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奮力譜寫新時代運城文旅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我市2021年文旅工作綜述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1-10

記者 王 斌 陶登肖 郝麗莎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2021年,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項決策部署,錨定打造知名旅游強市這一目標,強力推進各項工作,展示出文旅人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只爭朝夕、扎實苦干的良好精神風貌和文旅行業創新發展、蓬勃向上的恢宏氣象。

收獲滿滿,全面開花亮點多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2021年,運城文旅人砥礪奮進,收獲滿滿,各項成績的含金量十足:

我市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是我省此次唯一入選城市;

鹽湖區、夏縣、萬榮縣3個縣(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均一次性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新增3家國家4A級景區、4家國家3A級景區,省級旅游度假區實現零的突破;

成功舉辦首屆池鹽文化旅游周,形成了關公文化旅游節、德孝文化旅游節、池鹽文化旅游周三大主題文旅節慶品牌;

新評選出的“河東八景”成為我市的亮麗名片;

全市29個重點文旅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8.9億元,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虞舜文化專題展覽館、李健吾紀念館、堯王故里紀念館、后稷農耕展覽館、姚奠中藝術館等26個場館先后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

中心城區11個“河東書房”先后建成并投入運行,全年共接待讀者13.5萬余人次;

惠暢土布制作技藝、運城河東制鹽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總數達到28個,穩居全省第一;

文旅業態更加豐富,嵐山根、盬街、平常街等富有文化特色的夜間旅游休閑街區方興未艾,其中嵐山根被評為省級旅游休閑街區;

河津市清澗街道龍門村被評為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解州關帝廟景區入選國家級文明旅游示范單位;

全年共組織參加“永遠跟黨走”2021年山西省群眾文化活動十項賽事和兩項巡演,在十項賽事活動中榮獲一等獎8個,各類文化活動惠及群眾100余萬人次;

我市推選的鼓樂《戲鼓》榮獲山西省第十一屆“群星獎”音樂類一等獎;

新絳縣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新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省保總數達到110處;

成功召開“紀念中國考古100周年暨西陰遺址發掘95周年學術研討會”;

市文旅局先后榮獲山西省2021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優秀組織獎、優秀網絡視聽作品優秀組織獎、廣播電視技術能手競賽優秀組織獎和山西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廣播電視安全保障先進集體……

全域創建,景區舊貌換新顏

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城景兼勝,人景和諧。

發展全域旅游是我市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戰略性選擇。按照“謀劃有新舉措、推動有新進展、事業有新成效”的思路,我市召開全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大會,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創建目標、任務和時間,全面推進各項創建工作。

經過努力,鹽湖區、夏縣、萬榮縣3個縣(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均一次性順利通過省級驗收,芮城縣全力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速度穩居全省前列。

旅游發展,規劃先行。市文旅局經過資料收集、實地調研、征求意見等多個程序,編制完成了《運城市“十四五”文化旅游會展康養產業發展規劃》。

2021年,萬榮后土祠、垣曲望仙大峽谷、河津大梯子崖3家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全省最多;新絳絳州署、新絳龍興寺、夏縣格瑞特莊園、臨猗臨晉縣衙4家景區成功創建為3A級景區;芮城風陵渡旅游度假區被評定為省級旅游度假區,實現新突破;河津龍門村成功創建為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同時和萬榮縣閆景村攜手通過省文旅廳4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驗收;新評定了15個“黃河人家”。

持續開展景區標準化提升工程,按照所有A級景區全覆蓋、景區標準八大項全覆蓋、軟件硬件全覆蓋的工作要求,全年28個A級景區共完成建設提升項目276項。

在A級景區創建過程中,市文旅局瞄準目標,以創建一批、培育一批、儲備一批為抓手,傾力做到引導到位,指導到位,督導到位,創建到位,確保了創建工作取得實效。

“其實各個縣(市、區)都有創建示范景區的意愿,但他們對相應的標準并不熟悉。從年初開始,我們就在全市范圍內進行摸底、調研,確定創建對象后,邀請專家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指導,及時指出不足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一直到驗收前,我們幾乎每周都要去各縣(市、區)進行現場指導,督促他們不斷改進。”

