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3-16
記者 楊紅義 見習記者 楊 琳
“經濟發展、電力先行,對電力基礎設施要高看一眼、厚愛一分。”3月2日,記者見到博士后張美萍時,她正在山西中信機電供電有限公司現場辦公,協調開發區新建供電站相關事宜。
這是張美萍來到絳縣的第127天。2021年10月26日,作為省委組織部“博士科技服務團”一員,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并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進行深造的張美萍,走馬上任絳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4個月來,這位本在省會太原一所高校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的女教授,辭別愛人和孩子,一頭扎進“二里半”這個山溝溝,用滿腔熱血、滿腹才學傾情書寫別樣人生。
打造“百谷園”
“這120畝是村集體用地,去年種的莊稼毀于澇災。”絳縣橫水鎮喬寺村東頭,緊靠涑水河堤壩的地塊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占群介紹說,“這片土地重新修整后,將成為高科技谷物示范區。”
“利用喬寺村這120畝地,我們將試種100畝富含類胡蘿卜素的谷子,另外20畝種植其他品種谷物,包括富含葉酸、花青素以及富硒的谷子。”張美萍告訴記者,“等到金秋九月,這里黃色、深青色、紅色等各色谷穗交相輝映,將是一個五彩斑斕的‘百谷園’”。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守住“米袋子”,就要讓老百姓吃得健康和放心。早在2012年于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期間,張美萍就已經著手有關提高類胡蘿卜素合成的研究。
“當時研究載體并非谷物,而是其他農作物。回國后,我又針對山西特色小雜糧進行分子育種,直到2019年形成谷子成熟育種技術,培育出營養價值更高的谷子。”張美萍回憶說,“這是在國際合作、留學基金以及山西省基礎研究等項目資助下完成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申請技術專利,并且開始同步試種推廣。”
與此同時,張美萍還與絳縣縣委、縣政府協商,另選合適地塊嘗試推廣有機旱作農業。這項試驗,將結合當地土壤水分少的特質,因地制宜利用有機旱作技術,種植富含類胡蘿卜素和富硒的谷子,既能提高谷物品質,又能增加耐旱度。
力克“卡脖子”
寶藍色、棕色、粉紅色……在山西龍纖特種纖維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樣品陳列間,一捆捆狀如絲線、色彩斑斕的柱形材料讓人應接不暇。
“這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主要應用于航天航空、醫療器械、軍用設備等領域。”張美萍介紹說,“今年1月,龍纖公司還在建設階段,就聘我為技術顧問,對公司產品同步進行技術升級改造。我的工作,主要是利用學術專長,對材料牽伸和超倍拉伸過程中的速度參數進行調校,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走出樣品間,施工工地一片繁忙。“一期項目投資2億元,去年8月份動工,現在主體結構基本完成,預計今年10月份就可以全面投產達效。”龍纖公司總經理安紅躍說,“目前,我們已經安排100多名職工去浙江總部學習。全面投產后,公司可實現年產值3.7億元,年利潤3000萬元。”
主攻生命工程,又得益于學科交叉,使張美萍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專長,獲聘絳縣經濟開發區兩家工業企業生產技術顧問,致力于解決企業生產中的“卡脖子”技術難題。
絳縣紫晟財公司是一家以葉黃素萃取和銷售為主的生物醫藥企業,采用公司和農戶相結合模式,對農戶種植的萬壽菊進行浸提,由此獲得葉黃素。
“葉黃素提取純度不同,產品應用及市場價值也大相徑庭。立足于此,我選擇用正交法對浸提工藝進行改良,使葉黃素生產工藝得到改進。”張美萍介紹說,“改進后的工藝使葉黃素浸膏提純度相較之前提高了10%,產量也提高了13%,將來可為企業每年增收300萬余元。”
記者了解到,由于紫晟財公司之前提取的葉黃素純度低,只能作為初級加工產品交由河北有關企業進行深加工、再提純后,形成最終產品。如今,經過張美萍技術改良,這家企業的產品已經打入海外醫療市場。
引進“大熊貓”
2021年12月8日,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后郭利明到達絳縣,就環境規劃與當地企業家面對面答疑解惑,并重點幫助山西中設華晉鑄造有限公司和紅山機械廠制定了環保規劃。
今年1月14日,南京大學博士后陜永杰一行5人到達絳縣,經過一周的實地勘察、資料收集,著手制定全縣鄉村振興規劃,并對絳縣地標農產品與氣候的關系進行研究。
西北農林大學博士后張明科,也立足絳縣盛產草莓這一產業實際,通過多倍體育種,解決提高草莓品質以及保鮮過程中的技術難題。
……
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優勢就是發展優勢。僅由幾十人組成的“中國博士后科技服務團”,堪稱中國科技界“大熊貓”。張美萍作為其成員之一,充分發揮所在團隊優勢,先后為絳縣介紹并柔性引進郭利明、陜永杰等9位博士后,其中3位已經在當地開展實質性工作,構成“人才引擎”新矩陣。
人才顯身手,發展有力量。張美萍還利用學術研究期間擁有的科研資源優勢,多方奔走協調,使絳縣縣委、縣政府分別與南京、西安、太原、蘭州、武漢等5個城市11所高校達成校地合作,打通人才“旺”通道。
不僅如此,作為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美萍還帶領開發區產業事業部一班人,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為開發區招商引資、技術合作、項目建設、經濟運行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參謀。今年1月,“張美萍專家工作站”在衍億創業園掛牌成立,為解決開發區企業的技術難題提供零距離“保姆式”服務。
“博士后就是不一般!通過張美萍教授牽線搭橋,我們正在加快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打造一批高新平臺,落地一批新型項目,轉化一批科研成果,開發區發展邁上新臺階指日可待。”絳縣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程海龍信心百倍。
絳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孫飛說:“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希望更多和張美萍教授一樣的高校‘特派員’能夠深入基層,發揮高端人才優勢,促進產學研緊密合作,為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