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9-14
范小艷 羅曉慶 閆豪杰
金秋時節,站在臨猗縣廟上鄉棗業博覽館遠眺,萬畝棗海碧波蕩漾,設施大棚連綿起伏,大西高鐵與萬畝冬棗園交會融合,不遠處“中國鮮棗從這里走向世界”的標語格外醒目……一幅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盡收眼底。
從辭書之祖《爾雅》中提到的“河東猗氏大棗”,到20世紀80年代的棗業規模化種植;從最初單一品種產業架構,到早中晚熟品種科學化布局;從摸著石頭過河探索種植技術,到現代設施科技的普及應用,臨猗鮮棗產業,從歷史的車轍中走過,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崛起。
四次革命 做強產業夢
臨猗是中國鮮棗最早的起源地之一,鮮棗產業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步,在一屆屆接力奮進的黨委、政府引領下,在一代代智慧勤勞的棗農努力下,臨猗棗業始終沿著“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做好“特”“優”文章,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做強設施鮮棗產業,歷經四次產業革命,在改革創新的征程中蓬勃發展。
20世紀90年代初,在全縣“果業致富”的浪潮中,廟上鄉也曾一度大栽蘋果。但由于土壤板結鹽堿化,果樹弱小、果實癟澀,沒有商品價值,蘋果致富夢想化為泡影。山東莊村大學畢業生、時任山西農學院果樹研究所副研究員畢平,心系家鄉,探索創新傳授“酸棗育苗、蠟封接穗、矮化密植”三大技術,梨棗開始大面積在廟上鄉田間栽培發展。短短幾年,“臨猗梨棗”以顯著的經濟效益成了涑水河沿岸一帶的“搖錢樹”。可以說,酸棗嫁接發展梨棗解決了廟上鄉一方村民溫飽問題并使他們遙望小康。
進入21世紀,由于梨棗在全國大面積大范圍發展,造成梨棗出現了產量過剩、集中上市和產品滯銷等問題。不服輸的臨猗人,又千里迢迢從山東沾化引進冬棗進行高接換頭并取得成功。臨猗縣委、縣政府為解決梨棗滯銷問題,組織廣大干部群眾外出參觀學習,引導群眾大力推廣梨棗嫁接冬棗。很快,冬棗以品質好、營養價值高、貨架期長等諸多優點,成為臨猗棗農新的希望和主導產品。全縣在原有10萬畝梨棗的基礎上,發展高接換頭冬棗,形成了廟上、牛杜、嵋陽、七級、東張等鄉鎮集中連片18萬畝冬棗的產業格局。
2010年以來,臨猗冬棗面臨雨季裂果、貨架期短、集中上市、價格波動大等諸多問題,特別是冬棗成熟期,正值雨季,一場連陰雨會造成六成以上冬棗爆裂,甚至“全軍覆沒”,全縣冬棗產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于是,該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通過項目、資金、技術、培訓等多種措施,大力宣傳推廣設施大棚、“矮密早”栽培、配方配肥、開心形修剪、環剝環割、生物防治六大技術集成,引導棗農發展設施棗業,使全縣現代設施棗業發展步入轉型跨越的快車道。
目前,臨猗全縣有20萬畝鮮棗、8萬畝設施大棚,年產量達3億公斤,年產值達20億元。棗樹品種分為早熟、中熟、晚熟及觀賞棗四大品系,與國家棗種質資源圃聯合建起了擁有500多個品種的棗種質資源圃,其中十余個優種實現了規模推廣,由成熟期1個月、貨架期2個月拉長到成熟期5個月、貨架期7個月。臨猗跨入“全國棗業十強縣”行列,先后獲“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最大的優質鮮食棗示范基地”“全國設施冬棗科技創新基地”“山西省經濟林建設十強縣”“山西省林業生態縣”等榮譽稱號。臨猗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鮮棗生產基地和設施棗業示范基地、全省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2019年,廟上鄉更是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稱號。
綠色生產 做大致富夢
金秋時節,走進廟上鄉張莊村滕紅革的優質冬棗設施栽培示范園,棗農們有的采摘,有的分揀,有的裝箱,有的拉運,忙得不亦樂乎。
滕紅革告訴筆者,他們合作社對社員的冬棗嚴格實行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農資供應、大棚搭建、品牌銷售五統一,對社員和農戶提供技術和跟蹤服務,帶動冬棗集約化規范化生產。
