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6-24
■劉玲節
我的家鄉臨猗縣西臨黃河,南眺中條,歷史悠久,人杰地靈。1973年,我出生在這里的一個普通農家。但這個家庭又有些特殊,因為我的外曾祖父是早期的共產黨員、老革命家喬子甲。
今天,在舉國上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重溫黨史、緬懷先輩,情感激蕩、思緒飛揚,我和喬子甲——我的老爺(我們當地把父母的爺爺或姥爺都稱作老爺)一起相處生活的點滴往事,涌動在我的筆端。
大概在我四五歲時,一個初夏的早晨,奶奶帶著我去張嵩村老爺家。伴隨著“吱呀”的開門聲,院子里的花香撲面而來,老姥(父母的姥姥稱作老姥)一襲干凈利落的裝扮,頭挽精致的發髻,邁著輕盈的三寸金蓮喜盈盈、笑瞇瞇地迎接我們。
當我走進老爺的房間時,滿屋的書籍給兒時的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屋里上上下下、角角落落,就連炕上,也堆滿了整整齊齊的書報??簧现蝗莸孟乱蝗怂X的鋪蓋,白天卷起來,晚上再鋪開。老爺一個人正趴在案頭寫作,看見我們,他放下手中的筆,溫和地說:“哎呀,小可愛來啦,快過來?!彼盐冶狭丝?,拿出幾本小人書遞給我。其中有一本《雞毛信》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
那天,槐花拌面的香甜可口抵不過革命故事的驚心動魄,對共產黨的認知也自此萌生于心中。因為我們家姊妹多,我被暫時寄養在老爺家,我也因此暫時成了兩位七十多歲老人家中的一員。多年后,我仍然感嘆,就是從這天起,這座滿是回憶、蝶飛蜂舞、花香四溢的小院成了我兒時的樂園、成長的記錄,在我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以筆代戈 志堅行苦
運城黨史中,對老爺的記載是這樣的:
喬子甲,男,又名喬晏會,康英,吉甫,洪辰,布洛霍洛夫,1904年6月30日生于臨猗縣楚侯鄉張嵩村。1925年冬,在省立二中上學時,他由中共太原地方委員會執行委員王鴻鈞介紹,1926年春正式批準入黨,1926年冬,中共太原地委選派喬子甲到蘇聯留學,1928年12月底,他回國,與嘉康杰一起開展革命活動,撰寫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及人民生活情況》,作為嘉康杰創辦的平民中學教材。他還與金長庚在中條山地區開展調查研究,利用夏縣山區開展游擊戰。1929年春,他調任中共順直省委太原市委宣傳部部長兼交通員……
簡潔的史料只是反映了老爺革命生涯的概貌。在我與老爺相處的日子里,發現在他身上還有著許多不為人知而值得敬佩和效仿的地方。老爺一生以家國為己任,矢志不渝,奮斗不息。在老爺的炕頭上,貼著一幅黑白漫畫,旁邊用毛筆醒目地寫著“救救孩子”四個大字,這幅畫從我第一次看到一直到之后的幾十年,從未被移動過。在他多次的講述中,我逐漸了解了魯迅,了解了《吶喊》《狂人日記》《彷徨》等作品。魯迅在《狂人日記》的文末寫道“救救孩子”,這是魯迅反封建、反禮教的宣言,是對中國未來的深深擔憂。在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快來拯救我們新一代的孩子,這是對新生革命的呼喚,也是對舊社會的挑戰!他希望意氣風發的新青年們不要被腐朽的舊思想所毒害?,F在想來,也許正是魯迅的“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革命精神感染、激勵了我的老爺,促使他以筆代戈,戰斗一生。
1945年10月,老爺以運城三多(機關多、新貴多、碉堡多)以及閻錫山的“編組、分地、均糧、特殊暴政”等為題,撰稿發表于《國風日報》《工商日報》,揭露閻錫山搶糧、抓兵、反共、備戰等暴政暴行。1946年夏,老爺因起草《訓練大綱》手稿,被閻錫山部在河東日報社逮捕,后被監視迫害達一年半之久。然而,惡劣的環境不僅沒能讓老爺意志消沉,反而使他更加堅定了為黨為國奉獻的信念。
老爺一生筆耕不輟,直至終老。我清晰記得每一頁他用過的紙張都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每一份報紙上都會用不同顏色的筆一絲不茍做上不同的標記;每一封寄往地委、省委、中央的信箋、信封都由他自己親手剪裁、黏合……這種勤儉節約、艱苦奮斗、一絲不茍的優良作風已經根植于老爺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體現了一個老共產黨員崇高的黨性修養和志堅行苦的作風。
播撒火種 昂揚斗志
