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1-03-02

▲1984年,郭澤民、任跟心、李子丹、韓樹荊、崔彩彩、雷俊生合影(左起)。 (資料圖)
□姚俊虎
憶及運城市蒲劇團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人們就會想起德高望重的老團長、書記——李子丹先生。這位“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個人”,山西省文藝界的“好書記”“優秀共產黨員標兵”,運城地區文化戰線“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離開畢生為之奮斗的事業已近30年了。但是,其崇高品質和輝煌業績,卻給運城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獻身梨園 矢志不移
李子丹,原名李炳新,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31年生于萬榮縣光華鄉北火上村,19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光華鄉團委書記,稷山縣蒲劇團團長、文化館館長。1975年2月,李子丹被調入原運城地區蒲劇團;1979年年初,升任地區蒲劇團團長;1984年,改任地蒲黨支部書記。1990年3月,他被評為山西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好書記”;同年4月,他被運城地區勞動競賽委員會授予“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稱號,榮立一等功。1991年3月,運城地區黨建暨勞模表彰大會為其頒發了“優秀共產黨員標兵”獎狀;同時,他還榮獲了“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個人”稱號。1992年4月,李子丹被授予“山西省勞動模范”獎章;同年5月23日,他與著名蒲劇表演藝術家王秀蘭同獲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
李子丹出身于一個普通農家,祖父母是村里有名的戲迷。因耳濡目染,他自幼仰慕戲曲演員,總想到梨園一展身手。不過,父輩卻想讓他“邁入仕途”。由于生活所迫,家境艱難,求知欲強烈的李子丹,時常找機會到窗外偷聽私塾先生講課。每逢伶班到來,苦于沒錢買戲票,他攀樹跳墻也要入場。有一次,王秀蘭、張慶奎、原云龍等名伶組成的“榮河徐云生戲班”蒞臨鄉里,李子丹聞訊后,悄悄跑去幫戲班卸車、裝臺,為灶房挑水、劈柴。一位琴師不小心崴了腳,李子丹像侍候親人一樣,為他揉腳、端飯,忙里忙外,琴師見這孩子靈性,于是開始手把手地教他拉胡琴、敲梆子。幾天后,他正想隨戲班轉移時,被家人發現而功虧一簣。盡管如此,李子丹仍未放棄自己的愛好,他利用挖藥材、打零工換來的錢,買了一把板胡。
榮河解放前夕,李子丹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鎮里上過一段私塾,后到李季民(飛天紅)、楊青芳(紅菊花)弟子的戲班做事。雖然時間不長,但這段經歷卻讓他領略到了藝術家的良好品德與精湛技藝,也使他更加堅定了在梨園行里施展才華的信心。
此后不久,新組建的稷山蒲劇團廣攬人才,李子丹很快就被管事者相中,如愿以償地成為一名戲曲工作者。他從樂隊琴師起步,吹喇叭擊鼓、敲梆子打鑼,冒著風雨到各地貼海報,打上燈籠為演員找房子。由于積極努力,不出兩年,他當組長、升股長、任總監、管后勤,成了無所不能的“多面手”,人見人愛的“香餑餑”。
正當李子丹信心滿滿地實踐人生理想時,一個突發事件驟然降臨:那年臘月末,大家都在忙著辦年貨,沒想到風高月黑之際,有“梁上君子”不期而至,將所在劇團部分貴重戲裝、行頭悉數偷走。當時人員不多,經費拮據,這次事件使得劇團上下人心惶惶,有人甚至準備“另謀高就”。為保證早就確定的新春演出如期舉行,保住幾十個人的“吃飯家伙”,李子丹頂住各種壓力,毅然決然地排除干擾,“慷慨解囊”。他說服家人賣掉了耕牛、家具和媳婦的嫁妝,加上即將出圈的膘豬和幾只下蛋的母雞,就連自己平日里抵御風寒的羊皮大衣也易了主。
由于李子丹“臨危不亂,力挽狂瀾”,全團上下凝聚起力量,增強了信心,取得了一個月連演48場、演職人員增加、收入翻了一番的良好業績。
打那以后,李子丹人氣飆升,他的干勁更足了。上級領導與廣大群眾慧眼識珠,合力擁戴他挑起了稷山縣蒲劇團團長的重任。李子丹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團結一班人,穩住一群人,感動一茬人”。他廢寢忘食,全力以赴,多方拜師,廣納賢才,不到兩年便將劇團辦成了行當齊全、名角薈萃、經濟實力雄厚、社會影響頗大的先進文藝團體。
聯系群眾 善于學習
1970年5月,臨、運分專,晉南蒲劇院及所屬蒲劇團與青年團一分為二。1975年2月,為加強劇團領導力量,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行署文化局負責人的張豐裕同志,指名將李子丹調入地蒲,要求他全力以赴,把在稷山劇團積累下來的工作經驗與管理程式,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開創出新局面。
