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6-10
記者 楊紅義 張曉麗
“28歲那年,我從甘肅老家嫁到這里?,F在,老伴和兒子都已不在人世,留下我一個人打理這個院子。”6月3日,臨猗縣北景鄉焦家營村村北的一座院子里,今年90歲的張彩蓮說。已是鮐背之年的張彩蓮老人,背不駝,耳不聾,眼不花,談吐流利清晰,渾身上下充滿老區群眾不一樣的精氣神。
張彩蓮家的院子位于焦家營村四保巷的最深處,有4孔窯洞,是村里少有的窯洞宅院。“因為是土窯洞,經得起燒,猗氏縣抗日民主政府機關曾設在這里?!苯辜覡I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建紅介紹說,“‘燒不死的焦家營’,即由此而來?!?/p>
1938年3月6日,日軍侵占猗氏縣城后,共產黨員、猗氏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張天珩帶領縣政府機關、公安局和犧盟會等組織,建立起以焦家營為中心的猗氏北坡抗日根據地。
“據村里老人回憶,那年麥收前,村里來了6個人,在村子東西南北四處轉悠,還到村中轉了兩圈。至于這些人是為何而來,當時無人敢問。直到‘抗日民主政府’進駐焦家營,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是來察看地形的?!眲⒔t介紹說,“焦家營位于原猗氏、萬泉兩縣接合部,離縣城較遠;背靠孤山,地勢較高,是一個可防、可守的陣地;距稷王山較近,若有敵人來犯,可沿孤山腳下向東轉移到稷王山抗日根據地?!?/p>
在張彩蓮家的這個院子里,右手邊有一個不到1米寬的地道口,地道那頭通往孤山后的山溝。院里靠北的一孔窯洞,曾是猗氏縣抗日民主政府機關的辦公場所。
當時猗氏縣抗日民主政府下設民運科、財政科、教育科、司法科和建設科及5個區政府,承擔宣傳動員群眾、組織抗日武裝、維護社會治安等戰時政權職能和一切緊急任務。
焦家營抗日根據地建立不久,就在汾南一帶撂出名頭,吸引和聚集了各方面的抗日力量。自根據地建立到1939年年底,就有數百名偽軍投靠焦家營抗日根據地。其中,人數最多的是猗氏縣集體起義的“皇協軍”蘇步青大隊300余人,后被整編為政衛一支隊十大隊。
以焦家營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是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當時,焦家營村有100余戶人家400余口人,房屋、窯洞800余間(孔),牲口40余頭,在日軍的多次殘酷清剿和掃蕩中,竟被燒毀房子500余間,打死無辜群眾100余人,搶走牲口20余頭,各種損失難以數計。其中,1938年9月至1939年5月,不到1年時間,焦家營就慘遭日軍10次火燒,共燒毀房子156間,打死無辜群眾5人,搶走牲口、糧食、家具、衣物等物品不計其數,甚至連深井的井繩也被全部燒光。
烽火英雄地,不老精氣神。2007年以來,猗氏縣抗日民主政府(焦家營)舊址先后被確定為“臨猗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運城市黨史教育基地”。2008年,在市縣兩級老促會的提議下,臨猗縣委、縣政府在焦家營村四保巷原武喜堂的北窯院門口為“抗日民主政府”立碑。近年來,猗氏縣抗日民主政府(焦家營)舊址先后接待前來參觀學習的黨員、學生等群體3萬余人。
近年來,受益于北趙引黃工程,焦家營村80%以上農田用上了黃河水灌溉,“十年九旱,靠天吃飯”已成為歷史。該村干群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在旱地變水地后,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立足村情實際,發展紅杏、蘋果、石榴等經濟作物,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這幾年,村里近八成的水果都發往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根本不愁賣。”劉建宏介紹說,“我們的紅杏口感獨特,價格高,賣得快,村民收益可觀。第一居民組種杏大戶褚振選有15畝紅杏,每畝收入近5000元,年收入7萬余元?!?/p>
如今的焦家營村,環鄉柏油路從村中通過,巷道水泥硬化實現了“戶戶通”,每到夜晚亮起的路燈,將大街小巷照得亮亮堂堂。
“去年實施了安全飲水入戶工程,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劉建紅說,“下一步,村里還計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全覆蓋,讓村民腰包更鼓、日子更甜?!?/p>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