豐富多樣,主題活動塑品牌

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運城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文旅工作的重要目標。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市文旅局深入挖掘獨具特色的關公忠義文化、堯舜德孝文化、池鹽文化等文化元素,加強宣傳推介,精心打造極具運城特色的精品文化旅游線路,將景區串珠成鏈、連點成線,打造高品質的文旅“產品包”“景點群”“線路套餐”。從“新年游運城、好運一整年”到“粽享端午 品味運城”;從“山河春意·花開運城”春夏文化旅游季到“人間煙火 醉美運城”秋冬文化旅游季;從關公文化旅游節、舜帝德孝文化節到池鹽文化旅游周,市文旅局契合時令特點,植根河東文化,推出不同主題的文化旅游宣傳推介活動,增強了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了省內外眾多游客。

六大主題65項活動、160余場演出……五一假日期間,市文旅局精心烹制的“文旅盛宴”,有料又有趣,覆蓋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打造了一個五一全民旅游歡樂季,讓游客充分感受運城民俗文化的魅力。

一名外地游客在參觀“非遺里的關公”主題展覽時說:“這些展品讓我對關公文化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印象最深的是各種姿態的關公塑像,有的橫刀立馬,有的夜讀春秋,工藝價值高,文化內涵深。”

“盬池七彩連天際,寶藏無窮聚運城”。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市依托獨具特色的池鹽文化,首次舉辦了2021運城池鹽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動。本次活動內容豐富,包括池鹽文化旅游周開幕式、河東池鹽博物館開館儀式、新境市民廣場開放儀式、中條山文化博覽園開工儀式和解州常平村平常街開街儀式、“文脈·河東書房”開館儀式等活動以及座談會、攝影展、非遺展暨美食活動、文創大賽、知識競賽、征文活動等,以一場沉浸式的文化旅游體驗,集中展示了中國(運城)池鹽的千年工藝和悠久文化,展現了運城“華夏之根、鹽運之城”的人文魅力。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進一步深化鹽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叫響運城池鹽文化旅游品牌。

2021年9月25日,我市隆重舉辦“雙百”游運城文化旅游推介會,來自國內各大城市的百家旅行社、百名金牌導游相聚運城,助力運城文旅事業發展。推介會上,“河東八景”評選結果向社會正式公布。本次評選以我市境內的經典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地標性建筑為主要對象,獲得社會和媒體的熱烈響應。人民網首頁推出大圖重點報道,鳳凰網、中新網、山西日報等媒體給予詳細報道,獲得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重點推薦,山西人文地理等文旅專業互聯網媒體予以推送。活動總體媒體流量超1000萬次,形成了宣傳運城旅游的沖擊波,選出的“河東八景”將成為運城人的記憶典藏、旅游人士的“打卡”勝地。

市場為王,文旅業態更豐富

變則會通,通則即達。在謀求文旅行業大發展的征途中,運城從來都是立足實際,思變,求變,善變,緊緊追尋時代的腳步。

芮城圣天湖、運城鹽湖、嵐山根景區率先開通低空飛行游覽項目,關帝廟景區排演了《武廟之祖—盛典迎賓》主題演藝,普救寺景區推出大型行浸式夜游體驗劇《夢境西廂記》,嵐山根、盬街、平常街成為富有文化特色的夜間旅游休閑街區……這些新的旅游業態,延伸了產業鏈條,也助推了我市夜游經濟的穩步發展。

