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12-23
□記者 劉凱華 文/圖

人老心不老的樊小枝和李銳民
家,是溫馨的港灣;家,給我們帶來積極向上的能量,成為我們奮斗路上的倚靠和方向。榮河人樊小枝,就擁有這樣一個幸福的家。
認識樊小枝的人都說,樊小枝一家人相互支持,首先做到了家庭之“孝”;他們還說,樊小枝一家人樂于助人,奉獻著對國家之“忠”。在樊小枝的心中,家庭中的每一個人立足崗位、扛起自己的責任、實現對社會的價值,便是對“忠孝兩全”的最好詮釋。
40多年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樊小枝夫妻倆把個人、家庭的前途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在經營好自己的“小家”的同時,以惠及家鄉、服務人民的點點滴滴,詮釋出“家國情懷”的真諦。
國興而后家興
紅色的棉襖,干練的短發,平跟皮鞋,身材不高,腳步匆匆。“我從來都是以輕快的打扮為主,這樣也方便在村里跑動。”記者初見樊小枝時,很難想象她已經年過六旬。
在采訪中,記者通過對這位“50后”女村干部生活狀況的梳理,深切地感受到,她個人家庭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與改革開放一脈相連。
俗話說“大河沒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滿”。樊小枝和丈夫李銳民都是萬榮縣榮河鎮榮河村的普通村民。1983年前后,閑不住的李銳民看到了榮河外加劑產業的廣闊前景,成為榮河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第一批離鄉闖蕩的“采購員”,帶頭為鄉親們探路子、找市場。誠信樸實、踏實肯干的李銳民很快打開了東北市場,成為村里有名的“萬元戶”,率先在榮河村蓋起了“大北房”,是最早富起來的一批人。
在那個年代,李銳民的奮斗經歷鼓勵了家鄉無數青年,引領了榮河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的發展,使得榮河外加劑這一“金招牌”愈發耀眼。
20世紀90年代末,萬榮大力發展水果產業,榮河鎮種植水果面積十余萬畝,縣委、縣政府還在榮河鎮規劃了化工園區,落戶企業40多家。李銳民在果品產業飛速發展的年景當上了“農民經紀人”,每年外銷各類水果上千萬公斤,有力地推動了當地水果產業的良性發展,惠及果農上千戶,成了無數果農家的座上客。樊小枝則干起了化工物流,每年為數十家化工企業介紹各類車輛上千臺,轉運各類貨物數十萬噸,成為榮河化工園區產業鏈條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趕上好時候了,那時候咱榮河就這兩個行業發展最快,我們也是享受到了黨的好政策。”提及夫妻倆當年的奮斗史,李銳民認為,在改革開放的激流下,只要肯吃苦、愛動腦,普普通通的農民也能靠雙手過上一天好過一天的紅火日子。
弘揚奉獻精神
2021年歲末,鄉村人居環境治理迎來了關鍵期。榮河村作為鎮政府的駐地,是一個人口超過4000人的大村,加之化工園區和外來人口的存在,村里的事務管理起來難度可想而知。當天一大早,樊小枝就來到了村委會,和幾名村干部商量人居環境整治的下一步工作。9點部署完工作之后,樊小枝又拿著困難黨員和高齡老人補助表格,挨家挨戶開始了當天的走訪。
在榮河村,提及樊小枝和李銳民的名字,很多村民都不約而同豎起大拇指。“這倆人一個愛張羅,一個愛幫忙,熱心得很。”這是村民柴先生對樊小枝夫妻的樸實評價。
兼任著村里民意調解員和婦女主任的樊小枝,十多年來已經養成了走東家、串西家的習慣。村里的自來水統管后,為人謙和的李銳民主動當起了掙錢不多、麻煩事不少的自來水管理員。
“你可是不知道這份工作有多難管。”說到自己的崗位,李銳民的臉上洋溢著驕傲。“剛接上自來水時,咱們很多村民并沒有正確的用水習慣,加上水管保暖措施不到位,當年很多住戶水管出現了破裂,造成房屋受損,又浪費了大量水資源,可把我心疼壞了。”李銳民告訴記者,本著對鄉親負責的態度,他墊資為村里近4000口人加裝了更智能的自動水表。
幾年下來,工資沒有掙多少,反倒貼進去幾萬元。大年初二,有村民發現地板返潮,懷疑自來水管凍裂。因為沒有工人,李銳民就帶著在家休假的3個兒子,扛著撅頭、鐵锨去現場探查。忙了一早上,新衣服沾滿泥土、黑灰,結果是虛驚一場,對此他也只是哈哈一笑。
如今,榮河村的所有村民用水問題得到了解決,用水習慣也變得更節約、更科學。
讓樊小枝和李銳民二人最驕傲的,除了為村為民的成就感,還有他們的3個大學生兒子。
