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1-19
賈林娜
寒假剛剛開始,作為家長的您會不會因為孩子沒有按照預定的時間作息而大聲斥責他?會不會因為孩子沒有完成事先布置的學習任務而指責他懶散……心理專家建議,家長也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講述:每次吼完孩子,孩子都會生病
期末考試前,趙女士的女兒剛剛出院,勉強參加了期末考試,算是給上中學后的第一個學期畫上了句號。本來對孩子成績期望挺高的趙女士這次也面對現實,并開始認真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趙女士承認自己是一個嚴母。她說,我對孩子教育的標準挺高的,從孩子的行為習慣到學習方法,我都會跟孩子提明確的要求,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或有不到位的地方,我肯定第一時間告訴她,有時還要給出一個改正期限。對此,孩子從一開始的不滿意、據理力爭,到后來開始消極抵抗。我是個火爆脾氣,孩子不聽話或不服管教,我通常說著說著就跟孩子吼起來,拍桌子、瞪眼睛是常事,有時激動起來還會一通罵。我發現每次吼完之后,孩子是聽了,但沒過幾天肯定會生病。這次住院也是因為我吼了孩子,想讓她在中學的第一次大考中考出好成績。她這次生病比較嚴重,是我沒有預料到的,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在跟學校心理老師溝通后,我開始學習在與孩子溝通時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建議:吼完再后悔不如先給情緒降溫
心理專家東玉林說,當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家長吼孩子甚至打罵孩子是最沒有效果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通常適得其反。家長如果長時間態度粗暴地對待孩子,孩子會表現得極不自信。家長一通吼叫后,孩子是緊張的、自卑的,情況嚴重的會出現感冒、發燒的現象,這是負面情緒帶來的“軀體化”表現。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們一定要引起重視,因為緊張自卑的心理一旦有了“軀體化”表現,就意味著粗暴的教育方式已經嚴重危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東玉林提醒,“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不科學的教育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是建立在家長和孩子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的。何為對、何為錯,家長應該和孩子清楚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啟發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而不是通過挖苦、打擊、謾罵和貼標簽的方式讓孩子在緊張和壓抑中自己摸索。家長要學會情緒管理,特別是面對孩子的不足和錯誤時,更應該讓自己的情緒降溫,冷靜對待。家長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在生活習慣上與孩子同步,這樣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情緒自然就會平和許多,說出的話也能減少鋒芒;親子間建立了信任,順暢溝通自然就不是難事了。
(《山西婦女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