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10-29
構建教育新生態——聚焦“五育”、助力“雙減”系列報道之一
全面育人:春風化雨 文脈悠悠
記者 李宏偉
編者按
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著力打造區域性教育中心,重振運城教育雄風。新時代,新實踐。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才能更好地落實落細“雙減”政策。時下,構建新型教育生態,完善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成為時代最強音。
“五育”如何并舉?“雙減”政策如何更好落實?新型教育生態如何構建?圍繞素質教育抓什么、如何抓、效果怎樣,新形勢下教育人將擔負著怎樣的歷史使命,從本期開始,本版推出“構建教育新生態——聚焦‘五育’、助力‘雙減’”系列報道,聚焦我市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在“五育并舉”方面的特色和亮點,展示各地加強教育評價改革、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的教育實踐路徑,為構建我市新型教育生態和高質量教育體系貢獻力量。
“園丁行雨厚、學子化春濃”。在“全國楹聯教育先進?!毙陆{縣西街實驗小學的校園里處處浸潤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該校讓楹聯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進心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楹聯教育基地”。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明標志。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厚植孩子們成長的土壤。近年來,我市教育系統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強學校傳統文化教育,打造學校傳統文化氛圍,營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環境,使廣大青少年在文化自信中成長,使我市教育生態在殷殷文脈中增添亮色,使河東深厚的文化基因在一代一代人的教育中得以傳承和發揚。
傳統文化浸潤——
繪好底色育桃李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在萬榮縣通化鎮中心校,五年級學生張志浩動情地給老師背誦唐代詩人王勃的《山中》。地處汾河南岸的通化鎮是有名的“三王”故里?!叭酢奔此迥┨瞥醯臍v史文化名人王通、王績、王勃。這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了通化鎮中心校身邊的教學育人好教材。在通化鎮中心校,每個學生都能隨口背誦幾首古詩詞。利用通化鎮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多年來,該校一直堅持楹聯課間操,讓每個孩子在傳統文化的氤氳里快樂成長。
近年來,萬榮縣以“五雙”工程為載體,圍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時代開拓創新人才”總思路,全面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基本形成了“學校有特色,教師有專長,學生有特長”的良好局面。
記者了解到,在具體的實踐中,“五雙”工程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構架與核心,完備的硬件設施、充足的經費保障、良好的育人環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石。夯實硬件設施,為全縣100余所學校,改造美術室、舞蹈室、音樂室、器材室、練歌房等功能室。一些學校開設了面塑、演講、手抄報、舞蹈、蒲劇、剪紙、書法等藝術教育活動60余項,學生們人人參與、每周展示,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的數百社團鋪就特色發展之路。各學校結合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學校,先后組建了楹聯、剪紙、面塑、武術、鑼鼓、腰鼓、抬閣等藝術社團300余個,累計舉辦展示活動1萬余次,參與學生10萬余人次。
“好!好!孩子們加油!”近日,在中條山深處的垣曲縣,城東小學的孩子們在進行社團課程展演,鼓樂社團的學生以激情的鼓點、輝煌的氣勢、鏗鏘的節奏擊出城東學子奮勇向前永爭第一的氣魄。在鼓樂社團動感的節拍下,啦啦操社團的學生們用激揚的舞步展現了他們的美麗和自信。武術社團學生們的一拳一腳、一招一式剛勁有力,武術表演揮灑自如,動作操練行云流水,讓在場觀眾連連叫好,讓大家領略到了中華傳統武術的魅力和風采。
近年來,垣曲縣積極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傳統經典誦讀活動,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時間節點,組織開展朗誦、講故事、主題作文等教育活動,引導廣大中小學生傳承優秀傳統、弘揚優秀傳統。
記者了解到,在垣曲各中小學校,文化活動異彩紛呈、特色鮮明,比如,七一小學、新城初中等學校邀請縣劇團進入校園,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古老藝術魅力,提升學生藝術素養;垣曲中學將舜帝德孝文化融入校園環境建設中,興建德孝文化廣場,編印德孝文化教材,講述德孝故事,引導學生從德孝文化中汲取營養,向上向善;譚家中心校成立校園民俗館,收集農具、陶器、紡車等200余件生產、生活老物件,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民俗文化,從而感受我國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體會當下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古城中心校、新建小學等學校成立“霸王鞭”社團,邀請民間藝人進校園、進課堂,面對面指導,手把手幫教,積極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引領自信——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
“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國家4A級景區舜帝陵……”每逢周末,在舜帝陵景區就有一批義務的“小小講解員”在為游客服務。這是鹽湖區舜帝復旦示范小學開展的德孝文化公益社會實踐活動之一,旨在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在文化的講解中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洗禮。
