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6-28
奔騰不息的黃河水,自西向東流經平陸85.2公里,千百年來滋潤和哺育著沿岸世世代代的百姓。
建設沿黃旅游公路,助推高質量發展;挖掘獨特元素,打造沿黃特色小鎮;堅持“果盤子”定位,發展沿黃特優農業……近年來,平陸縣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推進實施以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為引領,打造特優農業、生態保護、文旅融合、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五大基地的“1+5”工程,奮力續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旅游公路助發展
微風徐徐,清波蕩漾,陽光照射下,河面上泛著點點星光……記者置身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平陸段,黃河美景盡收眼底。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平陸段是貫通該縣黃河沿岸的一條旅游公路。在這條路上,不僅可以飽覽黃河美景,還可以在沿路的果園享受采摘樂趣,品嘗鮮果美味。
據了解,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平陸段全長122.5公里,起于平陸縣洪池鎮岳村溝,終止于曹川鎮石家村,輻射洪池、常樂、張村、杜馬、圣人澗、三門、曹川等鄉鎮,連接10個黃河渡口、1個浮橋和15個景區。
“工程歷時3年,投資5億余元,在沿線進行新建、改造、綠化等主體系統、慢行系統、服務系統、景觀系統和信息系統建設。這條公路沿線風景秀美,將全縣多個景點連接起來,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同時,帶動沿線特色產業發展,極大地提升了當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水平。”平陸縣交通運輸局主任科員楊云清說。
串景區、帶產業、富百姓,一條路的作用不止于此,它還助推沿線美麗鄉村建設。
杜馬鄉東坪頭村是山西省3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該村臨近黃河,與黃河河面有300多米的落差,站在崖邊,可以俯瞰滔滔黃河的壯麗景色。
得天獨厚的地勢條件,也給東坪頭村帶來了很多的發展機會。
“村里把最具特色的地窨院和靠崖院利用起來接待游客,并且保留著紡線織布、剪紙窗花、石盤磨面等民間傳統技藝,讓游客在東坪頭村感受黃河文化、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享受悠閑愜意的時光。”杜馬鄉副鄉長曹敏說。
盤活閑置的地窨院和靠崖院,擴建停車場,改造污水管網,打造農耕文化園……在突出黃河文化、地域特色、鄉土風情、民俗展品、鄉村記憶等元素的基礎上,東坪頭村正一步步發生變化。
一條路帶動一方發展。下一步,該縣將繼續緊抓剩余工程建設,并逐步實施二期工程,沿黃河主線,與鄰縣銜接、相通,打造更加完美的沿黃旅游公路。
特優農業富百姓
6月的清晨,平陸縣張村鎮關家窩村村民董愛珍早早地在大棚里挑選了一些西瓜、甜瓜,等待著客商前來采購。
董愛珍家的大棚就坐落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邊上的國機平陸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
記者隨董愛珍走進她家的大棚。一排排掛著西瓜的瓜蔓整齊地出現在眼前。
“這些西瓜到6月底就要下市了,然后就開始給土地消毒殺菌,讓土壤休整1個多月,到8月多就開始種草莓,一個棚兩種作物輪作,一年到頭可以多些收入。”董愛珍邊查看西瓜的長勢邊向記者說。
據張村鎮鎮長陳衛忠介紹,目前村里像這樣的大棚建有24棟,電、水、管網、通風系統等全部配套到位,村民可以承包大棚種植。2019年12月建成后,優先承包給貧困戶,目前有14戶村民承包。靠著承包大棚,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
如今,像董愛珍一樣在公路沿線建大棚的農戶越來越多。除此之外,種植葡萄,并大批量銷售給外來客商也成為不少人的致富之道。
常樂鎮車村村民荊春業就是其中一位。
8年前,荊春業嘗試著在黃河灘涂上種植了幾畝葡萄。沒想到,成熟后的葡萄味美色艷,銷量很好。周邊村民也開始競相種植,黃河灘涂變成了千畝葡萄地。
“政府建起了觀景臺、停車場,再加上地里的葡萄果實飽滿、口感脆甜,過來觀光的游客很多,葡萄越來越好賣。”荊春業說。
站在觀景臺望去,一排排白色葡萄大棚和泛著銀色光芒的黃河水仿佛連成一片,分外壯觀。發展沿黃特優農業,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平陸縣百姓的生活就像這奔流不息的黃河水一樣動力十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