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4-29
■趙戰生
清明時節,鶯飛草長,花紅點點,春景明媚。小女兒趁假日閑暇,約我與老伴去游成都。我欣然應諾,不為別的,主要是想去瞻拜心儀已久的杜甫草堂。
偌大的草堂綠樹葳蕤,紅英繽紛,曲軒幽徑,廳堂肅然。尤其是那排長長的“千家詩碑”,沉淀著濃郁的古文化氣息,令人頓生思古之幽情,由衷感佩杜甫詩韻的厚重悠長。讀杜詩猶如覽“詩史”。在這里你會情發于心,與古人產生文化共鳴。
適逢假日,草堂苑里游人如織,笑語盈盈。我坐在石凳上小憩,只見一撥又一撥的年輕父母,邊走邊教孩子背誦古詩,卻沒有聽到一首是杜甫的。我不禁感到詫異:既然來游杜甫草堂,為何不教孩子學一首杜詩,哪怕是講點有關杜甫的故事也好。繼而一想,隨即釋然:杜甫所處的那個戰亂不止的動蕩年代早已遠去,如今的年輕人眼睛都盯在手機上,不是發微信,就是拍抖音,有的還特別熱衷搶紅包,誰還想去理會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個落魄老頭呢?
不過,我也欣喜地看到,有許多的游客駐足這里,在閱讀,在品味,在筆記,在用手機拍照……
成都,古譽“錦官城”,因五代孟蜀后主時城中多植木芙蓉,得名芙蓉城,簡稱“蓉”?!皶钥醇t濕處,花重錦官城”,是杜甫專為成都設計的亮麗名片。成都西郊的浣花溪邊原來有座古剎,名為草堂寺。杜甫為避戰亂,舉家南遷,流寓蓉城,借棲寺中。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初,杜甫的表弟王十五(時任蜀州司馬)資助銀兩,幫他在溪邊搭建了一座草堂。一家人在這里植樹種菜,自給自足,其樂融融。
這是杜甫一生中為數不多的美好時日。他放下心中的負累,饒有興致地寫下了不少描繪草堂風光的詩篇。“風含翠筱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細動微風燕,輕搖逐浪鷗”。對于這樣恬淡寧靜的田園生活,杜甫是很愜意的。
“暫止飛鳥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笨吹斤w來又飛去的春燕,一個“暫止”,道出了詩人心中的絲絲隱憂。他自喻“野老”,料定自己不可能在這里長住久安?!芭匀隋e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他借漢賦大家揚雄作《解嘲》的典故,隱喻自己不會久居草堂鉆研學問,立世揚名。他心心念念的,還是“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事傍琴臺?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野老》)
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居住了兩年多,秋天的一場風雨,差點摧毀了茅屋。已垂垂老矣的“杜陵叟”,惴惴不安地寫下了《柟樹為風雨所拔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悲涼地慨嘆:大柟樹倒了,“草堂自此無顏色”;茅屋破了,“床頭屋漏無干處”。
民胞物與,推己及人,詩人觸景生情,感懷天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此番奔赴成都,本來是找劍南節度使嚴武“說項依劉”的,嚴公也確實愛才惜才,表奏他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人稱“杜工部”。杜甫他鄉遇知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屢屢吟唱;嚴亦禮賢下士,親詣草堂探望,并有詩贈酬。
后嚴武奉旨入朝,杜甫送別贈詩云:“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眲衩銍喇斄舜蠊俸?,一定要以國事為重,替君分憂,為國盡忠,切莫瞻前顧后,獨善其身。
嚴公離蜀后,又逢成都少尹興兵作亂,杜甫失去了依靠,不想在成都再待下去。他把草堂轉讓給了一位吳姓親戚,但心里還掛念著鄰居的一個貧苦老嫗,于是寫詩囑吳:“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須轉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認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其悲天憫人之心躍然紙上,盡顯冰雪情愫。
寶應二年(763)春天,杜甫在梓州忽聞官軍頻頻奏捷,河南、河北次第光復,不由額手相慶,喜極而泣,含淚寫下了傳世名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云:“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一生歷經戰亂摧折,宦海沉浮,流離失所,幼子餓亡,但無論受到何等艱難困苦,遭遇怎樣沉重打擊,他都不改初衷,表里如一,心里始終裝著國家安危、百姓冷暖。他的《兵車行》《洗兵馬》“三吏”“三別”等,皆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國家興亡、百姓不堪。故胡世亨在《唐音癸簽》里斷言:“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p>
