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3-29
記者 劉曉瑞
為推動黃河、汾河流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黃汾流域優勢資源稟賦,市委、市政府科學把握“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內涵和要求,高站位認識、高起點謀劃,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開創性探索建設“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
力爭用5年時間全面提升我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切實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糧食生產發展道路。目前,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建設工作已全面啟動。

為何要強勢打造“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
——“宜糧則糧”是我市保護好、開發好黃汾流域豐富的土地資源,實現市域黃汾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所要探索的必然道路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業。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目前已經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如何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指出,各地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我市在黃河流域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宜什么”。我市處于黃河中游節點,而且在黃河金三角大拐彎位置,其地理方位和戰略地位都特別重要。再具體地說,黃河運城段全長345公里,是黃河干流在山西省流經最長的市。我市13個縣(市、區)中,沿黃河的就有河津市、萬榮縣、臨猗縣、永濟市、芮城縣、平陸縣、夏縣、垣曲縣8縣(市)。這些地方的主要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雜糧、蔬菜和干鮮果,歷來是我市的糧食主產區。
“汾河沿線同樣是我市的糧食主產區。”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徐雋銘說,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汾河運城段全長145公里,流經我市新絳、稷山、河津、萬榮4縣(市),流域內耕地面積占全市總耕地面積30%左右,主要種植作物為小麥、玉米、蔬菜和干鮮果,是我市重要的生態功能區、人口密集區和糧食主產區。
“可以說,黃汾沿線歷來是全市糧食生產集中連片高產區域,也是優質糧食生產適宜區域。‘宜糧則糧’就是市委、市政府保護好、開發好黃汾流域豐富的土地資源,實現市域黃汾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的道路。”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蘇麗紅說。
基于此,在沿黃河、汾河流域的河津、萬榮、臨猗、永濟、芮城、平陸、新絳和稷山8個縣(市)建設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的戰略規劃應運而生。
據調查,2019年這8個縣(市)黃河、汾河沿線糧田總占地面積為101.3萬畝(高標準農田面積約56萬畝),其中耕地78.3萬畝,非耕地23.0萬畝;小麥、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149.2萬畝,復種指數1.47;糧食總產量7.17億公斤,平均畝產707.8公斤;其中小麥種植面積70.2萬畝,總產量2.96億公斤,優質小麥品種(強筋、中強筋)種植面積8.2萬畝。
“調查數據更是凸顯出了在這個區域集中打造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對于全面提升我市糧食生產能力和糧食生產水平的重大意義。”蘇麗紅說。

永濟市董村農場在收小麥(資料圖片) 記者 高志勇 攝
“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的建設目標是什么?
——全面提升糧食生產的能力和生產效益。其中,糧食(兩作合計)平均畝產達到1000公斤以上,總產穩定在10億公斤以上。基地內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以上,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
“總的節奏是這樣的,從2020年開始,1年時間完成面積區域規劃,3年時間完成基礎設施建設,5年時間全面建成‘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力爭畝產糧食達到1噸、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占比過半。”蘇麗紅說。
據了解,目前,1年時間完成“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面積區域規劃工作已全面完成,確定在沿黃河、汾河流域的河津、萬榮、臨猗、永濟、芮城、平陸、新絳和稷山等8縣(市)、37個鄉鎮的545個行政村和3家農場建設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其中:永濟24.31萬畝,涉及5個鄉鎮3家農場109個村;芮城14.66萬畝,涉及8個鄉鎮83個村;萬榮14.04萬畝,涉及3個鄉鎮71個村;河津13.82萬畝,涉及5個鄉鎮43個村;稷山12.01萬畝,涉及2個鄉鎮37個村;新絳10.54萬畝,涉及3個鄉鎮43個村;平陸9.91萬畝,涉及8個鄉鎮74個村;臨猗6.88萬畝,涉及3個鄉鎮85個村;合計規劃總面積106.19萬畝。
在市政府印發的《運城市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建設方案》對“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的建設目標及建設時間進行了更為詳細、更為精準的規劃:
2020年到2021年:實現糧食(兩作合計)平均畝產達到800公斤以上,總產達到8億公斤以上,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發展到20萬畝以上。基地內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0%以上,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農藥化肥施用量持續負增長,病蟲害綠色防控達到50%以上,農膜回收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
2022年到2023年:實現糧食(兩作合計)平均畝產達到900公斤以上,總產穩定在9億公斤以上,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發展到40萬畝以上。基地內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以上,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農藥化肥施用量持續負增長,病蟲害綠色防控達到65%以上,農膜回收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
2024年到2025年:實現糧食(兩作合計)平均畝產達到1000公斤以上,總產穩定在10億公斤以上,其中:小麥最高單產要突破550公斤以上、玉米最高單產要突破650公斤以上;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發展到50萬畝以上,為“運城面粉”品牌創建提供優質專用原糧。基地內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以上,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農藥化肥施用量持續負增長,病蟲害綠色防控達到70%以上,農膜回收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
