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今日運城>

“血淚井”見證了農村的華麗蝶變
——革命老區永濟市虞鄉村走訪記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1-04-22

□記者 祁克寧 李婷

曹永民(右一)講解“血淚井”歷史

革命老區虞鄉村,位于永濟市虞鄉鎮黨委政府所在地。虞鄉村歷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在抗日戰爭時期,為紅色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清明節前,在虞鄉鎮政府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一行走進這個革命老區村,聆聽革命故事,感受新農村的變化。

虞鄉村巷道的綠化景觀

革命精神世代傳

談到虞鄉村的歷史,虞鄉鎮政府工作人員張建政告訴記者,虞鄉村現在是鎮黨委政府所在地,而在歷史上它是虞鄉縣政府所在地,是一個縣城的建制,號稱“四門八橋水圍城,倒扎衙門小開封”。正是因為其重要性,1938年,虞鄉縣城淪陷。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軍國主義為鞏固侵略成果,大肆鎮壓愛國將士和當地村民,抓捕抗日志士,并把反抗的抗日干部和民眾屠殺后扔到虞鄉城南門外的兩口井中。這兩口井深五丈左右,原為農民澆地的水井,7年半時間里,先后有500余名抗日軍民被迫害于井內。為此,悲憤滿懷的當地人將這兩口井稱為“血淚井”。

在張建政的帶領下,記者在虞鄉村南看到了見證虞鄉軍民堅決抗日的“血淚井”。據碑文記載,當年在此遇難的同胞中,有共產黨員和抗日干部、農民抗日游擊隊員,還有外來謀生的補鍋匠及無辜百姓、婦女和兒童……

張建政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中共虞臨永第一支部的領導下,虞鄉人民積極配合全國抗戰大局,參軍上戰場,割電線、炸炮樓、拆鐵路、挖陷阱,抗糧抗款、主動出擊,狠狠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大大鼓舞了虞鄉人民的抗日志氣,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現場,記者看到碑前放著很多小白花。虞鄉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曹永民說,每年清明時節,虞鄉鎮中心校、機關單位會組織學生和職工前來“血淚井”祭奠,聆聽英烈故事,為英烈們獻上一朵小白花,寄托無限哀思。

英靈長眠“血淚井”,愛國精神世代傳。2005年,為緬懷先烈,永濟市、虞鄉鎮諸多單位及各界愛國人士,紛紛捐款,建起“血淚井”紀念碑,永濟市委、市政府還將“血淚井”定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把愛國精神世代傳承。

產業扶貧奔小康

如今走進虞鄉村,寬闊的鄉道、村道兩邊綠植環繞,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更讓人耳目一新的是,該村村南到中條山腳下成片的樹林,為整個鄉村注入了無限的綠色活力。

曹永民說,歷史上的虞鄉村四門八橋水圍城,村子一周都是流動的活水,魚蝦甚多。但在抗日戰爭時期,虞鄉村被日軍侵占后,大肆砍伐樹木,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近年來,虞鄉鎮黨委、政府積極推進生態立鎮、加快調產步伐,引進山西綠風園林大型苗木花卉基地建設項目,虞鄉村也積極響應鎮黨委、政府的號召加入其中。

2013年,該項目落地實施,采取土地流轉方式,按照“公司+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經營模式。虞鄉村共有1200多畝地進行了流轉,人均兩畝地,以每畝650元~700元承包了出去。曹永民說:“過去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村民費力費事,一年到頭除去人工成本,收入很少。如今,土地流轉了,村民有了穩定收入,還可到基地從事除草、種植等工作掙一份工資。同時,村集體還流轉了30畝地,每年有6萬元的租金收入和兩萬元的流轉資金,收入全部用于村里基礎設施建設和集體活動經費。”

產業扶貧惠民生。該項目曾是實施精準扶貧的產業扶持基地,優先安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基地務工增收,幫助他們增收致富。作為革命老區村,永濟市政府也非常關心虞鄉村的發展,每年會聯系一些扶貧項目,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通過產業扶貧、精準扶貧等惠民政策,虞鄉村22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全部脫貧。

今年55歲的李精伶,是虞鄉村的脫貧戶之一,曾因家中變故致貧的她,給記者講述了她這幾年走的脫貧路。她說:“現在家里的住房條件改善了很多,政府還為我申請了產業扶貧資金,為我兒子落實了國家助學金,閑暇時我還在苗木基地工作。如今生活蒸蒸日上,這一切都離不開村里的產業扶持和政府的扶貧政策。”

近水樓臺先得月。因處鎮黨委政府所在地,加上國道521穿村而過,日常來往人員較多,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虞鄉村還積極發展集貿市場和餐飲行業,給村民提供了諸多就業和創收的機會。曹永民說,現在村里人除了外出務工,不少人選擇去集貿市場經商,或者在鎮里開飯店。目前,鎮上有大大小小的飯店53家,一到飯點,每家的顧客都是滿滿當當。正是如此,現在全村人均收入2萬元左右,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老區村舊貌換新顏

談及這些年虞鄉村的變化,張建政說:“變化那是太大了!村里的‘三堆’不見了,‘三通’實現了,村容村貌更美了!”

以前的虞鄉村,沙土堆、垃圾堆、磚頭堆“三堆”隨處可見,沙石巷道坑洼不平,村民住房條件一般,靠從井里挑水生活……整個村的基礎設施薄弱,村民生活水平不高。如今,“三堆”不見了,村里實現了通路、通水、通電“三通”,巷道全部實現了硬化,家家戶戶住進嶄新的樓房,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村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升。

廁所革命,讓鄉村更文明。曹永民說,截至目前,他們村300戶已完成了水沖式廁所的改造、投用。下一步,為進一步做好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村“兩委”還將做好村級污水處理站、“煤改氣”等工作。目前,天然氣管道已鋪設到位。今年,他們將重點進行天然氣的入戶工作。屆時,不僅可以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質,還可極大改善村里的空氣質量。

該村主巷道兩側的墻上寫著“潔凈向我走來 我為潔凈添彩”的標語。伴隨著村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也在慢慢提高。現在,該村設置有固定垃圾箱和小垃圾分類箱,由8個人組成的村專職保潔隊,負責垃圾的收集、轉運,堅持做到“每天一小潔,三天一大潔”,確保全村環境干凈整潔有序。

走在該村巷道上,道路兩邊的綠化美化映入眼簾,給人以美感。據介紹,該村的道路綠化是由專業人員設計的,有松樹、百日紅、梧桐等綠植及各種鮮花。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同時,也考慮色彩搭配、形狀設計,一點也不比城市的綠化差。

曹永民表示,他們對未來還有很多規劃,希望借著苗木基地的這股東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拓寬人行道。目前,他們已規劃“三街三路”,全村道路呈井字型分布。同時,他們還將在村周圍布局一些特色農家飯莊,讓前來旅游的人們有更好的旅游體驗。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