“盬街的開放能夠促進我市文旅事業的發展,是運城的一張新名片。”盬街開街迎客當天,黃河旅行社總經理梁運峰說。

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旅游新業態,是我市在“文旅+”方面努力的結果,而鄉村旅游建設也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市著力打造田園綜合體,讓農文旅實現了深度融合;“翻開河東見中國”主題研學產品,以首批確定的58個“運城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為依托,讓全國的中小學生能夠實地感受運城的魅力。

好酒也得勤吆喝。為吸引更多企業到我市投資興業,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帶隊,抽調精兵強將成立招商專班,采取上門招商、駐點招商、行業聯動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逐一拜訪企業、耐心講解政策。

“在招商過程中,我們不僅把市里的政策介紹給了有意向投資的企業,還將河東的特色絕活展現在他們眼前。希望這些企業能更加直觀、深刻地感受到運城的文化。”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他們和外地的老鄉會、商會等也保持著積極聯系,各商會可以推薦有意向的企業到運城考察。

2021年,市文旅局共洽談對接企業60余家,簽約落地項目18個,總投資28億元。另外,關帝廟景區圍繞5A級景區創建和解州小城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專項債券資金10億元,強力推進十大改造提升工程。

持續深化的體制機制改革,也是我市文旅工作的一個亮點:李家大院和永樂宮景區全面實現管理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鸛雀樓旅游集團聘請職業經理人委托管理,旅游服務質量全面提升;山西省蒲劇藝術院與市藝校全面整合,煥發活力。

市文旅局每年都會開展傳承人群培養工作,推薦他們到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等高校學習。“通過學習,傳承人把非遺技藝和時代元素相結合,把文創產品越做越活。以絳州剔犀為例,以前側重造型精致的擺件,圖案也以傳統的梅蘭竹菊為主,現在逐漸向實用化、現代化轉變,新品一旦發布,立即售空。絳州澄泥硯也成立了文創公司,做出云水系列硯、星空系列硯等產品,造型美觀,很受年輕人喜愛。”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市級以上的非遺單位目前積極開辟線上銷售渠道,截至2021年11月底,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等銷售額近億元。

在文旅項目建設方面,市文旅局堅持一月一調度、一季度一通報,全市29個重點文旅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8.9億元,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打造“一名人一館,一典故一館”,是我市活化利用豐富燦爛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抓手。2021年,包括虞舜文化專題展覽館在內的26個場館先后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這些分散在全市各縣(市、區)的場館,以具象的方式,詮釋了本土文化,為運城的“文旅大花園”增添了一縷芳香和一抹色彩。

文化惠民,民本情懷暖心懷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一年來,市文旅局大力實施各項惠民舉措,大力提升公共服務效能,彰顯了一種民本情懷。

塑造一批群眾文化惠民服務品牌,培育一批鄉村群眾文藝隊伍,挖掘一批鄉土文化能人藝人,培養一批鄉村文化帶頭人,送一批專業文藝演出,“五個一批”群眾文化惠民工程是2021年重要民生實事之一。市文旅局承辦的山西鼓樂“群星獎”演出先后在平陸、芮城、萬榮等地巡演100場;482支鄉村群眾文藝隊伍(文藝小分隊)共演出14460場;225名鄉土文化能人藝人共開展各類培訓活動2700場;465名鄉村文化帶頭人共組織各類活動5580場;17個演出院團共送戲下鄉演出2488場。

“我們在落實好各項防疫措施的同時,全力為老百姓帶去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演出,讓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文化的溫度。”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

2021年,我市群眾文化活動成果豐碩:組織參加“永遠跟黨走”2021年山西省群眾文化活動十項賽事活動,共榮獲一等獎8個、二等獎10個、三等獎9個、優秀獎5個,獲評網絡人氣作品3件,入展10件,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山西省第十一屆“群星獎”決賽中,我市推選的鼓樂《戲鼓》榮獲音樂類一等獎,將代表山西省沖擊2022年全國“群星獎”;新絳縣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為慶祝建黨100周年,市文旅局組織開展了“輝煌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群眾文藝演出,同時,在中心城區推出“辦實事 惠民生”戲曲惠民演出活動。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先后開展了唱支山歌給黨聽“童心向黨”主題活動、“百人書畫寫華章”群眾書畫作品展等,惠及群眾100余萬人次。