“近期,我們對項目區2021年度已開展和擬開展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節水設施建設情況、可依托的規模化經營主體、擬傾斜的上級工程項目等基本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摸底,并根據這些摸底情況著手起草2021年的具體行動計劃。”徐雋銘說。
如何強勢打造“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實施八大工程,在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等方面先行先試,全面提升我市黃河和汾河流域百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土地’‘種子’‘技術’及‘效益’,這是建設好‘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的幾個關鍵點。”徐雋銘說,市委、市政府決定重點實施“八項工程”,在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等方面先行先試,全面提升我市黃河和汾河流域百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實施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整合農業、水利、農發辦等建設項目,大力開展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行動,對土地進行分級、平整與改良,實現土地連片綜合整治開發,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建設縣、鄉、村三級社會化服務中心,積極發展土地全程托管、半托管等社會化服務。培育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產業聯合體建設,鼓勵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形式,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積極探索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標準化生產與技術推廣、基地建設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完善糧食精選、烘干、晾曬、加工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標準廠房,建設糧食產業服務中心,搭建區域性產業公共服務平臺。
——實施農水集約增效工程。充分利用黃河、汾河引水工程,擴大灌溉面積和水源保障,實施小水網建設、末級渠系配套工程,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完善水、電、路等管網系統,提升灌渠防滲能力,配套節水灌溉設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做到井、渠、路、田、林、電、管、房8配套。適度發展智能灌溉及水肥一體灌溉施肥技術,重點推廣實施以管灌、噴灌、微灌為主的節水工程,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
——實施良種攻關工程。緊緊圍繞我市黃汾流域自然稟賦,集中力量引進選育一批節水、適合機械化、抗病抗逆、省肥省藥的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新品種。加大示范基地建設力度,建立優質糧食品種試驗點和展示區,通過分作物、分區域廣泛示范推廣,加快品種更新,提高新品種應用水平,促進優質品種在基地大面積種植,基地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
——實施農技集成創新工程。充分發揮運城市農業科研機構的優勢專家資源,推進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集成推廣應用小麥保優節本、抗旱高產栽培技術,推廣優質小麥產量品質同步優化栽培技術,確保新技術的引入和技術方案的準確到位。重點推廣小麥寬窄行探墑溝播、一穩四改、帶耕溝播溝灌輪番休閑技術,推廣伏期深耕深松蓄水技術,推廣秸稈覆蓋、秸稈還田、新型可降解地膜覆蓋等生物覆蓋、地膜覆蓋技術,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和休閑期綠肥翻壓技術等。
——實施農機配套融合工程。建設全程機械化示范區,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專業化、智能化,促進農機農藝融合。通過新機具的引進推廣和農業生產機械化示范區建設,加快農機科技示范推廣,建立一套因地制宜、科學規范、系統高效的“宜機化”建設規程。要大力實施農機深松整地、深翻作業工程,打破多年旋耕形成的犁底層,加深耕層,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強土壤蓄水保墑和抗旱防澇能力,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
——實施綠色循環發展工程。推動農業資源化綜合利用,對地膜、秸稈等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重點推動玉米、小麥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及模式的總結推廣,探索糧畜種養循環模式。全面提升“一控兩減三基本”,加大對農作物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扶持力度,基地內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70%以上,建設綠色高產高效標準化生產基地。
——實施標準化生產引領工程。通過優質專用小麥生產技術標準化,開展關鍵環節社會化統一作業服務,實現小麥品質優質化、一致化,通過區域規劃,優質單品種規模化生產,實現專用小麥產業化發展,為打造“運城面粉”區域品牌奠定基礎;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民技能提升項目,強化基地生產全過程的培訓、指導和服務,以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為重點,提高各項技術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快推廣成熟技術成果,加強高素質農民和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搭建創業創新平臺,推進農業創業創新孵化。鼓勵引導生產性社會化服務組織,在開展單項、多項、全程式生產服務過程中,按照標準進行統一服務。圍繞“土、水、種、技、機、綠”抓好技術創新和集成應用,開展輪作休耕、增施有機肥試點,推動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實現節水、節肥、節藥、綠色高效生產。
——實施糧食品牌創建工程。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強化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建設。以生產過程全產業鏈、生產技術全要素為目標,以水、肥科學利用和農藥有效控制為重點,以現代農業技術為支撐,突出產地環境保護、生產過程控制等關鍵環節,加快優質糧食標準研制應用,為打造“運城面粉”品牌提供全產業鏈服務。打造一批以村、鄉或新型經營主體為單元,區域穩定、技術成熟、生產規范、有注冊品牌的優質專用糧食示范片,引導優質糧食生產,引領產品升級。組織面粉加工企業訂單對接,通過單種、單收、單銷,實現優質優價,實現小麥產業升級。開發功能食品,建設食品產業園,推進小麥二次精深加工,實現糧田增效、糧農增收。
“我們在大面積實施八大工程的同時,還在謀劃建設核心示范區。”蘇麗紅說,市農業農村局正在集中力量打造高標準核心示范區,每縣(市)至少建成一個2000畝規模的示范樣板,8縣(市)爭取建成10個核心示范區。根據目前掌握的摸底情況,8縣(市)建設核心示范區的積極性很高,已經對核心示范區建設區域進行了初步規劃,總面積5.14萬畝(其中包含芮城縣實施省級農業標桿項目已建成的3.14萬畝示范區)。核心示范區要從發展節水灌溉、開展優種統供、實現耕種防管收全程機械化、實現科學減肥增效、建設糧食烘干設施、建設集成技術試驗示范田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水平,調優糧食生產結構,提高種糧效益,提升示范引領效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