從基層來到運城地區蒲劇團,對李子丹而言,與其說是一個夢寐以求的跨越,不如喻為一場馬拉松賽的起點。面對眾多享譽蒲壇的專家名流,如何在新的崗位上施展才華,作出應有的貢獻?李子丹一開始并不適應,甚至有些唯唯諾諾,誠惶誠恐。一次,有位資深演員不屑于當配角,大意之下誤了場,領導讓李子丹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沒想到剛一開口,對方表現得很不冷靜,甚至用“你才來幾天,懂得個什么!”這樣的話語刺激他。李子丹愣了好一會兒,才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慌不忙地給對方倒了杯水,幫著卸了妝,轉身在門口靜靜地等著。這位演員明白自己做錯了事,很快向他道了歉,倆人從此成為好朋友。
有一回演出,天氣較熱,李子丹主動到后臺協助工作,無意中發現一位演員誤將馬鞭當成武器,在前臺鬧出了不應有的笑話。而在演《西廂記》過程中,張生急于拜見老夫人,致一相公帽翅突然掉落,飾演紅娘的著名表演藝術家王秀蘭順手撿起:“張先生,今天會客不比往常,讓我給你拾掇拾掇!”正反兩方面的對比,使李子丹深刻意識到能力產生效益,態度決定一切,“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他認為,提高演職人員責任心,學習老一代敬業精神,是確保演出質量的重要條件。同時,他也領悟到深入群眾,與演職人員打成一片,是劇團管理工作的主要抓手。
為此,李子丹用了大量時間,與演職人員逐個談話,了解他們思想訴求,消除大家的后顧之憂。他自掏腰包到醫院探望演員家屬,積極調解各種糾紛;他與張保、梁惠芳、樊小黑、薛虹等名家切磋技藝,進一步增強藝術知識;他和領導班子成員深入溝通,制定出“抓團風、樹正氣,以點帶面、獎優罰劣”的工作綱要,使大家各負其責,互相監督,從根本上改變團領導班子工作作風。
1979年年初,李子丹擔任了地區蒲劇團團長。上任伊始,他多方籌集資金,支持舞臺組研究制造“可控硅配電盤”。不久后,他又委派副團長孫志民和音響師樊全勝到上海、南京等地參觀學習,引進一流的音響設備,大大提高了演出效果,并獲“山西省舞臺科研成果獎”。
1984年7月,蒲劇元老康希圣擔任了地區蒲劇團團長,李子丹改任黨支部書記。他們發揮領導班子核心作用,合力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全團上下擰成一股繩,將文藝改革推向新的高度。同年11月,山西省文化廳、戲劇協會與運城地委、行署舉辦“王秀蘭流派藝術展覽演出”,北京及晉陜豫10余省文藝界代表蒞臨,地蒲新秀王藝華、張巨、張廣愛等盡皆亮相,進一步擴大了蒲劇的影響力。
堅持原則 強化管理
1985年7月,為大力弘揚蒲劇藝術,上級領導決定從新絳、稷山、河津、永濟等基層劇團抽調精兵強將。在時任宣傳部、文化局領導陳永信、張旭林協調下,武俊英、景雪變、吉有芳、馬建義、李泉水、楊煥育等專家名流及優秀戲校學員進入,為運城地區蒲劇團發展增添了無限活力,增加了強勁的動力。他們初上峨眉山,二進中南海,三獲“梅花獎”,摘金奪銀,聲威大震。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演職人員隊伍不斷擴大,也給劇團管理工作帶來新課題,滋生出新問題。由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各種矛盾擺上臺面,違紀行為時有顯現……李子丹既不怯場,更不退縮。他與領導班子成員相互配合,巧妙應對,解決了許多“老大難”問題,化解了不少矛盾糾紛。
一天晚上,有演員借口身體不適,缺席重要的政治、業務討論會。經過調查了解,李子丹獲悉,天黑前一輛小面包車停在對面體育場僻靜處,接著就有人隨車離去。半夜時分,當那輛車悄悄開回原處時,與等候在一旁的李子丹“不期而遇”。他沒有過多責怪這個演員,只是遞過學習資料,叮囑今后要遵守紀律,堅決摒棄不正之風。在現實面前,那個牽頭者承認當晚到馮村一帶“走穴演出”了,并向團領導作了認真檢討,保證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一塊小舞臺,一個大世界”,作為精神文明的建設者,李子丹要求演職人員必須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向社會奉獻出真摯的愛、真誠的美。對于演出期間發生的誤場、怯場與笑場,團領導自有靈丹妙藥,這就是“加強監督,區別對待”。李子丹時常坐到前臺,下到樂池,仔細觀察演出過程,一旦發現問題,立即給予糾正。
李子丹在任黨、政“一把手”期間,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工作中處處帶頭,生活上不搞特殊。他多次將“農轉非”名額讓給他人,拒絕子女、親朋進入劇團。有一次,在食堂排隊領飯,炊事員好心給他碗里多舀了幾片肉,也招來他的“暗地”批評。在遵紀守法方面,李子丹格外重視骨干演員“傳、幫、帶”作用,培養大家鑒別能力與防范意識,堅決杜絕各種違法犯罪案件。
1991年3月,李英杰任運城地區蒲劇團團長。同年10月,老書記李子丹與河東劇院經理李一然等,赴京參加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地區、先進集體和工作者表彰大會。捧著那實至名歸的獎狀,他決心在“花甲之年”,為黨的文藝事業繼續奉獻。
1992年10月8日晚,李子丹先生突發疾病,不幸離世。演員及戲迷們紛紛前去吊唁,向這位為戲劇事業奮斗終生的園丁表達深深的敬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