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今日運城>

榮河烈士陵園:守望初心的一座精神豐碑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4-19

巍峨雄偉的榮河烈士陵園  記者 張國平 攝

4月1日,踏入位于萬榮縣榮河鎮榮河村的榮河烈士陵園,拾級而上,兩側松柏挺立、綠意盈盈;冰清玉潔的玉蘭花俏立枝頭;綻放的海棠花紅得耀眼;牡丹還在孕育著花骨朵。

在松柏、鮮花的盡頭,佇立著一座高大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后是為榮河解放獻身的烈士和榮河在外犧牲烈士的墓地。

一座座墓碑前,鮮花縈繞,寄托著后人對烈士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哀思。

很難想象,幾年前,這些烈士的遺骨還被埋在偏遠的山坡上,人們掃墓、憑吊極不方便。

而力促這一改變的是榮河鎮的一群老人和村民,他們東奔西走眾籌烈士陵園,用生命守護革命先烈,讓歷史銘記在周邊村民的心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上世紀70年代,榮河的集體經濟以保溫建材業為主。那時的保溫建材生產雖不具規模,但為后來榮河人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后,借助集體經濟的經驗,榮河的坑西村、廟前村、寶井村、榮河村等地村民,開始在全國推銷保溫建材、防水建材,后來延伸到生產外加劑。

再后來,越來越多的榮河人走出窮窩窩,在全國建設防水建材廠和外加劑廠,甚至把產品推銷到了國外。這些人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單就榮河村人的富有,當地的一句順口溜這樣形象地描述:“下了謝村坡,工廠賽豬窩,一根棍棍一口鍋,一夜就是一萬多?!?/p>

“這句順口溜描述的還是改革開放初期榮河村的發展情況,如今,別的村也發展起來了?!睒s河鎮副鎮長李毅說。

近年來,榮河鎮認真貫徹落實萬榮縣委、縣政府“構建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示范帶”戰略部署,探索出“坡上花椒坡下稻,坡間點綴麥葡桃”的農業產業格局。

東部坡勢較大,就發展花椒2900畝;

中部地勢平坦,就發展糧食作物4.8萬畝、葡萄3500畝、桃果8000畝,并在周王村建成榮河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灘涂地平水豐,就發展水稻1.7萬畝、蓮菜9000畝,并招商引資建成龍門鯉水稻加工有限公司……

結合全鎮農業資源的分布特點,榮河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促成產業連線成片、聚點成群、優化升級,農業發展雛形凸顯,農民增收更有保障,鄉村振興穩步前進。

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起來的榮河人始終無法忘懷的是那群為解放榮河而犧牲的烈士。

榮河人無論在全國建多少廠、離家多遠闖事業,也不會忘記,給他們強烈發展信念的是那群安息在榮河的烈士。他們不能對不起這些人用熱血換來的和平。

浴血奮戰解放榮河

榮河鎮是原榮河縣城所在地,距鎮西南10里黃河岸邊的廟前渡口,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1947年4月初,我晉冀魯豫野戰軍趁蔣介石調晉南國民黨主力向陜甘寧邊區進攻之機,向晉南敵軍發起進攻,4縱10旅在旅長周希漢的指揮下,一路奪關斬將,兵鋒直指晉南重鎮榮河城。

彼時,榮河城雄踞晉西南黃河岸邊,四周雖無任何屏障,但城防工事堅固,碉堡林立,環城有寬5米至10米的護城河,并設有鹿砦、鐵絲網,易守難攻。我攻城部隊在山炮部隊的配合下,先后發起3次攻擊。

今年89歲高齡的榮河鎮榮張村村民蘇永法,當年是兒童團長,他親身經歷了那場戰斗,對那段歷史他記憶猶新:“晚上我遇到3名解放軍戰士,他們一天沒吃飯了,我家人就給他們做了面條,臨走時,他們還不忘給我們留下米票?!?/p>

戰至最后,我攻城部隊逐街逐巷爭奪,斃敵200余人,俘敵500余人,榮河縣宣告解放,我攻城部隊也有70多人壯烈犧牲。

當時,蘇永法配合解放軍埋葬了這些烈士,他回憶道:“大部分烈士連棺材都沒有,就匆匆埋在我家后面的荒地里。每位烈士在埋葬時,用帽子蓋住臉,身邊放有一個寫著犧牲者姓名、年齡、籍貫、編號的紙牌,以方便其后他們的家屬來辨認?!?/p>

戰后,部分烈士遺骨由親屬收殮后安厝到家鄉。

1952年,榮河縣政府在建設烈士陵園時,將剩下的32位烈士遺骸重新做棺,遷于榮河縣城北新建的烈士陵園,并將墓位圖及烈士姓名、籍貫、原部隊番號等資料留存在縣民政局。從那時開始,這座烈士陵園就成為當地愛國主義和革命歷史傳統教育之地,不時有群眾自發前來掃墓祭奠。

