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12-31
記者 韓維元
“學院領導對此次市校合作非常重視,要求我們進一步整合學院資源,做大文旅提案修建規劃、數字與文創資產轉化,等到一放假,我就想帶團隊去運城考察對接。”12月21日,市委宣傳部市校合作對接組剛剛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簽訂框架協議后,該院景觀學系負責人李待賓便第一時間與對接組取得聯系,商定下一步具體合作事宜。
12月21日至23日,市委宣傳部市校合作對接組在湖北、江西考察對接期間,先后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大學、江西理工大學就產業合作、科研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研學實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座談,簽訂市校合作框架協議,還與華中師范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4所高校的師生,就開展多領域合作進行了對接交流,達成共識。
在一個個合作協議達成,一件件具體事宜商定的同時,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小故事,也在推動市校合作向更深、更實、更精準邁進。
以文賦能 推動合作走深走實
“沒想到運城的文創產品可以做得這么好,不僅有‘面’,更有‘內涵’,我們要向運城多學習!”12月21日,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座談會上,市委宣傳部向該學院贈送了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光盤、《河東紅色故事》系列叢書和各類文創禮品。
座談會上,大家從一張小小的書簽聊起,從設計聊到文化、從旅游資源聊到規劃設計、從音樂劇聊到人才培養引進、從科研合作聊到研學實訓……短短兩個多小時,對接組與學院就初步商定了多項具體合作事項。
會后,運城籍學生還拿出自己參與制作的文創禮品與對接組交流溝通。“我學的是設計,作為一名運城人,我一直想給家鄉設計一套文創禮品,這次有機會跟大家對接,我的心愿也就有著落了。”說話間,運城籍學生李樂把自己設計的一套武漢大學文創禮盒送給對接組,小小的文創、滿滿的情誼,瞬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另一邊,對接組成員與相關專家學者圍繞運城紅色革命文化、黃河根祖文化、舜帝德孝文化、關公忠義文化以及永樂宮壁畫等運城特色資源,繼續探討具體合作事宜,并相互留下聯系方式,于是就有了開頭的一幕。
這樣的氛圍從21日持續到23日對接結束,從中國地質大學傳遞到武漢大學,從華中師范大學傳遞到江西理工大學,大家對接研討的內容也從旅游景區整體規劃設計擴展到傳統文化挖掘弘揚,從推動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轉化到國情教育基地建設,從學科課題研究到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3天時間,對接組先后與4所院校簽訂或達成合作協議,完成了多項具體合作事宜,可謂是情誼滿滿、誠意滿滿、收獲滿滿。
以學促產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硝煙彌漫的戰爭場景,連綿不斷的槍炮聲……“太逼真了,感覺自己剛剛經歷了一場真實的戰斗。”12月23日,市委宣傳部市校合作對接組來到江西理工大學“VR紅色教育基地”,在“大柏地戰役VR體驗系統”體驗中,大家手持VR手柄,與“紅軍”戰士并肩作戰。
“全景沉浸式的體驗感覺很真實,革命故事原來只是書本上的文字,現在馬上就變得鮮活起來了,這也正是運城當前在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中所迫切需要的。”市委宣傳部干部科科長石愛宇表示,通過VR技術讓歷史活起來、讓文物動起來、讓文化潮起來,從而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業態融合、產品融合、服務融合、市場融合,這也正是運城當前在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中需要去創新實踐的新課題。
“我們在下一步的關公文化景區建設中將通過VR技術還原關公生平故事,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這次對接考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選擇和路徑。”運城關帝祖廟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飛表示,下一步,公司將通過與學校的深度合作,進一步了解VR技術在文化旅游中的運用,進一步提升游客的體驗度。
“運城同時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厚重的傳統文化資源。如何通過更加有效的途徑,促進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當前的發展建設,是需要我們共同合作推進的課題。”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邵彥濤提出了以紅色文化為引領,促進傳統文化轉化發展,實現“兩個結合”的市校合作新課題。
以人為本 促進人才交流互通
“書簽好精美啊,我也要一個!”“原來在你們運城就能看到天鵝啊!羨慕了!啥時候帶我一起看天鵝!”“原來關公的老家在你們運城啊!”……
最近幾天,正在華中農業大學讀大三的運城籍學生崔鈺婕的朋友圈有點火,光是同學們的評論就列了幾十條。原來,12月22日,市委宣傳部市校合作對接組來到華中農業大學與她進行了對接,隨后她將對接組送的文創產品發給了同學,還在朋友圈了曬了一下,這引來了其他同學的羨慕,同學們紛紛向她咨詢運城的情況。
“我們明年就要開始實習了,本來還在猶豫要到哪里去,聽了運城市校合作的政策,不僅讓我確定了要回運城實習的決心,還要與同學們一起組團到運城實習研學。我想大家一定會愛上大運城的!”崔鈺婕信心滿滿地說。
同樣,正在華中科技大學讀大一的運城籍學生賈超博與史佳鑫最近也有點忙,經常有同學向他們詢問運城的情況。原來,12月21日、22日,市委宣傳部市校合作對接組在武漢考察對接期間,賈超博與史佳鑫主動與對接組取得聯系,在學校做起了“運城形象代言人”的工作。隨著兩人“工作”的推進,班級里開始出現“運城熱”,大家把擁有一份運城的文創產品視為一種榮譽。
“我來自山東,但我媽媽是地地道道的運城人。這些年,我多次跟隨她回到運城,對運城也有一定的了解。這次有機會借助市校合作的平臺,加深與運城的交流溝通,我覺得特別開心,也希望以后有機會能夠回到我的‘第二故鄉’,在那里工作生活,實現人生價值。”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二學生楊毓瑾在了解了此次市校合作政策后,表達了到運城學習發展的強烈愿望。
而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正在讀大一的運城籍學生梁晴怡、許昭榮則在宿舍里做起了“導游”。在她們的宿舍里,一張“古中國·大運城”手繪語音地圖就能讓大家打卡運城各個旅游景點。“只要在地圖上一掃,就會有各個景區的語音介紹,特別方便、特別時尚。”
“把高校最前沿的理論創新和科技創新成果與運城豐富鮮活的生動實踐相結合,架起一座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橋梁,為全方位推動運城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在市委宣傳部二級調研員段利民看來,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每個運城籍在外學生都成為“運城發展的推介人、深化市校合作的宣介人”,把運城宣傳推介出去,從另一個角度推動市校合作形成更長久的效應,從而讓更多的學生認識運城、愛上運城、留在運城,最終實現市校合作全方位融通融合,為運城高質量發展賦智賦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