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縣域>

聞喜寺底村——
“聯聯相扣”激活基層治理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4-20

記者 楊紅義 柴瑜竟

“立訓誡子孫,曰勤曰儉;傳家種善孝,修業修行”“順親篤孝人道間;崇德守仁天下誠”“脫貧路上圓國夢;致富經中頌黨恩”……

走進“中國楹聯文化村”——聞喜縣侯村鎮寺底村,道路整潔、房屋錯落有致,濃郁的楹聯文化撲面而來,不僅家家戶戶鐫刻有家風家訓的楹聯,甚至路旁兩邊電線桿上也高高懸掛著引領鄉風文明的楹聯。

過去“寫狀子”,現在“寫對子”;過去“爛桿村”,如今“標桿村”……近年來,寺底村著眼以“聯”夯基、以“聯”聚心、以“聯”化人、以“聯”育才,堅持“黨建引領、楹聯開路、文化興村”,不斷深化“三治融合”村級治理體系建設,探索出一條以楹聯為主抓手、以新鄉賢為骨干、以鄉風文明促進基層治理的“寺底模式”……

強黨建 以“聯”夯基

“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舉一動,常思百姓冷暖。”在寺底村采訪,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吉平娟辦公桌上,楹聯形式的“亮諾牌”,令人眼前一亮。

寺底村位于峨嵋嶺前沿、涑水河畔,2000年成立楹聯學會,全村1400余人中有學會會員113人,村黨支部書記擔任學會名譽會長。全村43名黨員帶頭以楹聯形式亮身份、亮承諾、亮家風,引領家家戶戶寫楹聯、貼楹聯、用楹聯,每月10號雷打不動的“對聯趕集”等活動,使黨員純潔了黨性、提升了修養、規范了行為,有力地增強了黨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去年7月,在慶祝建黨100周年之際,百名會員按年份撰寫楹聯100副,學黨史、頌黨恩、跟黨走,一時間群情激奮!

以“聯”夯基,做實集體經濟。寺底村充分挖掘深厚的楹聯文化產業底蘊,推進楹聯文化的產品化、市場化,通過編寫對聯、裝裱對聯,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依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了民間藝人操作室、楹聯活動室、書畫展覽室、民間手工藝品展廳、公社超市,讓楹聯文化走出農戶、走向市場,實現村民、集體“雙收益”。楹聯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寺底村的支柱產業,“文化+”的巨大推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小標題)念大局 以“聯”聚心

出句:切斷源頭,紅黃碼一查到底(何沁學)

對句:取消峰會,僥幸心全部深究(宋曉泉)

對句:嚴防感染,老少人必測核酸(張若珍)

對句:全民防控,陽陰酸各必分清(溫順)

……

3月25日上午,像往常一樣,今年80歲的寺底村楹聯學會副會長潘開基在村委會大院打完太極操,便組織學會會員開始了每天的“必修課”——詩聯對句。

根據時下情勢及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當天的對句圍繞疫情防控展開。不一會兒,學會微信群里高潮迭起、熱鬧非凡。

“月月到縣、鄉詩聯學會‘對聯趕集’,天天在水泥地板上‘對聯打擂’。眼下正值疫情防控期間,大家就減少聚集,在微信群里對句。”寺底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吉平娟說,“詩聯對句寓教于樂,現已成為我們表達觀點、態度的一種方式。大家在錘煉文采的同時,還念大局、興大業,進行商討議論、形成輿論,并達成眾志成城的一致行動。”

每天的“對句”,“對”出來肝膽相照,“對”出了同心同向,“對”出了服務時局、服務中心工作的凝聚力、戰斗力。疫情防控期間,深受楹聯文化鼓舞的村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各種善行義舉層出不窮:村里經營商店的溫小照,為疫情防控值班人員免費送上4箱方便面、免費提供桶裝礦泉水;在外務工的支文學,為村民免費提供1000個口罩;村醫務室的潘永榮,每天堅持給疫情防控值班室消毒殺菌……

崇德孝 以“聯”化人

今年72歲的馮孟德,因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多年來,老伴兒悉心照料,其不離不棄的精神感動街坊鄰里。為表彰這種家庭美德,寺底村楹聯學會精心組織十幾名會員,為他們家送去一幅“眾星捧月”四字中堂,一時間成為寺底村的熱點話題。

