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3-19
記者 楊紅義 柴瑜竟
雨水時節,站在絳縣南樊鎮鄭柴村觀景臺上眺望,整齊劃一如儀仗隊般的1萬多畝連片山楂林一望無際。“這是全國少有的成片山楂園區,也是我們進軍綠色生產、碳匯農業的先行區。”南樊鎮黨委書記王宏說,“待到秋天,這里將會是綠色的海洋上漂浮著紅色的瑪瑙,風景美不勝收!”
“之前,每畝地肥料農藥投入850元左右,施用藻類微生物肥后投入降至700元左右,每畝山楂還多收入百余元,投入產出比相當可觀。”在鄭柴村村民劉善福家的18畝“大金星”山楂樹地里,絳縣果業發展中心主任鄧志義激動地告訴記者,“尤為重要的是,施用藻類微生物肥后,山楂果品質大不一樣,果面更加光滑,上色更加均勻,特別是糖度明顯提高,吃起來更加可口。之前只能作為中藥材的山楂品類,現在可以賣到蜜餞果類的價格,甚至能當水果賣,市場競爭力不可同日而語。”
“藻類微生物肥在碳匯農業領域率先‘試水’,既能高效固碳、固氮、減少一到三成的化肥使用,又能增加10%左右的山楂產量,對于提升山楂口感、色澤和土壤有機質、降低農殘、增加多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明顯效果。實踐表明,藻類微生物肥還可使土壤有機質提升0.46個百分點。”鄧志義說,“這一切,要歸功于運城校地合作微藻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成果——藻類微生物肥山楂綠色生產應用。”
藻類微生物肥山楂綠色生產應用,即基于固氮魚腥藻和蛋白小球藻藻類生物技術在富藻山楂綠色生產中的應用研究,是2021年絳縣省校合作領導組、運城市科學技術局、運城市農業農村局、運城校地合作微藻研究院,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南昌大學等6所知名院校,研究推廣的一種山楂綠色生產技術成果。2021年7月至今,先后完成了田間對照試驗、土壤成分變化檢測、品質變化檢測、應用試驗報告、試驗論文結題、研究成果科技查新6項工作,取得顯著效果。
“藻類微生物肥的生產培育過程就是不斷捕捉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過程,碳捕捉的產物作為藻類微生物肥應用于山楂種植,通過藍藻固氮,減少化肥使用。同時,通過綠藻增強植物光合作用,提升果品品質,提高經濟林的碳匯能力。”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運城校地合作微藻研究院專家李世峰博士說,“目前,我們研發的藻類活性細胞復合生物肥技術已經申請3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相關研究論文已被國家級期刊《果農之友》和國際頂尖刊物SCI期刊《保健工程雜志》采用發表。藻類細胞的分離鑒定等4項技術和富藻山楂生產技術兩大創新點,‘國內外文獻未見相同報道’,并得到農業農村部原黨組成員、總經濟師畢美家的認可。”
3月11日,畢美家偕農業農村部社會事業中心原主任王秀忠一行抵達絳縣,就碳匯農業發展在西灌底村、小祁村、鄭柴村及微藻研究院進行實地考察。“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發展碳匯農業、加速石化替代、優化農產品品質是大勢所趨。絳縣有10萬畝山楂,占全國七分之一,是我見過的全國最大最好的山楂種植基地,加上櫻桃、中藥材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健康產業舞臺廣闊。與微藻技術強強聯合,不僅能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還能有效減少農業生產帶來的碳排放,有望打造全國第一批甚至第一個碳匯農業示范縣。”畢美家說。
“碳匯農業大有可為,綠色發展前景可期。目前,我們已經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合作,利用藻類微生物肥進行碳捕捉,搶先打造全國第一個具有碳足跡、碳減排認證的山楂示范區,不斷提高絳縣森林和土壤的碳匯量,爭取早日成為全國碳達峰碳中和‘雙碳’農業典型案例。”絳縣縣委書記解芳說,“下一步,我們還將依托絳縣的百年山楂樹申報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舉辦全國山楂加工產業論壇,盡快將絳縣打造成全國知名的山楂加工和集散地。”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