1954年,榮河縣與萬泉縣合并,32位烈士的資料未及時轉入合并后的萬榮縣檔案館,不慎丟失。2006年,因發展建設,32位烈士遺骨被遷到離榮河鎮七八里外的鄭村南坡陵園。

因該陵園位置偏遠,給人們憑吊、瞻仰帶來諸多不便。

11位老人助力陵園建設

蘇永法等老人講述陵園建設的故事  記者 張國平 攝

看到荒涼冷清的烈士墓地,當時的蘇永法老淚縱橫。

回憶起那時的場景,他感慨地說:“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們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我們不能忘卻歷史,一定要讓后輩人常常祭奠、常常懷念?!?/p>

蘇永法下定決心籌建榮河烈士陵園。

2015,蘇永法的善舉得到了剛剛上任的榮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樊英俊的重視。

很快,由蘇永法、邵志強(已故)、王志虎、樊進全、樊英俊、樊晉寶、樊武安、樊小保、薛德朱、關建中、馮世午等11位老黨員、老干部、老軍人組成的志愿小組成立,共同呼吁建設烈士陵園。

最終,他們用一次次奔走和真誠贏得了政府的支持,萬榮縣委、縣政府規劃審批出專項用地,并給予資金支持。

2016年2月26日,在萬榮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主導下,一座新的榮河烈士陵園破土動工。

那些日子,工地上熱火朝天。

樊英俊和榮河村黨支部一班人堅守在工地上,加班加點;許多村民義務到工地參加勞動……

短短6個月時間,在榮河鎮核心地帶,就建成了一座高標準的烈士陵園,陵園包括廣場、展覽館、中央大道、四季花臺、寓意1947年榮河解放的19.47米高的紀念碑等。

當年9月30日,烈士公祭活動隆重舉行,許多人甚至不遠萬里返鄉祭奠、緬懷先烈。榮河鎮政府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除遷回32位烈士遺骨之外,還遷回14位榮河籍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其他時期犧牲的烈士遺骨。

從老人的講述中能感受到,那段歲月承載著當地人對烈士最深切的緬懷和崇敬,他們用自己的義舉和深沉的烈士情結,建立起守望初心的一座精神豐碑。

多方奔走為烈士尋親

當村民沉浸在陵園重建工程竣工的喜悅中時,這些老人的心中卻有著絲絲的遺憾和落寞——70年了,很多烈士始終沒有家人來陵園祭奠,他們的親人不知身在何處。

為了讓這些烈士“有家可認”,這群老人在2017年又踏上了自費尋找無名烈士親人的路。

“當時跟解放軍戰士接觸,我只知道他們來自晉南一帶,具體哪個鄉鎮哪個村并不清楚?!碧K永法說。

雖然掌握的資料寥寥無幾,但這些老黨員、老干部、老軍人“三老”群體沒有氣餒,他們懷著一定要為烈士找到家人的堅定信念,多次去外地探訪。

最初,他們也遭到各種質疑和不解,但隨著調查范圍的擴大,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了他們的善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他們的工作。

他們的足跡覆蓋曲沃、侯馬、翼城、沁水、陽城、澤州、高平、陵川等縣(市)的10多個鄉鎮、20多個村莊。勞苦奔波6000余公里,他們到部隊細查史料、進民政部門翻閱檔案、入村戶走訪群眾百姓,最終找到了32位烈士的檔案資料和部分烈士的后人。

2019年1月16日,“2018感動山西國防動員新聞人物”在山西省軍區軍人俱樂部揭曉,山西省8個個人及群體榮膺“2018感動山西國防動員新聞人物”。其中,萬榮縣榮河烈士陵園志愿者群體名列其中。

如今,榮河烈士陵園已成為萬榮縣和運城市紅色教育的一個亮點。

每逢清明和重要紀念日,周圍的群眾和學生都會自發前來祭掃烈士,而榮河鎮各村村民也爭相承擔購買祭掃鮮花的任務。

“烈士有了安息之地,找到了親人,我的心也就放下了,不然我真的死不瞑目。”蘇老的話語雖然樸實,但卻承載著榮河群眾執著的守望,用生命追憶和守候烈士的最深情懷。

在這群老人和村民身上,我們反思,今天緬懷革命先烈,不但要瞻仰他們的事跡,還應用最純真的愛守護祖國的和平、用最堅韌的意志開拓發展局面、用最真摯的行動留住他們的遺跡、用最真誠的心弘揚那段歷史。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