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6-24
□記者 劉凱華 朱超逸丁
6月16日,稷山縣秦家莊秦王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大棚內,葡萄藤上的“寶光”葡萄粒粒黑紫飽滿,煞是喜人。
合作社負責人郭海榮看著滿眼豐收景,笑得合不攏嘴。在政策的推動下,他嘗試將葡萄搬到棚內種植,看來是走對了路。“采摘期從6月中旬持續到8月末,錯峰上市還可以有效搶占市場,價格一定錯不了。”郭海榮說。
第一批早期上市的葡萄熟了,在距離秦家莊不遠處的馬家莊稷鑫源苗木專業合作社葡萄基地,近百畝“陽光玫瑰”葡萄也迎來了第一年掛果。
“畝產2000斤到3000斤,售價在10元左右,有了避雨棚,咱這葡萄味道和賣相都美得很。”馬家莊村支書張繼紅表示,他們的稷鑫源合作社,是在縣、鎮、村三級的支持下籌辦的,去年轉型種植葡萄,預計今年8月就能見到收益。
“十四五”開局之年,稷山縣抓住改造果業高質量轉型發展契機,通過鼓勵發展設施農業、以黨支部籌建合作社等多種方式,激發全縣葡萄煥發新生機。稷山縣稷翠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疏小果、整串型,葡萄上市前,這都是關鍵步驟。”在稷翠苑公司的生產基地里,農民正張羅著葡萄上市前的準備工作。
在政策的推動下,該公司所在的9000余畝濱河葡萄示范園發展了上百畝的大棚葡萄。“去年我們從河北饒陽參觀回來后,建起了二膜、三膜,甚至四膜的設施大棚。在科技的推動下,基地里的葡萄銷售周期和市場前景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稷翠苑公司相關負責人劉志杰告訴記者。
從6月份葡萄上市到10月份最后一批葡萄成熟,稷山縣依托葡萄大棚,讓早熟葡萄“維多利亞”“蜜光”“寶光”“春光”賣上了價,中熟品種“陽光玫瑰”、晚熟品種“克倫生”坐實了果、提高了質。
“設施農業每畝地的投入資金大約兩萬元,去年10月建棚,今年就可以上市,一點兒不耽誤咱果農收成。”稷山縣果業發展中心主任鄭精杰告訴記者。
“有了好果子,在葡萄品牌建設方面,我們縣也有了新動作。”鄭精杰透露,在稷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稷山葡萄”國家地理標志已經在6月前完成了公示,很快就會發證。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