慶祝建黨100周年的七一晚會在人民群眾中反響熱烈,廣受好評。“這次晚會要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協調700余名演職人員進行排練,時間緊、困難多、難度大。值得欣慰的是,節目呈現的整體效果很不錯。”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文藝創作方面,市文旅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2021年新創劇目6部,移植改編劇目15部,數量位居全省第一。特別是重點打造了《黨旗飄飄》《忠義千秋》《永樂宮紀事》三大精品劇目。其中,《黨旗飄飄》成功入圍山西省“杏花獎”終評,是運城文化工作者為建黨10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在北京專門召開《忠義千秋》研討會,與會專家對該劇目給予高度評價,并應國家大劇院邀請將于2022年赴京演出;《永樂宮紀事》用藝術的方式生動展現了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文物工作者和人民群眾自力更生、守正創新、勇于擔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21年7月8日在山西省大劇院隆重上演,精彩的演出不僅給省城觀眾帶來美的視聽享受,更讓大家直觀地感受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看了蒲劇《忠義千秋》后,我對關公的忠義仁勇精神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這部戲挖掘和弘揚了關公忠義文化,對我們每個人都有教育意義。”市民薛先生說。

如何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舒適的閱讀服務?“河東書房”的建設回應了群眾需求,也給鳳凰城增添了沁人心脾的書香。

“河東書房”是“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項目之一,在助推全民閱讀活動和“書香運城”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中心城區11個“河東書房”先后建成并投入運行,共接待讀者13.5萬余人次,流通圖書6萬多冊次,舉辦閱讀推廣活動100余次。“我覺得‘河東書房’的硬件設施齊全、書籍擺放合理、閱讀氛圍很好,正好我家就在附近,所以我幾乎天天來。”市民黃女士說。

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在圖書配備方面,除了基本的類型,我們還根據‘河東書房’地點的不同進行了細分。比如,在理想創業大廈內的‘河東書房’,我們配備的大多是創業類的書籍;在廣電館,媒體類的書籍比較多。‘河東書房’每月還會開展文化沙龍、公益講座等特色活動,盡最大努力滿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聚力傳承,文保非遺開新篇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習近平總書記對保護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作出重要指示。

2021年,市文旅局持續加強文物保護,不斷提升文保水平,致力于保護傳承優秀文化,成果斐然。

這一年,我市正式出臺《運城市基本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改革實施方案》,強力推進考古前置改革,取得了新成效。“以前我們都是坐在辦公室等基本建設用地單位備案后,才開始開展文物調查勘探。現在,我們把基本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主動出擊開展調查勘探,為重點項目服務。”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

為配合市政府的重點工程,市文旅局開展了先期的文物調查勘探。“重點工程時間緊、任務重。在現場,工作人員都是“見縫插針”地開展工作。”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這樣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能在某種程度上推進工程的基本建設。

截至目前,文保部門已完成104項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累計調查勘探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勘探發現墓葬299座、遺址1處、灰坑194個、窯址5座,出土隨葬品600余件套共計3000余件。

我市持續推進永樂宮壁畫修復保護工程;成功召開“紀念中國考古100周年暨西陰遺址發掘95周年學術研討會”……這一系列高規格的主題活動和展覽,有力提升了運城文物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今年,關帝廟和永樂宮大型展覽及配套演出還將去深圳、上海等城市進行外展。

面對多年不遇的洪水,市文旅局及早部署,全面指導搶險修繕工作,并與省古建院聯合開展“災后險情評估工作”,制訂搶險加固計劃和修繕保護方案,積極爭取各級文物搶險項目資金,切實有效保障全市文物安全。

