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1-05-11
記者 趙茜 王捷

1938年,怒吼劇團在清河鎮三交村演出期間合影的翻拍照。
在稷山,只要提起抗日救國的那段崢嶸歲月,人們便會聯想到稷山第一個抗日宣傳團體——怒吼劇團。
原來,這是一群由愛國師生組成的抗日劇團。在抗日救國的危難時刻,他們積極宣傳抗日思想,為人民群眾做了一次次生動有力的戰前動員,發出了民族覺醒的怒吼強音。
雖然現在怒吼劇團的成員均已離世,但這份宣傳抗日的精神凝聚,穿透歷史的光暈,仍然回蕩在稷山人乃至晉南人的心中。
前不久,記者在稷山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王彬的帶領下,探訪了怒吼劇團舊址,稷山縣清河縣立第三民族高級小學(如今為稷山縣清河初中)。為進一步還原怒吼劇團的面貌,我們拜訪了第一位搜集整理、撰寫怒吼劇團史料的后稷文化研究會會長寧水龍。透過寧水龍和王彬的敘述,印刻在運城抗日斗爭史上的這個抗日劇團,漸漸有了輪廓。

王彬(右)向記者介紹,現在的稷山縣清河初中,就建在原清河三高的舊址上。
劇團怒吼為了覺醒
1975年,20多歲的寧水龍是一名教師。當他得知稷山縣檔案館正抽調人員,參與采寫稷山革命史工作,便毅然報了名。成為其中一員后,他先后挖掘搶救了許多革命史料,怒吼劇團就是其中之一。
“我先后采訪了13位曾發動或參與怒吼劇團的當事人,他們那時已五六十歲。而1937年,他們也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寧水龍感慨道。
1937年9月18日,八路軍總部北上抗日,途經稷山。八路軍鼓舞人心的抗日宣傳,在人民群眾中傳為佳話,特別是八路軍“火線劇團”在清河鎮為廣大群眾演出的抗日活報劇(即現在的話劇),深深感染了清河三高的愛國師生。
寧水龍說,三高是個素有革命傳統的學校,“七七事變”以前,就曾發起過反封建、反劣紳、反奴化教育等學潮斗爭。據怒吼劇團的老人們講,盡管如此,但信息還是比較封閉,不知道當時日本人打到哪里了、全國形勢什么樣。直到總部的人來后,人們才知道日軍已占領太原,馬上就要過臨汾了,局勢十分危急。人們無不憂心如焚,清河三高的師生們更是滿腔悲憤,認為不能再麻木不仁了,必須奮力反抗。
1937年10月,二區犧盟會特派員呂光辰和三高進步教師趙之梁、駱真、劉健等人一起商議,鑒于眼下大敵當前、時局緊張,一些學生已被家長喚回家中,不再上學,可以動員一些思想進步、抗日熱情高漲的學生,組織一支劇團,運用戲劇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當地民眾開展抗日宣傳。同時,劉健提議劇團名字叫“怒吼”,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清河三高的愛國師生們認為,抗日救亡,人人有責,雖不能和八路軍一起上前線,但可以向群眾開展宣傳鼓動工作,為抗戰貢獻力量。”寧水龍說,“他們認為中國是一頭睡著的獅子,要通過怒吼,喚醒睡著的民眾。這也是他們叫‘怒吼劇團’的原因。”
劇團成立的消息一經傳開,三高很多學生爭先恐后報名參加,最終,段文保、賈坤南、梁忠保、王富榮(王冰)、支十銓等30余名學生加入了劇團。
抗日宣傳催人奮進
1937年10月至次年2月,怒吼劇團在稷山、汾南、新絳一帶巡回演出,進行抗日宣傳,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推動了當地抗戰工作的迅速開展,并對以后新軍212旅54團的組建和發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過,劇團成立之初,幕布、戲服、道具、樂器等要啥沒啥,怎么辦?師生們的“妙招”就是一憑募捐、二憑借。寧水龍說,教師駱真和學生梁忠保、馮守昌家里比較富裕,就帶頭從家里拿了不少錢置辦道具。梁忠保為了解決劇團的幕布問題,還從家中拿了一大捆藍布。學生王富榮家里開茶葉店,但因家人思想比較守舊,便對父親稱學校讓做童子軍衣服,討了10元錢交給劇團。有的學生家境貧寒,也盡量節衣縮食,捐點錢來盡心意。后來,劇團購置了側幕和部分道具,二區犧盟會贈送了前幕,而剩下的戲裝和道具等都是靠大伙兒四處借的,有的人干脆拿自己的東西來代替。