鹽湖區是舜帝和關圣的故鄉,歷史上名人輩出,文化璀璨,是德孝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鹽湖區德孝文化實踐活動正是起源于此。近年來,鹽湖區教育局制訂了《鹽湖區教育科技局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實施方案》,通過傳統文化、德孝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校共育、活動育人“五輪驅動”模式,推動鹽湖區中小學校全面開展德育工作,提升育人水平。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實施以來,鹽湖區各中小學校在潛移默化的文化熏染中不斷發展進步。首先在校園氛圍上,各學校都創建了一個有傳統文化特色的育人環境。校園里建設有名人雕像、文化長廊,在走廊里懸掛張貼名人名言、家風家訓、圣人簡介等;在學校圖書館、班級圖書角,利用板報、櫥窗處處點綴宣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各學校還充分發揮學校廣播、校刊、班刊、校報的作用,進行廣泛的傳統文化宣傳,營造“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濃郁氛圍。
鹽湖區德孝文化進校園活動不僅使校園文化氛圍濃厚起來,而且使得很多學校都開發了自己的德孝課程,并有自己的德孝讀本,如舜帝復旦示范小學編纂了《小學生德孝文化讀本》,這個讀本的針對性非常強,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每一個年級都有自己不同的讀本,這個讀本目前已經推廣到全區。
魏風小學校長凌建紅說:“鹽湖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開展,使得學校變得更有魅力、學生變得更有涵養、教育變得更有質量。”學生家長王志強說:“文化進校園活動,使孩子變得很有禮貌,懂得了更多歷史文化知識,平時還給我們講歷史故事,讓我們家庭更有文化品味了?!?/p>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注重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開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使學校教學呈現百花齊放、全面發展的蓬勃之勢。在教育教學中,各學校開齊開足德育思政課,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不斷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真正讓學生身體、心理雙健康。狠抓素質教育,注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在文化引領和文化自信上,為孩子們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廣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成長,讓我市教育事業在校園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進程中,向高質量邁進。
構建新型生態——
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天地蒼蒼,乾坤茫茫,中國少年,頂天立地當自強……”在地處中條山西村嶺的夏縣廟前鎮中心校西村學校教學點,三年級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誦讀《少年中國說》。朗朗的讀書聲在山區上空飄蕩,花園里的灌木林郁郁蔥蔥,整個校園顯得生機勃勃。
夏縣素有崇文重教、辦學興教的優良傳統:嫘祖教民養蠶繅絲、衛夫人啟蒙書圣、司馬光興辦涑水書院、嘉康杰創辦多所平民學校等不勝枚舉。近年來,夏縣以構建新型教育生態為目標,立足縣域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堅持“傳承”與“弘揚”并重、“創新”與“發展”同步,把優秀歷史文化基因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落細。
該縣以“一校一精品”特色校園文化創建為抓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入頭腦。一是編好一套教材,各校結合夏縣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歷史名人故事等,編寫符合各學段學生認知特點的校本教材,讓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夏縣中學的楹聯教育獨具特色、揚名全國,被授予“全國優秀楹聯教育基地”“全國素質教育示范校”稱號。該縣還打造特色研學線路,將縣域內的文化資源有機整合,形成了紅色教育、勞動實踐、科普體驗、絲路文化等多條特色鮮明的研學線路,定期由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牽頭、各校配合開展研學實踐活動,不斷豐富“第二課堂”內涵。
“聚焦教育評價改革,積極構建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要求的評價制度體系,真正讓‘雙減’落實落細,從而構建教育新生態。”對于怎樣構建新型教育生態,夏縣教育局局長張鐵栓有著自己的理念。
張鐵栓表示,落實落細“雙減”,就要聚焦“破”字,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借助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薄弱環節改善項目,加強硬件均衡;依托集團化辦學模式改革和校際聯合體教研模式改革,強化軟件提升,不斷創優城鄉一體化優質均衡教育發展的教育生態,促進城鄉學校發展“美美與共”。聚焦“融”字,落實“五育”并舉,出臺《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方案》,把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作為學校評價的重要標準,納入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嚴禁擠占“小科”課時,以“硬杠杠”破除“軟落實”。聚焦“通”字,強化師資保障,充分發揮“縣管校聘”管理改革作用,完善《夏縣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輪崗交流實施辦法》,將各科教師合理調配,滿足不同學校課程開展需求,學段內貫通、系統內互通的教師流動機制,為落實“五育”并舉提供了師資保障。聚焦“評”字,建立科學考評體系,出臺《夏縣中小學育人質量評估細則》和《夏縣中小學藝體工作年度發展評估方案》,從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量化落實。通過“破”“融”“通”“評”措施,促進縣域教育融合進步、高質量發展起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