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3-11
眼下,我市廣大農民紛紛忙著為自家麥田澆水、追肥。但在河津市城區辦黃村,村民們忙碌的重點卻是——為小麥褪去冬衣。
去年秋播,河津市小麥播期因洪澇災害普遍推遲,特別是汾河兩岸,由于積水嚴重,小麥遲遲不能下播。河津市城區辦黃村農民侯俊紅種有50畝小麥,去年秋季的洪災讓他家小麥也受到了影響。“去年下雨太多了,地里的積水最高時達40厘米,我們的玉米都是靠人工從地里搬出的,更別說種麥子了。”侯俊紅告訴記者,受災情況和他相似的村民還有很多。
記者了解到,2021年秋季的洪澇災害使得當地超過2萬畝的冬小麥遲遲無法播種。為此,河津市農業農村局推出極晚播小麥冬季全膜覆蓋技術,在不利的氣候條件下,用新技術把種子播入了希望的田野。
“我家小麥出苗的狀態和往年比沒有什么區別,全膜覆蓋技術的效果讓我非常滿意。”在全部揭完地膜后,望著身邊綠油油的麥苗,侯俊紅贊嘆道。
“冬季地膜覆蓋能提高膜內0厘米到5厘米地溫1℃到6℃。利用地膜的增溫效應,可以彌補晚播小麥冬前積溫不足,使得這個時期播種的小麥能在膜下完成萌發、出苗、分蘗等生長發育過程,取得較為理想的效益。”河津市農業農村局正高級農藝師曹建明表示,去年,在政策引導與技術支撐下,河津市小麥搶播面積達3.6萬畝,其中地膜覆蓋面積占1萬畝,全市小麥總播種面積達23.8萬畝,比往年增加0.7萬畝。
“去年小麥最晚播期一直延續到12月18日,比正常年份適期播種小麥足足晚了兩個多月,但目前的長勢與適期播種小麥基本持平,這讓種植戶們對今年的收成有了信心。”曹建明指著一旁沒有覆蓋地膜的對照田介紹,“地膜覆蓋小麥除了主莖,已經有兩三個分蘗了,而露地小麥還沒有分蘗。”
然而,地膜小麥揭膜以后如何管理,同樣是決定小麥能否高產的關鍵環節。“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我家小麥現在首要工作就是追肥,讓小麥盡快適應外界環境。”侯俊紅告訴記者,全膜覆蓋技術只能彌補晚播小麥個體生長發育不足的問題,后續的春耕還需要他們精心投入。
據統計,河津市有近1萬畝小麥采用冬季全膜覆蓋技術,按照往年的增產幅度,平均每畝可增產100公斤。全膜覆蓋技術為晚播小麥安全越冬提供了技術保障,更為提高產量開辟了新途徑。“大災面前,我們靠技術追趕上了農時。”曹建明說。
記者 劉凱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