寧水龍介紹,當年劇團演出以活報劇和歌曲為主,內容均以抗日救國為題材。演出沒有現成的劇本,師生們便自己創作,并憑著記憶,將運城“民先”抗日團體成立的“大眾”劇團演出時的節目重新整理改編,以對話韻白、間或夾插歌曲伴唱和音樂伴奏的表演形式,令劇情集中、節奏明快,使觀眾一看就懂。其精心編創的《放下你的鞭子》《死亡線上》《逃難》《捉漢奸》等劇目和演唱的《救亡進行曲》《九?一八小調》《五月的鮮花》《保衛黃河》《救中國》等歌曲,飽含了對日軍暴行的血淚控訴,是喚起民眾奮起抗戰的沖天怒吼。
除了一場場振奮人心的節目外,每到一處,劇團成員還會在墻上書寫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寧死不當亡國奴”等抗日標語,有的走門串戶,動員群眾抗日募捐,有的到街頭進行抗日演講,用一切形式呼吁民眾一致抗戰。
“那時條件比較艱苦,劇團的師生們步行到周邊村莊演出,大村演兩天,小村演一天。”寧水龍說,但無論環境怎樣,他們都堅持演出,并延伸到汾南、新絳等一些村子,足跡遍布30余個村莊。
漸漸地,“怒吼劇團”在汾南一帶很快揚了名,得到群眾的熱烈支持和歡迎,也把抗日救國的理念傳給了更多的人。許多人看了他們的演出后,報名參加抗日自衛隊。僅一個三交村,當時就有30余人加入了抗日隊伍。
革命精神賡續綿延
然而,隨著形勢愈發嚴峻,怒吼劇團的演出也漸漸受到限制。“怒吼劇團人數最鼎盛時有90余人,但因時局變化,一些人離開劇團后無法返回,到后來還有二三十人。”寧水龍說,1938年3月3日,日軍入侵稷山縣城,清河三高被迫停課,怒吼劇團自此也徹底畫上了句號。盡管如此,但參加過怒吼劇團的一些同志,分散在各地依然堅持抗戰。
“怒吼劇團活動時間雖然不長,但在汾南一帶廣大民眾中擴大了抗日宣傳,在日軍入侵稷山的關鍵時刻,實際上是對當地人民群眾的一次生動有力的戰前動員。”寧水龍說。
他介紹,怒吼劇團鍛煉了一批向往革命的進步青年和積極分子,引導很多人爭相投軍參戰,致力于抗戰工作。其發起人呂光辰、趙之梁、駱真、劉健等人先后加入黨組織,擔負起更重要的革命工作。
而梁忠保、段文保、賈坤南、王富榮等人,后來都參加了稷山縣抗日游擊隊(后編為新軍212旅54團),梁忠保還曾擔任游擊隊隊長。他們為黨做了很多工作,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
也因此,在寧水龍看來,怒吼劇團的誕生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個意義就是為共產黨在稷山建立黨組織做了輿論準備和組織準備。通過怒吼劇團,上級黨組織發現并提拔了一批干部,其中的一些骨干力量,后來組成了中共稷山第一屆縣委。”他說,“第二是擴大了我們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讓人們看到了共產黨員的真實面貌。劇團中很多人都參加了革命,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
跨過40余年的歲月更迭,直到現在,寧水龍依然記得關于怒吼劇團的點滴。“退休干部賈坤南曾對我說,他再不講這段歷史就沒人知道了,讓我十分感慨。”他說,也因此,他希望這份團結一心、共御外辱的精神力量能被傳承下去。
“怒吼劇團是在日軍入侵、國破家亡的緊急關頭誕生的,讓我們看到了那些有志之士奮力追求思想解放、探索抗日救國之路的滿腔熱血和不懈努力,我們有責任讓這份精神不斷延續下去。”王彬說。
如今,整潔一新的稷山縣清河初中兩側,寫有“稷王山下師魂鑄就,代代園丁丹心育人傳道授業;清河域外宏圖展昭,莘莘學子矢志成才脫穎折桂”的楹聯格外搶眼。校園內書聲瑯瑯,像是紀念革命先輩的聲聲追憶,又像是賡續精神的錚錚誓言……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