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4-15
記者 付 炎 實習記者 李丹鳳
在公婆眼中,她是孝敬老人的好媳婦;在叔嬸心中,她是能挑重擔的好侄媳。她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卻演繹出人間至善至美的真情大義,讓孝老愛親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堅守和傳承中凸顯厚重……她叫廣玉梅,是第六屆運城市孝老愛親道德模范。
1970年,18歲的廣玉梅與平陸縣部官鎮東祁村村民余雙管結了婚。婚后日子雖然并不富裕,但一家人親密融洽,生活和睦幸福。
結婚時,廣玉梅的公婆均已60多歲,身體狀況不太好。余雙管是家里的獨子,他常操勞外面工作的事,照料公婆的重擔就落到了新媳婦身上。對于這一“重任”,廣玉梅欣然接受,她說:“敬老孝老是傳統美德,孝順父母是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平日里,廣玉梅視公婆如同親生父母,生活上盡心盡力地體貼照顧他們。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細糧很少,她就堅持自己吃粗糧,把僅有的一點細糧留給公婆吃。她還想方設法變著花樣為公婆做些易吸收、好消化的飯菜,讓二老吃得舒心、健康有營養。公婆常被感動得流下熱淚,他們逢人便夸自己的兒媳婦:“我倆不知上輩子積了什么福,今生能遇到這么好的兒媳婦,她簡直比親生女兒還親哩。”
1975年,婆婆突發疾病去世,一家人悲痛欲絕;沒過多久,公公又患了嚴重的血栓,這讓家里的生活雪上加霜。當時,由于醫療條件有限,廣玉梅家經濟又十分拮據,公公雖經多方治療保住了性命,卻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遺癥,常年臥床,生活不能自理。
當時,余雙管是基層干部,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照顧父親,家務雜事和照料老人的擔子就全部落在廣玉梅一人身上。她日夜守候在老人身邊,付出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辛勞。眼睛熬紅了,人也消瘦了,可她從不厭煩。她除了一日三餐一口一口地喂公公吃飯外,每天還及時清穢物、換尿布,使老人身體保持干凈。數九寒天冰水刺骨,她因經常為老人清洗內衣和尿布,原本白嫩的雙手變得紅腫粗糙、皸裂流血。面對這一切,她始終默默承受,毫無怨言。她常說:“作為兒女,贍養老人義不容辭,祖祖輩輩都是這樣,我責無旁貸,應該做得更好。”
公公臥床的7年時間里,由于廣玉梅管護得當,直至老人去世身上無一外傷,屋里沒一點異味。村里人紛紛豎起大拇指夸贊她:“這樣的孝順媳婦,實在難得!”
如果說孝順公婆是責任使然,那么幾十年照顧跟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更彰顯了廣玉梅孝老愛親的高尚品質。
余雙管有一對年邁的叔嬸,沒有子女,無人照看。在照料公婆期間,廣玉梅也經常去叔嬸家送吃送喝,噓寒問暖。當公婆相繼去世后,她又全心義務贍養叔嬸。
1991年,年過八旬的叔叔患病癱瘓,臥床不起。由于當時同樣80多歲的嬸嬸無力照料,這個重擔又落到廣玉梅肩上。她不僅跑前跑后為叔叔尋醫問藥,還堅持給叔叔喂飯喂水、翻身擦洗,從不怕臟不怕累,把叔叔照顧得無微不至,直至1992年叔叔去世。此后20多年里,廣玉梅又堅持悉心照管嬸嬸,陪她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數十年如一日,廣玉梅用真情大義演繹了孝老愛親,用實際行動樹起了優良家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