“由于連續降雨,新絳縣大益成紡紗廠全部進水,所有工作人員反應迅速,冒雨搶險救災。市局也立即撥款30多萬,同時動員全市文旅系統的干部職工進行捐款,救助文物。”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

2021年我市新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省保總數達到110處;80處革命文物入選山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8處遺址被認定為省級紅色文化遺址;永樂宮、解州關帝廟、司馬光祠、廣仁王廟和萬榮后土廟5處文物保護單位被確定為國寶級文物保護利用試點;社會力量完成認領認養“文明守望”工程8處……這些信息從不同側面勾勒出我市在文物保護方面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面,市文旅局也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工作。絳州皮影戲只有1位省級傳承人,已經78歲了,表演班子也只有七八個人,急需“搶救”。為了讓絳州皮影戲“活”下來,市文旅局聘請專家、學者挖掘絳州皮影戲的老資料,用半年時間收集、整理絳州皮影戲的老劇本、老曲目。

“這其中有許多方言、別字,我們經過7校,才把這份工作完成。”相關負責人說,“今年我們把絳州皮影戲推向景區,讓更多的人關注、了解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這項活動,絳州皮影戲新增了兩名傳承人。”該負責人說,據統計,我市2021年開展了100余場“非遺進景區”主題活動,有效提升了景區的吸引力。

按照“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傳承發展、合理利用”的指導方針,市文旅局加強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建設,收獲頗豐——惠暢土布制作技藝、運城河東制鹽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我市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總數達到28個,穩居全省第一。

這一年,我市6個傳統工藝類的15件作品,參加了國家文旅部在上海舉辦的“百年百藝 薪火相傳”大型展覽,稷山螺鈿漆器《鈞窯紋茶洗》受到組委會的特別推薦。

守牢底線,事業發展有保障

2021年,文旅行業受到疫情的反復沖擊,市場相對不穩定,市文旅局積極應對挑戰、堅決守住底線、科學謀劃發展,有力保障了文旅事業的健康發展。

實行領導干部包縣制度,13名縣處級領導包聯13個縣(市、區),在五一、端午、十一等節日期間和全國“兩會”、省黨代會、市黨代會等重要節點對各縣(市、區)文旅場所的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開展督導檢查,為文旅產業復蘇提供安全保障。

全市各類文旅場所經營單位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執行《劇院等演出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五版)》《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指南(第四版)》《娛樂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第四版)》及屬地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工作要求,實行“一單位一方案”“一單位一預案”,落實落細查健康碼、測溫、佩戴口罩、一米線等防控措施要求,堅決防止疫情通過文旅行業傳播。

安全是事業發展的生命線。在歲末年初、夏日汛期、節假日等特殊時段,市文旅局強化安全意識不放松,先后開展“防風險除隱患保平安迎黨慶”專項行動、文旅安全專項整治等,持續保持文旅經營場所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和市場整治全覆蓋、高頻度的執法檢查高壓態勢。

在文物安全方面,市文旅局先后開展了全市文博單位消防安全大檢查、全市文物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和革命文物消防安全整治行動等,對縣保和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消失問題整改工作進行了專項督查。一年來,全市文旅執法部門共出動執法檢查29770人次、檢查文旅企事業單位13541家次,有力保障了全市文旅行業的安全穩定。

市文旅局督促指導全市各廣電播出機構加大主題宣傳力度,開展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作品創作”展播活動,并加強對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出監管,確保輿論導向正確。在元旦、春節、五一、端午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國慶節和全國“兩會”等重要節點,市文旅局精心部署、細化責任,堅守值班、統籌調度,保障了廣播電視節目的不間斷、高質量傳輸,圓滿完成了廣播電視安全保障任務。

風起潮正涌。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之年。新的一年,市文旅局將按照市第五次黨代會的安排部署,積極探索、科學謀劃、主動作為,努力把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奮力譜寫新時代運城文旅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