近年來,廟上鄉以培育新型市場主體為抓手,努力構建以商業化取向、產業化發展、資本化運作為重點的農業轉型發展新模式,先后扶持培育棗果專業合作社208個,注冊資本1.85億元,參與農戶3454戶,覆蓋率達40%。目前,全鄉共擁有國家級示范合作社3個、省級示范社5個、市級示范社兩個,先后注冊了廟上紅、特貢、脆康等20余個冬棗品牌,有力輻射帶動了全鄉棗業技術提檔升級。
依托專業合作社,臨猗冬棗統一施行無公害化生產標準,倡導廣大果農減少化學肥料、農藥用量,努力打造綠色優質鮮棗品牌。一是“矮密早”栽培。實行“矮化密植、合理密植,早結果、早上市”的栽培模式。二是配方施肥。重施有機肥、農家肥及生物菌肥,提倡“斤棗斤肥”,盡量減少大化肥的使用量。三是開心形修剪。整形提倡矮化開心形,使枝枝透風、個個棗果見光。四是生物防治。提倡天敵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五是環剝環割。盛花期,在結果枝上,視枝條粗度合理進行環剝、環割,提高坐果率。
2019年,廟上鄉政府向廣大棗農和鮮棗從業者發放《臨猗設施冬棗標準化技術規程》和《廟上鄉綠色健康棗果生產倡議書》,提出“五杜絕、五倡導”鮮棗生產經營倡議,推廣“減農藥、減化肥”無公害種植技術,引導和鼓勵廣大棗農和鮮棗從業者共同遵守,從質量上下功夫,在品牌上做文章,維護好、保護好“廟上”鮮棗優質品牌,推動全鄉棗業高質量發展。
融合發展 做優品牌夢
村史館、酒坊、民俗院、鄉土風情濃郁的棗鄉壁畫,走進臨猗縣廟上鄉山東莊村,以鄉愁和“棗”為主題的各種建筑和墻繪無處不在。這些連同反映山東莊人遷徙、客寄、翻身、致富的“那年那人那事”,給游客們展現了山東莊村全新的景象,也體現了廟上鄉黨委、政府干部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與天斗、與地斗的奮進精神。
村口的那棵畢平生前栽植的棗樹,根植貧瘠,奉獻甜美,成為山東莊村棗樹的棗魂。它以堅強為其軀干,以荊棘象征不媚,以綠色裝點世界,將棗樹的特質與棗鄉人的品格交互契合,彈奏出一曲曲溢彩流韻的棗的樂章。
山東莊村是廟上鄉以建設鮮棗特色小鎮為抓手,構建城鄉融合、農文旅融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新模式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廟上鄉依托運城峨嵋果品博物院建設,深入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推動發展集觀光、采摘、休閑、康養于一身的“林下游”,全面助推運城峨嵋果品博物院建設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依托豐富的棗業旅游資源,廟上鄉將文化融入每個景點,不斷豐富文化內涵,使鄉村“微旅游”景點初顯活力。該鄉精心設計鮮棗藝術包裝,將鮮棗文化和旅游標志性元素植入棗果和包裝中,傾力打造“文創藝術棗果”;以農家樂休閑旅游項目開發為途徑,大力實施“5191”農文旅融合工程,即建設5個鮮棗特色文化村、19個特色“林下游”點、1個田園文化綜合體,著力打造“微旅游”景觀,為文旅事業大發展夯實基礎。
今年,廟上鄉聚焦鄉村振興建設,圍繞產業發展,大力打好“棗業牌、文化牌、旅游牌”,奮力構建獨具特色的鮮棗文化小鎮。
一條古道,貫穿棗園。廟上鄉黨委、政府把廟上村到觀景臺沿線6公里打造成城西村復興莊小游園,完成道路綠化美化4公里,改造升級下水道100多米,修繕農戶墻面1000余平方米。
一片棗林,打造核心。在觀棗臺四邊嫁接500多種棗苗,讓廟上鄉成為全國棗品種集大成者,引導全鄉棗農繼續改良品種。如今,棗林綠意蔥蘢,游客掃掃二維碼就知品種、特性。
一軸兩翼,三產融合。一軸:沿涑水河橫穿廟上13公里,流經10個村,形成了濱水觀光資源。兩翼:一是以棗業博覽館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農文旅綜合體驗區,包含現代棗業科技博覽區、特色民宿飲食區、特色民俗文化體驗區。二是以“好想你”冬棗深加工為核心的全鏈條冬棗產業聚集區。即以冬棗交易市場為核心,打造鮮棗交易基地、會展中心、物流倉儲園、電子商務孵化基地、深加工龍頭企業、研發基地等棗產業鏈條基地。
廟上,正通過產業、文化、旅游資源的高度開發和深度融合,實現從單一產業強鄉向全國一流特色小鎮的跨越。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