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4-29
記者 付 炎 通訊員 馬逢春
清明過后,一場春雨讓萬榮縣榮河鎮周王村一洗如新,清爽宜人。趁著雨后的好天氣,村里的黨員服務隊開始忙著補栽、修剪苗木。“美麗鄉村管護,黨員服務隊要出一份力!”該村老黨員薛勇貴說。薛勇貴提到的“美麗鄉村黨員服務隊”是萬榮縣為打造美麗鄉村、涵養文明鄉風,在基層創新組建的一支志愿服務隊。
作為全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試點縣之一,去年以來,萬榮縣定辦法、建場所、搞活動,讓無形力量在各項重點工作中蓄勢發力,以文明鄉風助推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定辦法 立規矩
“硬杠杠”管理“軟問題”
紅白事提倡在鄉村禮堂舉辦,原則上不請用管樂嗩吶、歌舞等團隊;每桌飯菜價格不超過200元,由原來的三天六餐改為兩天兩餐;蓋房過壽禁止設宴請客……西村鄉永利村紅白理事會出臺的規定,細之又細,而且操作嚴格。“不強力推動,剎不住村里的浪費風氣。”該村村委會主任王靖博告訴記者。
多年來,受傳統沿襲和地域文化影響,“高價禮金”“攀比浪費”等現象在萬榮縣時有發生,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較大影響。但群眾大多礙于“面子”不得已而為之,產生了“事前小康戶,事后貧困戶”“臉上堆著笑,心里憋著氣”等“軟問題”。
對癥才能有效。針對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孝善理事會等農村“一約五會”制度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問題,自2018年開始,萬榮縣多部門聯合先后3次發文,要求全縣207個行政村(社區)就“一約五會”制度逐步建立、修訂和完善,縣上拿出指導性意見,各村(社區)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具體要求。今年,該縣在2019年修訂的基礎上,將勤儉持家、孝親敬老、倡導移風易俗、婚喪嫁娶具體標準等內容一并寫進村規民約,不斷完善“五會”制度。目前,該縣村規民約與“五會”制度全部上墻、運行有效。
據不完全統計,紅白事改革可為每戶家庭節約1萬元至2萬元開支。移風易俗工作的推動,為基層群眾“減了負”“降了壓”,受到廣泛支持和稱贊。據萬榮縣民政局局長閆武杰介紹,農村移風易俗要與時俱進。針對農村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要在“一約五會”中增加新的內容,讓這些辦法和規矩“倒逼”出文明鄉風。
重特色 建場所
“農閑人”有了“忙事情”
小游園里鳥語花香、流水潺潺,黨建廣場上群眾跳舞健身、不亦樂乎。隨著漢薛鎮四望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落成,這里即刻成為該村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周邊不少群眾也慕名而來。“時常能看到外人來村里參觀學習,心里別提多自豪了。”該村村民牛文花說。
與四望村不同,南張鄉東蘇馮村則把每月的主題黨日活動安排在講習所里開展。“文化廣場就是要發揮出文化的無形作用,讓‘農閑人’也有‘忙事情’。”該村村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陳水潮說。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萬榮縣的路徑是實施“22511”工程,其中的“5”就是打造50個文明實踐中心。“這是萬榮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實際行動。我們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科技科普、文化教育、法治宣傳、健康衛生等服務工作,不斷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萬榮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杰說。
近年來,該縣整合新縣委黨校、文化館、果園大學、青少年活動中心、體育健身廣場等資源,全面鋪開新時代文明實踐框架建設。目前,投資1200萬元、建筑面積4300平方米的萬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已建成。此外,該縣選取基礎條件好、積極性高的鄉鎮及村,全面鋪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實踐站的建設。
工作開展之初,該縣就確立了“注重特色、千村千面”的思路,深挖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同質化、雷同化現象。
榮河鎮鄭村挖掘當地紅色文化,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在村史館內,打造黨史學習教育基地,讓紅色革命教育得到有效傳承和弘揚;王顯鄉年村將晉南地區的“年”文化用實物和展板進行生動展示,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增加了更多趣味性和實用性;皇甫鄉前小淮村挖掘流傳于當地的董永孝文化,建成董永孝文化園,把文明實踐活動與群眾文化活動結合起來,受到當地百姓的廣泛稱贊……
如今,萬榮縣農村群眾農閑時“樂有場所”,徹底改變了過去“忙時在地里,閑時棋牌室”等現象,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極大豐富。
抓銜接 促提升
“小鄉村”成就“大振興”
4月1日,漢薛鎮南景村第六屆桃花節如約舉辦。除了舉辦傳統項目吸引游客外,該鎮還將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硬指標”,請來中國農科院專家在種桃大戶的田間地頭開展生動務實的“桃講堂”。
這樣的例子在萬榮縣不勝枚舉。要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僅要鼓起群眾的“錢袋子”,還要富起群眾的“腦瓜子”。
圍繞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效,該縣亮出了一系列“動作”。在“星級文明戶”創評中,打造出“‘心’‘星’相印”模式,全縣共評選出“五星級文明戶”5271戶,以評促建,建標立桿,示范帶動。在弘揚發展“新鄉賢”文化上,積極探索“鄉賢+”模式,成功打造王顯、賈村、南張、通化等9個鄉鎮14個村為“新鄉賢”公益互助會示范點,啟動實施27個新鄉賢產業、文化、生態等項目,目前累計完成投資2552萬元。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該縣開展了弘揚“新萬榮精神”“八個一”扶貧扶志行動,并全面推進孝親敬老活動,確保67個貧困村65歲以上老人每月領到子女孝親敬老金100元,讓老人活得有尊嚴,子女孝敬得有榮譽。圍繞疫情防控、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各支志愿者服務隊發揮特長、彰顯特色,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讓“紅馬甲”成為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文明鄉風涵養出無聲的力量。現在,不服輸的“小個子”衛俊科、稷王山“彩葫蘆”傳承人張俊庭等一個個脫貧典型戶成為萬榮縣的“名人”,他們的故事被寫成劇本、搬上舞臺,由此所激發的脫貧奔小康的勢頭空前高漲。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該縣倡導美麗鄉村共建共享,面對后期管護的“疑難問題”,除創新機制體制外,人民群眾更加自覺地參與其中,真正成了美麗鄉村的“受益人”“操心人”“管事人”,鄉村振興成為大家的“分內事”。
正如萬榮縣委書記杜中偉所說,萬榮縣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苦下“軟功夫”,寫好“軟文章”,真正通過干部群眾素質的提升跑好了“接力賽”、當好了“排頭兵”。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