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范 娜時間:2022-03-07
此次前往稷山采訪,接觸了一些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主以及農機手等新農人。他們嫻熟的農機操作技術、對發展現代農業的自信談吐,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嘆服。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主、農機手們的平均年齡只有40歲。在這樣一個年輕人皆向往外出打拼的時代,他們卻愿意留在鄉村,用所掌握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能,為鄉村振興貢獻自身力量,為家鄉發展送去新的希望,著實難能可貴。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而鄉村振興,人才為先,新農人帶頭領跑更是須臾不可或缺。
首先,農業離不了新農人。新農人思維超前、敢想敢干、勇于嘗試,面對現代農業出現的問題,他們能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并統籌當前和長遠。
稷山縣玉豐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手白玉奎,48歲的他有著30年的農機駕齡,不但會駕駛各類農業生產機械,還會維修、保養農機。他思維超前,不滿足合作社現有的農機裝備配置,去年花了27萬元購買了一臺210馬力四驅拖拉機,使合作社成為擁有全縣最好拖拉機的合作社。他說,農機現代化程度越高,農業現代化才會越早實現。
稷山縣甜甜種植家庭農場農場主李甜甜是一名“90后”,看著有些木訥的他,思維一點兒也不“木訥”。自農場成立后,他每年都要投資一件新農機裝備,去年投資近7萬元,購置了一臺植保無人機。今年又投資6萬元,給農場配備了微噴帶。新裝備的投入,不但省工省時,更為農業增產增效奠定了基礎。
其次,農村離不了新農人。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創業,使得空巢村越來越多。新農人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起來發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帶動了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
稷山縣甜甜種植家庭農場除了進行糧食種植外,還購置了打捆機等農機,每到玉米收獲季節,李甜甜就會去地頭收集玉米秸稈,稍作加工后,出售給養牛大戶作動物飼料。
寧興斌是稷山縣興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37歲的他在農業機械行業中已摸爬滾打20余年。由于熱愛農業機械行業,2014年他帶頭成立了興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現已發展社員95人,擁有各類農機近200臺(件),托管土地4000余畝。除了做好糧食種植全托管服務,合作社還慢慢將業務拓展至糧食收儲、銷售、深加工等領域,與晉龍公司、牧原公司通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再次,農民離不了新農人。如今,年輕人外出務工,父母在家務農,已成為很多農村家庭的真實寫照。但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他們從事農業生產漸漸變得力不從心。新農人回鄉發展,把耕地流轉過來利用現代化農機,進行規模化生產,把農民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
稷山縣太杜村的吳三娃是一名“80后”,曾經全國各地跑運輸,最好的時候經營著8輛大車。后因為疫情原因,他回到家鄉,發現很多年輕人連家里的地在哪塊都找不到。2020年,他成立了稷山縣惠鑫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種植糧食。在合作社實際運營中,他覺得要走規模化之路,各類農機必須到位,又讓愛人成立了稷山縣和鑫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兩年來,逐漸把全村6000畝耕地進行了托管,從種到收一條龍服務,讓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石玉紅經營農資生意10年,對飛防了解頗多。在常年給農戶供農資中,他深感除草劑的重要性,除草劑配藥比例不對的話,藥再好,打了也沒效果,或者是打了后草死了,小麥也傷了。2015年以來,石玉紅和愛人流轉了400多畝地,同時托管了周邊一些合作社、家庭農場的1000多畝地的農資供應和飛防工作,指導新農人科學生產,不走彎路。
相信,在這些新農人帶動下,我們的鄉村會出現更多的“新農人”,大家一起為鄉村振興、為“三農”發展,奉獻年輕人的力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