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7-29
記者 韓維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來抓,以創建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牽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和諧共贏的發展之路,讓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底色更美。
“一泓清水入黃河”
7月23日,雨后的后土大地青翠如洗,行走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萬榮段),綠蔭如蓋,花海連天,放眼遠眺,剛剛開始抽穗的萬畝稻田碧波蕩漾,幾只白鷺自在覓食,萬畝荷塘間荷隨風動,“一泓清水入黃河”7個大字在碧水藍天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土生土長的黃河漢子王剛杰每次從地里歸來,總喜歡站在新修建的觀景臺上眺望一會,看著蜿蜒曲折的汾河在一片蔥郁的濕地中緩緩流入黃河。“我從小生活在河邊,小時候經常在汾河里洗澡摸魚,后來因為水污染,汾河變成了臭水溝,也就再沒有下過水了。如今通過治理,不僅汾河的水質好了,風光美了,還有荷塘、稻田可以讓我們增收致富,我是真心喜歡今天的好光景啊!”
汾河作為山西的“母親河”,也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上世紀末,由于工業排污、地下水超采、煤炭大規模開發等讓汾河不堪重負,最嚴重時干流全線近70%為劣五類水質。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提出:“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汾河萬榮段位于汾河最下游,是汾河匯入黃河的最后一道關口,改善汾河水就是改善黃河水。為確保河道長治久清,萬榮縣以河長制為抓手,壓實各級河長管、治、保“三項職責”,按照“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要求,深入開展河水“清四亂”專項行動,持續推進汾河流域水環境改善。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2000多年前,漢武帝劉徹乘坐樓船泛舟汾河時留下了這首優美詩句。今人雖無緣得見曾經擊楫中流的景象,卻可以真切地看到“一泓清水入黃河”的盛景,在稻田荷塘間感受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七月的陽光熾熱如火,從空中俯瞰,芮城縣光伏示范基地,一塊塊光伏發電板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綿延40公里,仿佛為大山披上了一件銀藍色“盔甲”。走到跟前,只見光伏發電板下,郁郁蔥蔥的油牡丹長勢正好,現代科技的硬朗線條與植物的柔然之美相得益彰,成為中條山上一道別樣的風景。
芮城縣地處山西最南端,聳立在縣域北緣的中條山北高南低,呈階梯狀分布,南側山體雖然光照豐富卻是禿山荒坡,一直無法有效利用。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芮城縣積極探索利用荒山荒坡發展光伏發電產業。
2016年12月23日,總投資88億元、規劃總裝機容量102萬千瓦的芮城縣光伏領跑技術基地項目正式開工,建成后將成為晉南地區首座集中式光伏電站,也是山西省乃至全國最大的集中式光伏電站。
隨著這項“陽光產業”的快速發展,光伏產業在成為芮城縣域經濟支柱產業的同時,也讓周邊村民吃上了“陽光飯”。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片區域,山上種植了連翹,山下種植了1.2萬余畝油牡丹。”依托光伏產業,芮城縣逐步建成了光伏先進技術示范基地、農林光互補示范基地、觀光旅游示范基地,推動縣域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和農民增收。同時,運用“農林光互補”用地模式,光伏板下種植油牡丹,提高森林覆蓋率近兩個百分點,光伏發電板和油牡丹交相輝映,形成新的觀光旅游經濟帶。
芮城縣能源局局長姚建鵬介紹,光伏產業可為老百姓帶來3筆收入:“按照每畝地400元的價格,老百姓可領到土地租金;從事光伏板清潔和除草等工作,老百姓可掙到薪金;光伏板下,老百姓還可以種植中藥材,養雞養羊等,進一步增加收入。”
經過5年多的發展,芮城縣依托全國光伏領跑技術基地這一主戰場上,在推動產業轉型的同時,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群眾增收致富的“雙贏”,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動地寫在了河東大地。
“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進入夏季以來,很多細心的市民發現,運城的天變得更藍了,南山久違的云海奇觀也成了“尋常美景”,甚至晚上也可以欣賞到繁星閃爍的夜空了。
這些細微的變化一方面源于近期的天氣因素,而更深層的因素則來自一場正在全市開展的生態環境保護“夏季攻勢”。
“‘夏季攻勢’具體講,就是要抓好‘冬病夏治、夏病急治、頑疾專治、標本兼治、合力共治’5個方面,總體目標就是要補齊影響秋冬季大氣環境質量的工作短板,著力解決一批突出問題,實現大氣、水、土污染防治目標。”今年5月31日,運城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袁衛廷在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與藍天繁星、空氣水質這些微妙的感受相比,公園、水系這些“城市綠肺”的增加,則讓市民更直觀真切地體驗到了運城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青山環抱,綠水相依,在這里運動,遠離城市的喧囂,享受身心的雙重休閑,感覺非常愜意!”7月25日,在南山運動公園鍛煉的市民張建生對記者表示,運動公園建得真好,不僅體現在運動場地的高標準和配套設施方面,更體現在周圍良好的生態環境上。
與喜歡運動的張先生不同,周末專門開車從稷山縣趕來市區的李女士一家則是專程來看房的。“最近看了堯夢湖公園的規劃,我們就想著能在規劃范圍內選個房子,想著一開窗戶就是幾千畝的綠色濕地,出門就是公園,就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
放眼河東大地,變化又何止這些。2020年9月底啟動的“退鹽還湖”“還湖于民”生態修復工程,使有著4000多年開發歷史的鹽湖,迎來其漫長生命期的一次重要轉型。
全面推進的官道河、姚暹渠、鴨子池、干河生態整治,南山裸露山體生態修復等工程,以打造“三晉碧水源、鳥類棲息地、文化休閑旅游勝地”為目標的伍姓湖濕地公園等等,讓碧水清波重現河東大地。
正在迅速崛起的黃河金三角(運城)創新生態集聚區,以及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大運新能源汽車產業等項目的落地,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新的時尚,為綠色未來注入更加充沛的原動力。
圍繞做好“生態+文化+旅游”文章,規劃建設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沿汾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綠水青山中條新生態文旅經濟示范帶、峨嵋嶺綠色產業示范帶5條綠色走廊……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隨著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一幅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小康新畫卷正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