對于杜甫的“詩圣”“詩史”盛譽,毛澤東主席也是首肯的。他在1958年游覽成都的草堂時,興致勃勃地翻閱了草堂收藏的杜甫詩集,脫口稱贊杜甫是中國古代的“政治詩人”。
以饑寒之身而懷濟世之心,處窮迫之境而無厭世之想。這是杜甫最為人稱道的人格力量,赤子情懷。他的大愛精神,亦表現在對朋友的推誠相見,一往情深之中。
在朋友圈里,杜甫對大他11歲的李白尤為欽佩與關切,常在夢里與之相會,寫了好幾首懷念詩,讀來無不令人動容。在《夢李白二首》中,他寫道,“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后李白因坐永王璘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還至湖南。聽到這個消息,杜甫驚喜交加,隨即寫下一闋《天末懷李白》。他在詩中痛斥由窳敗朝政所釀成的政治漩渦,把李白與屈原相提并論,疾呼“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杜甫最后一首懷念李白的詩為《不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锷阶x書處,頭白好歸來。”
詩中的“世人皆欲殺”顯然有點夸張,其實“喊殺”最賣力的,是李白昔日的另一個朋友高適。他與李白、杜甫曾結伴暢游數月,情同手足,義若金蘭。
李亨(唐肅宗)即位后,高適以諫論得寵,青云直上,做了封疆大吏。時永王李璘反叛自立,為裝點門戶,將鼎鼎大名的李白招至麾下,其實并未重用。高適奉旨討伐,永王兵敗,李白亦被執下獄。身為討伐軍主帥,高適對李白的無辜受牽,縲紲縛身,竟緘默無語,不置一詞。李白對這位“朋友”失望至極,在獄中寫下了《廣絕交書》。
時間不久,高適改任蜀州刺史。在他的左右下,蜀州的上層輿論鼎沸,響起了一片喊殺李白之聲。對此背后的政治玄機,杜甫似乎并不明白,仍在翹首企盼李白脫離困厄。
在中國古代,詩酒難分家,酒酣詩盛,是詩壇的一大幸事。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就為世人呈現了賀知章、李白、張旭等八人縱酒豪飲、狂放曠達的名士風貌。
你看那“四明狂客”賀知章喝醉酒后,騎馬的姿勢就像乘船在水里顛簸一樣,搖來晃去醉眼蒙眬,跌進井里竟沉睡不醒;“詩仙”李白更豪氣沖天,狂放不羈,不僅“斗酒詩百篇”,而且橫臥長安酒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榮膺“草圣”,書狂人亦狂,“脫毛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杜甫也好酒,說自己“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不過,他卻很少躋身上流社會,與豪門貴族觥籌交錯。在有關自己飲酒的諸多詩篇里,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他常行走于鄉野閭巷,與布衣老農一起飲濁酒談天?!短茣の脑穫鳌氛f他“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儉”。
“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边@“春酒”分明就是濁酒。所謂濁酒,是指農家自釀的米酒,上不得官宦富紳家的桌面。古時候上流社會將清酒稱作“圣人”,把濁酒比作“賢人”,貴“圣”而賤“賢”。杜甫在《飲中八仙歌》里,就說新任宰相“銜杯樂圣稱避賢”。
然而即使是下里巴人的濁酒,杜甫都因囊中羞澀,難以為繼。“朝回日日典春衣”“酒債尋常行處有”(《曲江二首》)彼時他尚在朝為官,猶靠典衣舉債沽酒,可想他后來離開長安,在戰亂中四處漂泊,更難開懷暢飲了。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贝髿v五年(770)夏,之前已患肺病且又耳聾眼昏的杜甫,出三峽,渡洞庭,幾經輾轉,來到湖南潭州(今長沙市),準備去投靠在那里做錄事參軍的舅父崔偉。
客船行至耒陽,遭遇連日大雨,困泊在方田驛。耒陽縣令聶某送來了酒、肉,解救了眼前的饑荒。然而由于天熱肉腐,杜甫卻因中毒而亡。這年,他59歲。
嗚呼惜哉!赫赫一代“詩圣”,就這樣闃然無聲地殞落在湘水之中。不知這條水系是否與汨羅江相通,但我們相信,“詩圣”的在天之靈,一定會與“辭宗”屈原在水一方,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的。
杜甫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詩歌,辭藻是他的命,思想是他的魂。對此,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心有靈犀,感受頗深,他高屋建瓴,直抒宏旨:“后世但做詩人(指杜)看,使我撫兒空嗟咨?!睈蹏⑿畚奶煜楸环?,在燕京獄中每日捧讀杜詩,宣稱“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
清明祭祖,緬懷先賢,乃我中華民族之文明積淀、思想傳承、禮儀大典。這天,因我遠在成都,不能為父母墳前燒紙化錢,卻有幸站在高大的漢白玉塑像前,向萬民敬仰的“詩圣”三鞠躬,真的是心無所憾、不虛此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