色彩豐富、簡潔明快”的原則,栽植國槐、復葉槭、金葉榆、雪松等,為群眾提供優美、舒適、安全的外部環境,營造一種“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的車旅感觀。

芮城、臨猗的改變,是“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生態保護”的一個縮影。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生態保護”,就是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原則,通過實施重點河、湖、庫生態修復和沿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改善汾河、涑水河等入黃支流水質。

目前,我市正大力實施“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風景道示范工程”,在岸線和公路沿線之間規劃建設防風固沙林帶,以高水平治理、高標準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汾河干流生態修復與保護一期工程、萬榮汾河入黃口生態景觀及修復保護工程等十大生態保護項目,按時序順利推進。

同時,我市大力發展國家儲備林建設,積極推進荒山、荒溝綠化,實施沿黃河濕地群系統建設,增加黃河自身水調節能力。

農村,已然從“盼溫飽”向“盼環保”轉變,從“求生存”向“求生態”轉變。

“美”在氣質

轉身“網紅” “雙富”“雙貴”

農民,生長“高貴心靈”!

在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黃河岸邊,海內祠廟之冠——后土祠之北,黃河文化雕塑博覽園吸引了諸多外地游客的目光。特殊的地理位置、令人無限遐想的雕塑作品、自然清新的濕地空氣、健康奔跑在山野中的暢快淋漓,使黃河文化雕塑博覽園一時間成為周邊最火的“網紅打卡基地”。

漫步在農耕文化博覽館農耕文明主題園中,我們遇見不同材質、體量、風格、趣味的雕塑作品,既有以具象形態傳達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類型,也有以裝飾、風格化的形式描繪農耕文明場景和生活樂趣的類型,還有以抽象化、裝置化的方式提煉傳統文化精神、傳遞倫理價值觀的類型。

每一座雕塑都代表著一段歷史。人們駐足于雕塑前仰望,孩童們圍繞著雕塑游玩,一路走走停停,一路在歷史中徜徉……

這里,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恣意流淌在黃河母親的臂彎,給人視覺與心靈帶來雙重震撼。

我市圍繞“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文旅融合”,構建農文旅融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新模式,由此可見一斑。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文旅融合”,就是通過整合沿黃文化旅游資源,提升景觀、豐富業態、疊加功能,從而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全力建設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國家精品旅游示范帶。

早上8點,走在河津市樊村鎮西磑村的主巷道上,柏油路干凈整潔,多功能吸塵車正在工作,綠化箱子整齊排列,騎著電動車、自行車的村民往來穿梭……

行走其間,宛如漫步在城市的街道上,“人氣”旺旺。

西磑村背靠巍峨的呂梁山,南邊是運城盆地,209國道和稷西公路從村中縱橫穿過,素有“旱碼頭”之稱。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推進,不少村莊成了“空心”,而西磑村卻人氣滿滿,這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近年來,村里主要在‘留住人’上下功夫。村里對小學進行了重建提升,對幼兒園進行了高標準改造,對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了提升改造。”西磑村村委會主任薛民說,“還修建了日間照料中心,設立了便民服務中心,使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薛民介紹,目前,村里自來水24小時供水,“煤改電”全覆蓋,還規劃建設了兩個停車場、4所公廁,修建了小游園、小廣場、籃球場、乒乓球館等,安裝健身器材,全方位滿足村民需求,提升生活品質。

生活便捷能使人“留下來”,產業興旺才能使人“留得住”“留得久”。

“我們盤活現有養殖合作社和養車合作社,出資50萬元作擔保,聯合共青團河津市委、河津農商銀行樊村支行,授信100萬元成立青年創業基金,支持年輕人創業。”薛民說,“同時,搭建服務平臺,為青年創業者提供政策、科技等方面的綜合咨詢服務。”

此外,西磑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不僅保護老建筑,還注重文化傳承。

經過多年建設,西磑村村容村貌整潔,基礎設施完善,群眾生活幸福指數高,被評為河津市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

“現在,村里就像城里一樣,生活便捷,有保障、有品質,村民愿意留下來。”西磑村黨支部書記薛龍志說,“村里人氣越來越旺了。全村2630口人,常住人口達2300人,吸引很多外地人來參觀學習。”

西磑村“密碼”,在于既保留農村原生態,又引入現代生活方式,既有現代文明之便,又具田園風光之美,還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實現了農村生活和現代社會完美的結合。

這里的村民,不只追求物質富裕,更追求精神“富有”,讓自己“雙富”起來;不只追求富貴,更追求“高貴”,讓自己“雙貴”起來!

“密碼”不只西磑村獨有。

我市通過“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美麗鄉村”,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瞄準“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建設目標,全面落實《運城市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實施方案》,將沿黃村莊打造成為鄉村治理體系完善、農村生態環境優美、農民生活幸福美滿的美麗鄉村示范帶。

農民,已然從“受益者”向“參與者”轉軌,從“算個人賬”向“算綜合賬”轉軌。

一個全綠、深綠、厚綠,水潤、水美、水興,養眼、養心、養人的“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正成為“沿黃美好生活增長帶”。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