小小楹聯,事關體大,成風化人于無形。這幅中堂的正中,“相濡以沫”4個大字,與十幾位會員的小字楹聯墨寶珠聯璧合,是激勵更是鞭策。為更好地照顧馮孟德,他在外當超市營業員的女兒辭職回家,專職伺候父親,就連小外孫周末放假回來,也要搶著給爺爺洗腳。這一切,讓馮孟德深受感動。他慷慨解囊,將自己收藏多年的書籍、二胡捐給村委會,特別是,每當村里有紅白喜事,他都要寫一副楹聯托人捎去。

“用‘眾星捧月’中堂褒揚先進,是我們學會在成風化人方面的一個創舉。一幅中堂集成眾多學會成員的楹聯作品,承載著廣泛民意,代表著至高榮譽。”潘開基告訴記者,“送中堂的對象,是經大家評議的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文明戶和新鄉賢等,能夠起到褒揚一個人、感動一家人、教育一村人、激勵一代人的作用。截至目前,學會已在本村送去15幅這樣的中堂,每次都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社會反響。”

寺底村楹聯學會由老黨員溫順、潘開基、李世民等牽頭成立,目前會員已達113人,其中中國楹聯學會會員22人。學會堅持為紅白事事主家送楹聯,以嵌名聯、寫生平等形式,改陋俗、樹正氣、促村風,累計送聯1.2萬余副,被群眾譽為“喜事一片紅,喪事一片白”,杜絕了攀比之風。在楹聯文化的潛移默化中,村里產生35名“最好婆媳”和10個“文明家庭”。如今,村里的紅白喜事等各項事宜都離不開楹聯,“星級文明戶”“最美庭院”等評選活動也豐富多彩,正所謂“楹聯村里楹聯陪嫁,孝道家庭孝道隨人”。

以“聯”化人,正在“走出去”。“壽登鮐背身永健 歲葆期頤體乃康”——半個月前,東鎮鎮東吉村陳永祿90歲生日,潘開基等十余位會員跑了3回,精心準備一幅“福祿壽永”的“眾星拱月”式中堂、一個祝壽詞、一副對聯和20多種賀詞,祝愿其健康長壽。

“過壽當天,我們送去的‘楹聯包’,引得全村人爭相參觀,紛紛用鏡頭記錄這美好時刻。”潘開基說,“促正氣、轉新風,狠剎攀比之風,楹聯功不可沒。”

揚國粹 以“聯”育才

出句:楹聯興寺底;對句:文化樹新風。

出句:黃鸝鳴翠柳;對句:喜鵲唱枝頭。

出句:布谷聲聲催早起;對句:鳴蟬日日唱歌歡。

……

在寺底村文化大禮堂“楹聯對句擂臺賽”展板上,這些優秀對句出自侯村15歲初中女生白琳琰。去年暑假期間,她和弟弟一起參加了寺底村舉辦的“學黨史揚國粹第四期暑期義務培訓班”,跟著楹聯學會的專家學習楹聯書法。

“在這40多天里,我們開設了面塑、書法、傳統經典閱讀等課程,招收學員以本村為主,也歡迎其他村里的娃娃參加,學員有80人。”潘開基說,“楹聯書法班分為兩個班,8歲至11歲小班,主要學習硬筆字和《三字經》《弟子規》;11歲以上大班,主要學習楹聯和毛筆書法。這次培訓,不僅要讓孩子們了解中國國粹,更是要讓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他們心里‘生根發芽’、世代傳承。”

楹聯文化不僅教人,還育人。“在這里,我真正理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含義,感謝各位老師這段時間盡心盡力地付出,讓我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知識……”暑期培訓即將結束時,白琳琰給潘開基寫了一封感謝信。

自2017年至今,寺底村楹聯學會已開展4期暑期義務培訓班,每期40多天,十余名老會員輪流教授課程,學員已有400余人。“不僅如此,每年假期,還有不少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廣西大學、中南大學、山西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常到家中學習楹聯文化,感悟我們國粹的‘根’與‘魂’。”潘開基說。

小小楹聯,承托大擔當,孕育大希望。“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要夯實這一根基,離不開文化引領。”吉平娟說,“目前,我們將全村黨員劃分為楹聯陣地小組、電商服務小組、培訓服務小組、文化宣傳小組、環境衛生小組、道德講堂小組等6個黨員服務小組,進一步全面織密‘黨建+楹聯文化’的鄉村治理服務網。”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