早年奮斗的時候,夫妻倆一直張羅著經營各項生意,每天都忙里忙外。但是為教育好兒子,無論多忙他們都會抽出時間來抓3個兒子的學習和勞動習慣。3個兒子分別考入了心儀的大學,投身各行各業,并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現在,在這個10口之家里,兒子、兒媳均是大學生,其中兩名是研究生,他們中有企業家、有公務員、有人民教師、有心理專家,也有職業經理人。雖然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但每個人都勤勞上進、積極有為,小日子過得富足而又康泰,祥和而又溫馨。
2018年,二兒子李曉青響應運城市委“鳳還巢”計劃號召,將西安的貴金屬加工廠搬回家鄉,成為萬榮縣“鳳還巢”項目中當年洽談、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的重點項目。
2020年,回鄉看望父母的三兒子帶頭在疫情前線當起了志愿者,和家人們交替堅守在村東門樓防控點整整一個月。“小家”雖然忙碌,卻護航著“大家”的團圓。小到村子里的鑼鼓隊,大到今年洪澇災害,每逢需要伸出援手,樊小枝一家總是不計得失,率先出資出力,在傳承優良家風中彰顯出擔當精神,在正家風、齊家規中砥礪奉獻社會的道德追求。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做生意的時候可以算‘小賬’,在算社會發展的‘大賬’的時候,不能光算個人得失。”這是樊小枝對3個兒子的要求。
嚴家教正家風
生在榮河、長在榮河、嫁在榮河的樊小枝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是她卻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在家盡孝,為國盡忠”家國情懷有著深刻的了解。樊小枝和李銳民常常教育孩子,“村里人都羨慕咱們,不是羨慕你錢有多少,而是羨慕你能為家鄉做事情。”
正是在夫妻倆的諄諄教導下,他們和兒子都深諳責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義。而這正是樊小枝家風傳承中所蘊藏的“家國”時代課題。組建榮河村女子軍鼓樂隊、為村莊爭取戲劇惠民項目、推進榮河舞臺和呂祖廟戲臺的修建、“一名人一館”中本村名醫柴浩然故居紀念館的建設……這些與榮河休戚相關的文化建設都有樊小枝一家的參與。
2016年,樊小枝62歲,這一年,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以黨員的身份光榮地繼續為村民服務。讓她引以為傲的是,他的3個兒子也都是黨員。因為常年熱衷于公益事業,這個家庭里產生了兩個縣級黨代表和兩個縣級政協委員,1個鎮級人大代表和1個縣級人大代表。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是李銳民和樊小枝在子女教育方面最基本的原則。40年來,夫妻二人在篳路藍縷、開創事業的同時,也為后代留下優良家風,或高風亮節,或崇簡守德,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指引、激勵著李家后人為家庭幸福、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而不懈進取。
今年,在榮河村喜迎建黨100周年的文藝演出上,年年都是村里節目“總導演”的樊小枝號召整個家庭、全體村民熱情投入,提前兩個月就邀請各巷、各隊在農閑時排練節目。受邀參演的村民超過了500人,演出參與度之高、規模之大、意義之特殊,讓不少遠在上海、烏魯木齊、北京的榮河人都積極回鄉參與,盛況非凡。
樊小枝沒有時間照顧孫輩,沒有時間孝順父母,但她卻把大量的時間都用來關心、照顧榮河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難家庭。
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國泰,哪有民安。李銳民告訴記者,從選擇支持愛人的那天起,他和兒子們就將這份理解和支持,化作服務社會和國家的后盾和動力。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從樊小枝的事跡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這個平凡家庭帶來的最質樸的感動,感受著“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價值真諦。樊小枝告訴記者,未來,他們還將繼續發揚黨員之家的作風,讓濃烈的家庭親情貫穿于熾熱的國之大愛,不斷向子子孫孫傳遞家國兩相依的精神內核。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