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2-12
記者 陳永年
全市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向好,“運城現象”持續鞏固拓展
一年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上下,緊扣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持續用好“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全市經濟運行“穩”的基礎不斷夯實、“進”的動力更加強勁、“轉”的趨勢更加明顯、“好”的態勢持續鞏固。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1%,總量邁過2000億元關口,達到2053.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05.2億元,增長16.8%,突破100億元大關;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4%,增速全省第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2%,增速全省第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8%,增速全省第五。在疫情沖擊、煤價高企的形勢下,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創造了來之不易的“運城現象”,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在2021年,運城能跟上全省的發展步伐殊為不易——
去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同比增長9.1%,增速僅次于湖北省和海南省,位列全國第三。
過去一年,在煤價高企、原材料價格高漲、國內能源“雙控”、汛情疫情沖擊的形勢下,我市咬緊牙關、力爭上游,不僅跟上了全省發展的節奏,且各項經濟指標整體排名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創造了來之不易的“運城現象”,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正如市委書記丁小強所講:“作為全省唯一的無煤少煤市,我們走出了過去‘煤好、運城差,煤差、運城好’的周期律,確實難能可貴、來之不易。”
“歷史性突破”引領“全線飄紅”
在去年整體高位運行的經濟指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具有節點性和標志性的突破。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1%,總量邁過2000億元關口,達到2053.1億元,實現歷史性突破。
這標志著我市地區生產總值自2012年突破1000億元后,歷經十年努力,又一次躍上一個新臺階。剔除低基數影響,兩年平均增長7.1%,兩年平均增速分別超過全國、全省2.0個和0.8個百分點,平均增速排名全省第四。
——全年全市財政總收入跨過200億元大關,完成205.6億元,比上年增長21.9%。特別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5.2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增收15.1億元,增收絕對額創歷史新高。
除了這些對運城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和標志性意義的歷史性突破之外,我市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也均高于目標增速,同樣可圈可點: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4%,超過省定目標增速4.4個百分點,增速全省第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2%,高于省定目標增速6.2個百分點,增速全省第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8%,高于市定目標0.8個百分點,增速全省第五……
特別是工業領域,喜訊不斷、佳績連連:
山西建龍銷售收入超600億元,榮登全省民營企業“榜首”;中設華晉榮獲“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實現我市零的突破;大運氫燃料重卡量產下線,為全市新能源發展作出示范引領……
整個2021年,以“歷史性突破”為引領,我市主要經濟指標“全線飄紅”,超額完成預期目標。
這已是第二年用“全線飄紅”來概括上一年度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了。從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至今,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大體呈現“倒V”型走勢,經濟增速由2020年的低洼區走出,2021年高開穩走,在三次產業的協同支撐下,經濟底盤穩固,全市GDP增速繼續保持在較快增長區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與全省同步,甚至還為全省經濟增長作出自己的貢獻。
過去的一年,全市經濟運行“穩”的基礎不斷夯實,“進”的動力更加強勁,“轉”的趨勢更加明顯,“好”的態勢持續鞏固。市域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穩中提質,成功打破了“煤好、運城差,煤差、運城好”的周期律,鑄造了經濟發展的“運城現象”。
“主抓手”鑄造“運城現象”
“運城現象”是表象,比表象更接近真相的是本質;“運城現象”是結果,比結果更值得關注的是原因。
“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以及用來保障“主抓手”抓出“硬效果”的“五個一”項目推進機制、項目建設綜合考核辦法等制度體系,才是“運城現象”這一表象背后的本質和決定結果的原因。
從更長遠、更有決定性的角度講,“主抓手”這一制度創新體系,才是“運城現象”最有價值的內核。“主抓手”催生了“運城現象”,“運城現象”又證明了“主抓手”,制度創新在河東大地轉化為加速發展的豐碩成果。
早在2020年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市委正式作出了全面用好“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的戰略部署,即將項目建設的主要流程與要素進行拆解,通過抓招商引資、抓市場主體培育、抓發展動能轉換、抓項目達產達效、抓人才智力支撐、優化營商環境6個領域,實現促進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目標。
此后至今,“五抓一優一促”成為統領全市經濟發展的“綱”。
保障“主抓手”靶向不偏、焦點不移,確保“主抓手”抓得扎實、抓出成效的主要手段,是“五個一”項目推進機制——一季一簽約、一季一開工、一季一觀摩、一季一考核、一季一通報。全市項目建設的反饋周期被縮短到季,具體推進工作的各縣市將此周期又進一步縮短到月。發展的壓力和緊迫感,被成功傳導到全市每一個角落。
科學公平的制度設計,有效激發了所有縣(市、區)的發展動能,真正實現了以實績論英雄、拿項目比高低,推動了市域內的良性競爭。
真理,必不畏懼實踐的風雨。
“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以連續兩年成色十足的經濟發展指標,證明了自身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丁小強指出:“2020年以來,市委提出要用好‘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經過近兩年的實踐,這一抓手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必須毫不動搖地抓下去。”
為此,在今年的經濟工作總體要求中,“‘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之前,新增了“持續用好”和“毫不動搖地抓下去”的表述。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安排的今年重點工作,也依然是在“五抓一優一促”上“聚焦發力”。
用經過檢驗的經驗去爭取下一場勝利,運城充滿信心。
“四個細節”隱藏“增長潛力”
在對去年的相關經濟指標進行分析時,一些具有類似“先行指標”特征的細節,同樣引人關注。
全年全市的三次產業比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提升6.0個百分點。特別是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5%,投資比上年增長42.2%。
各產業按勞動生產率由低到高排列,依次為農業、建筑業、服務業和制造業。讓資源和要素向高生產率領域流動,正是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而且,沒有制造業及其升級換代,就不會有服務業的高端化,也不會有普通勞動者的夢想和未來,社會凝聚力也將降低——由此來看,制造業增加值增長明顯,表明運城制造業大市地位進一步鞏固,對我們是利好消息。
全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0.0%,快于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7.2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長25.4%,增速比規上工業增速快12.6個百分點。
運城要發展,首先抓工業;運城要發展,必須抓轉型;抓轉型必須從工業轉型抓起,工業轉型必須從調整工業結構抓起。運城工業的關鍵環節和主攻領域就是培育壯大“十大工業產業集群”,在此基礎上,“合汽生材”又是重要的突破口。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明顯,預示著我市工業新動能正持續發力。
項目建設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2021年,全市施工項目1776個,同比增加165個。全市億元以上施工項目388個,同比增加51個。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23.4億元,增速排名全省第二,兩年平均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全年全市民間投資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72.6%,對全市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3.0%,成為推動全市投資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
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民間投資活力持續增強,顯示著運城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后勁。
從收入看,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31元,同比增長9.9%,全省排名第二。其中,城鎮、農村居民收入分別達35291元和14281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53縮小至2.47。
如今,消費已逐漸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而我國居民消費最大的潛力點將會發生在農村居民的消費潛能釋放上,居民收入跑贏GDP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將會有效提振居民消費信心,穩步釋放消費需求,持續推進消費升級,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的正向循環。
如今的運城,產業轉型入軌成勢,發展動能顯著增強,全市上下政通人和、人心思進,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這是運城發展的難得機遇,也是干事創業的珍貴舞臺。
新的一年,讓我們聚在“運城現象”的獵獵戰旗下,目標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