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12-01
新絳縣委書記 李玉林
深化市校合作事關新絳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大局,是戰略與戰術的有機統一。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要立足新絳的縣情實際,搶抓寶貴歷史機遇,緊緊圍繞市委建設“12大基地”目標任務,以開放的理念、務實的舉措、扎實的作風,加快推動市校合作各項任務在新絳落地見效。具體而言,就是錨定“四個強化”,發力“四個一點”。
一、強化行動自覺,思想認識更深一點
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黨的百年奮斗十條歷史經驗,其中之一就是堅持開拓創新,強調要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指出,要深化省校合作,建設“12大基地”,提升轉型綜改區、開發區、產業園區等作用,打造創新人才集聚平臺。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把“創新驅動、綠色崛起、品質提升、黨建強基”作為基本戰略,強調要抓好市校合作、“12大基地”建設,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高校是創新成果的研發地、高端人才的集聚區。新絳縣堅持從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市校合作的重大意義和必要性,不僅將其作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和省委、市委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更作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升新絳對外形象的有利契機,切實從思想上形成共識,準確把握總體要求、工作重點,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做好工作,切實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二、強化組織領導,工作責任更實一點
開展市校合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必須要有堅強的組織領導、健全的工作體系、嚴格的督促考核,才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見到實效。新絳縣堅持把開展市校合作擺在工作重要位置,做到高站位謀劃、高標準推進、高要求落實,實現了事事有人管、月月有進展。
一是加強領導聚合力。先后召開兩次常委會會議、兩次工作推進會進行研究部署,印發了《新絳縣深化縣校合作行動方案》《新絳縣深化縣校合作近期重點工作任務清單》,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明確27個成員單位職責任務,著力構建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堅持“一基地一專班”,組建12個工作專班,做到了專班化運行、精準化管理。堅持“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縣委書記帶隊赴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長治醫學院等進行對接洽談,24名縣級領導分頭行動,呈現出多點開花、全面推進的良好局面。
二是健全機制提實效。建立“122”工作機制。圍繞建設“12大基地”,每個基地由兩名縣級領導牽頭,負責對接兩所以上高校,做到任務上手、責任上肩。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安排300萬元人才專項經費,有力保障市校合作工作順利開展。建立精準調度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每周實行兩次調度,每半個月對任務分解清單更新一次,及時研究解決問題,全過程督促落實。建立每周通報機制。實行“3個每周通報”,即信息每周通報、動態每周通報、成果每周通報,進一步比學趕超、激發活力,充分調動大家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是嚴格考核促落實。用好考核“指揮棒”,出臺了考核辦法,明確8個類別14項指標,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各單位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及領導班子評優和干部評價的重要依據,進一步樹立鮮明導向、強化激勵約束。領導小組辦公室不定期開展專項督查,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三、強化工作推進,對接措施更準一點
說一千道一萬,開展市校合作,關鍵是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新絳縣嚴格按照市委書記丁小強提出的“簽訂一批協議,引進一批人才,落地一批項目,銷售一批產品”要求,扎實推進,精準落實,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一是對接高校優勢,尋求合作共贏的“新機遇”。目前,已與53所高校達成合作意向,簽訂了28份協議,通過市委政研室與武漢大學簽訂了智庫合作協議,威頓水泥與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簽訂了共建“運城市特種水泥重點實驗室”的合作協議。
二是對接高校學子,構筑人才集聚“新高地”。海泉中學、新絳一中、新絳二中積極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對接,共掛牌39個優質生源基地;建設8個大學生聯合培養基地,接收實習實訓學生252名;吸引15所高校400余名大學生來新絳,開展紅色教育和國情教育研學活動;啟動2021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建設3個大學生就業創業基地;高標準建設1處人才公寓,組織引進高素質人才50余名,切實讓各方面人才走進新絳、建設新絳、筑夢新絳。
三是對接高校資源,挖掘項目合作“新空間”。充分發揮高校創新力強、智力密集等優勢,引導企業加強與高校深度對接,打通產學研用鏈條,切實把高校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目前,共落地市校合作項目13個,達成初步合作意向20余個。現代農業上,瑞恒農業與山西農大合作共建“運城市小麥良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國家良種聯合攻關特色種源籽用南瓜”等項目攻關,推廣的小麥新品種今年畝產達735.6公斤,創全市水地小麥最高紀錄。新型工業上,高義鋼鐵與北京科技大學博士團隊合作實施煙氣協同治理項目,成功認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銀盛化工與運城學院共建聯合實驗室,已研發出環保型硫化黑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達30%;大新傳動與太原科技大學共建重型機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博士生工作室,攻關的“海上5MW風電機組高速聯軸器”等3項制造工藝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可使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降低60%以上,打開了替代國外產品的新窗口。
四是對接高校需求,拓寬資源輸出“新渠道”。以省級設施蔬菜產業園為基礎,篩選一批特優農產品輸送到高校,帶動農民增收。目前,已與長治醫學院合作建設了農產品供應基地,向山西農業大學供應了價值13萬元的蔬菜。依托縣職業教育中心,建設技能服務人才培養基地,并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17所培訓機構,目前已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6萬余人,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等高校輸送了一批技能服務人才,切實擦亮新絳特色勞務品牌。
四、強化宣傳發動,氛圍營造再濃一點
新絳縣始終把營造濃厚氛圍作為重點,積極運用各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全方位、多角度反映我縣開展市校合作的進展做法和成效,切實營造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
一是精心拍攝短片。組織拍攝了我縣深化市校合作工作短片、“市校合作大家談”縣委書記專訪短片,并在運城市廣播電視臺播出。二是做好信息報道。積極在各類媒體上發表我縣市校合作進展,截至目前共發表96篇。其中,國家級7篇,省級16篇。三是舉辦主題活動。印發了《關于開展“我眼里的新絳”主題征文和攝影活動的通知》,組織今年來新絳實習實訓大學生、新絳籍在外大學生、2020年度引進的高素質人才開展“我眼里的新絳”主題征文攝影活動,目前已收到百余篇(幅)作品。四是創新宣講活動。開展“我與新絳的故事”線上宣講活動,組建宣講隊伍,依托微信、抖音等平臺,拍攝網絡視頻,進一步增強宣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下一步,新絳縣將嚴格按照市委部署要求,保持工作力度不減、熱度不降、干勁不松,進一步深入對接優質高校資源,完善市校合作支持政策,打造一批示范基地和標桿成果,為全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絳貢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