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4-08
任婷珍
在學校教育中,閱讀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也是提升學習質量的途徑。近年來,河津市第三小學將誦讀確定為學校特色發展項目,以誦讀促進書香班級、書香校園建設,以誦讀凝聚家校共同育人力量,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以課題研究為依托,開啟主題誦讀。學校申報大單元主題閱讀課題獲得通過,該課題緊扣學生語文教材,提倡以單元為單位學習,提倡課外閱讀“課內抓”,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圍繞單元主題,課題組配套推出了與課本每一篇課文相關的古詩詞、名言、現代詩歌,促進學生理解課文,便于積累運用。學校將上述資源整合成誦讀校本教材,全體語文教師邊研究邊實踐,按照課堂上“少講多讀”的要求,師生共讀誦讀語文課本;借鑒課題組提供的讀法,生生同讀古詩詞、名言、現代詩;親子誦讀完成每天的閱讀陪伴。由此,學校開辟出“三位一體”的主題誦讀通道。既為課題研究提供了過程性資料,又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量。
錄制視頻,激發誦讀興趣。為了使學生保持長久的誦讀熱情,學校首先從低年級開始嘗試錄制誦讀視頻。那些精美的詩歌、兒歌,那些精煉上口的古詩,角色形象突出,畫面感強烈,非常利于置身情景中誦讀,非常利于表演讀。如果誦讀者穿上恰當的服裝,配備恰當的道具,添加恰當的音樂,誦讀效果會更好!這給親子誦讀、師生共讀帶來了廣闊的空間:公園、田野、廣場、跑道到處都成了誦讀場所。老師和家長們坐在一起創作視頻錄制的腳本,搜尋適合文本的場地、服裝、音樂、讀法,由讀者變成導演,一段段畫面精美、品質上乘的誦讀視頻就誕生了。隨著一個作品在國家課題網上發表,一批作品相繼發表,帶動了全校誦讀項目蓬勃開展。目前,我校已有400多件誦讀視頻被“主題閱讀”課題組采納并向全國推廣,將誦讀活動推向了高潮。
改進讀法,提升誦讀品質。低年級教材中的詩歌和詩詞,大都篇幅小、難度低、節奏感強,通常采用“韻腳回聲讀”“手語表演讀”很快就背過了,但那是淺表誦讀,加上“寫法提示讀”會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行文思路;加上“賞析讀”會潛移默化教給學生鑒賞美文的方法;“一詠三嘆讀”“回環復沓讀”會增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情感;“改變人稱讀”“男女呼應讀”就會深入作者或主人公心境,深度理解文本……目前,學校使用近四十種讀法,有待發揮更大的語言文字學習應用價值。
鏈接時空,讓文字落地。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分單元設置,每個單元一個主題,主題編排的進度與季節吻合,具體到教學中,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情景下誦讀才能讓文字發揮最大作用,非常值得思考。學校巧用教材,將誦讀與節日結合起來,國慶節用誦讀祝福贊美祖國,重陽節把問候關懷誦讀給祖父母。春節誦讀團圓,清明節誦讀思念,只要是節日,都因時因地策劃誦讀,在時光軸上懸掛文字,用文字詮釋節日,用誦讀記憶歲月。學校將誦讀與研學結合起來,使讀、明、行有機融合。在紅色教育基地誦讀英雄的故事,在自然景區誦讀景物詩詞,在先賢祠堂、紀念館誦讀逝者的作品,在遠足爬山中誦讀壯志豪情的詩歌。從感官上引發共鳴,觸碰最深刻的記憶。
延伸鏈條,誦讀國學經典。國學經典是國粹,這些高度凝練的文字背后,祖先諄諄教導我們如何與自然、國家、他人、自我和諧相處,幾乎回答了現實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所有疑問。讀經典,壯大格局;讀經典,擴充視野。學校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分年級布置誦讀任務,從低到高依次讀《千字文》《笠翁對韻》《增廣賢文》《道德經》《孝經》《論語》,誦讀主體是全體師生和家長,時間是周末假期。共同的經典誦讀軟化了家校矛盾,在文字的教誨中,學校與家庭越來越近。學校適時培訓誦讀教師,研討誦讀課。堅持每周一國旗下誦讀,舉辦大型誦讀活動,為誦讀特色提供保障。
(作者單位:河津市第三小學)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