老爺腦子里的故事可真多,經常給我們講革命戰爭年代先輩們牢記初心、矢志奮斗、錚錚鐵骨、英勇獻身的經歷:毛主席在井岡山把僅有的一件棉衣送給了戰士;趙一曼在敵人嚴刑拷打下仍然堅貞不屈;劉胡蘭十五歲英勇就義,“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這些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和為實現崇高理想而奮斗的先輩故事,深深吸引著我。好多次,我利用吃飯的閑暇問老爺:“饅頭俄語怎么讀?白菜俄語怎么念?……”老爺就打開了話匣子,給我們講他在留學蘇聯期間,為了快速學會俄語和革命理論,經常徹夜不眠、刻苦研讀的事兒。他還經常利用節假日時間深入工廠、農莊實地考察、參觀訪問,認真記錄蘇聯工業、農業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每每此時,他總是情緒激昂、神采飛揚,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國難當頭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奮不顧身、砥礪前行的勇士。我熱切地詢問老爺:“我爸爸說的‘徹夜刻字’,那是怎么回事兒呢?”老爺輕輕地合攏手中字典一樣厚的俄語書,停頓片刻,繼續說:“那是1947年6月,反動派報紙誣蔑共產黨人‘十殺’‘八殺’‘三十六殺’,我就用一夜的時間,用蠟紙刻好‘國民’二字,將‘共產黨’全部改成‘國民黨’。第二天,報紙一出版,全部變成了‘國民黨八殺’‘國民黨十殺’‘國民黨三十六殺’,徹底粉碎了國民黨造謠和污蔑的行為,廣大讀者看后連聲稱贊大快人心……”講這些的時候,他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的微笑,明亮的眼睛閃爍著睿智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與敵人斗智斗勇的那個年代。
此時此刻,當我再一次想起這個故事,眼前就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在昏暗的油燈下,老爺一筆一畫、小心認真地刻著蠟紙,并冒險排印。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刻印、散發,革命的火種被他們播撒在河東大地上。
為了維護光榮、偉大的“共產黨”這三個字,他不惜冒著被殺頭的危險,英勇頑強、流血流汗,這是何等的勇氣和膽識,又是怎樣的智慧和無畏!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赤膽忠心!在他的世界里,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比生命重要,比家庭和親人也重要!
明理習德 汲取力量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離休的老爺盡管年事已高,但仍意氣風發、信念不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家鄉的建設中。他積極參加集體勞動,主動要求看護村集體的果園。一次,我和叔叔去給他送飯,年幼的我看見樹下面掉了一枚小果子,就跑過去拾起來,準備往嘴里送,正好被他看見了,他馬上制止說:“那果子是集體的,不能隨便吃集體的東西,我們要和普通群眾一樣,不能搞特殊!”此后送飯,他要求我們把飯放在果園門外面,等我們離開后才一個人開門取回。
像這種潔身自好、廉潔奉公的事情,不勝枚舉。老爺不僅自己不與民爭利,不以權謀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也這樣要求子女和后輩。他一心為人民謀福祉,一心為國家謀發展。上世紀80年代,他把補發的兩萬多元工資,一分不留地交給了國家。在那個年代,兩萬元對一個家庭來說還是個天文數字呀!但他做得坦蕩和崇高。他說:“國家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的支持,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更應該發揮帶頭作用。黨群同心,共克時艱,團結奮斗,中國人民一定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p>
老爺的晚年生活十分簡單,打我記事起,每次見到他,都看見他在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回憶、整理運城黨史,總結他們那一輩人的革命斗爭經歷,使之成為我們傳承紅色基因、時刻不忘初心的前進力量。
百年歲月,本色依舊,初心不改,后繼有人。“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正是受老爺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懷的熏陶和影響,我們這些后輩從小就養成生活上節儉樸素、不奢不攀,思想上對黨忠誠、堅守信念,人品上清正廉潔、表里如一的優秀品質,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無論身處何方,每個人都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守信敬業、盡職盡責、潔身自好、樂于奉獻。這種優良作風、淳樸家風的延續與傳承,令我們這些晚輩獲益匪淺、受益終生。此時,雖然再也聆聽不到老爺的諄諄教誨,但他高尚的品格卻值得我們幾代人學習,他的慈愛和教導令我們永世懷念。
歷史的塵煙掩蓋不住先輩的足跡,記憶的長河里流淌著對老爺激情奔涌的遐思。今天,一杯酒、一束花,深切緬懷我的老爺——喬子甲先生,一位忠誠的共產黨員,一位深藏若虛的革命先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