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1-01-22
文藝、儒雅、斯文,曾是黃軒的代名詞。在觀眾此前的印象中,他是《羋月傳》中清俊的貴公子,也是《妖貓傳》中桀驁不馴的詩人白樂天,《芳華》中熱情善良的文工團男兵劉峰…… 面龐黑紅,鄉音醇厚,騎一輛“二八”自行車飛奔在戈壁鄉間,曾經的“國民初戀”黃軒,以這樣一副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時,引發了不少熱議。正在北京衛視熱播的現實主義大戲《山海情》,自開播后憑借著走心的制作和演員不俗的演技,贏得眾多觀眾的追捧。近日,該劇主演黃軒在講述拍攝故事的同時,也分享了自己對于角色的理解和感悟。

基層村干部當家“難”
“這是我第一次走近基層干部,我真的覺得他們非常不容易。”黃軒飾演的馬得福是一個剛剛從農校畢業的年輕小伙,率先擔起了“吊莊”工作的重任,成為帶領西海固村民邁向脫貧之路的領路人。
而當家人的“難”,從走馬上任的第一天便顯山露水,而他硬是憑著自己的韌勁,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從勸說幫助村民完成“吊莊移民”工作,到東西協作扶貧政策出臺后,帶領村民們共同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馬得福的“難”,如打地鼠般,剛解決一個問題,下一個問題又冒出頭來。
“這個人太難了”,黃軒直言,“他永遠在一個困難中,永遠在為別人解決問題,不被人理解。說實話,有時候我自己演著演著都覺得換作是我可能不會有那么大耐心,基層干部是真的不容易,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苦都得往自己肚子里咽。但他還是非常愿意去承擔責任,積極地為大家解決問題。”

方言口音成為挑戰
演過詩人、精英、皇帝、警察、探長等各類角色,嘗試過古裝、民國、現代、職場等各類挑戰,對各類角色都能駕輕就熟的黃軒,卻是第一次詮釋與自身文藝氣質截然相反的人物。
黃軒直言,《山海情》是自己入行多年來真正的“圓夢之作”。
“這是一次不一樣的表演”,黃軒認真地說,“我老家是蘭州,其實平時沒怎么正兒八經說過方言,但這部戲我們從頭到尾說的都是方言,其實是有一點難度的。”
事實上,劇組在初期了解資料的過程中,就敏銳地捕捉到了當年的一件趣事——福建的幫扶干部聽不懂西北話,當地的村民也聽不懂福建話,語言關從一開始就是真實需要跨越的障礙。
“所以我們采用了方言拍攝,就是想讓它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更像真實發生的事情,讓人相信這些東西,相信發生的這些故事。”導演孔笙補充道。
每個人就像調色板
出道十幾載,黃軒在各個領域都交出了優秀的答卷,既經得起大銀幕的苛刻考驗,也經得住小熒屏的精雕細琢。
為什么可以“成為”馬得福,如何與角色融為一體令人信服,黃軒在采訪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沒有那么大能力變成別人,但我可以從自己身上去挖掘這個人物的可能性,只要找到和這個人物相近的地方,我能感受到他,演出來就會真實可信。”黃軒說。
他形容每個人就像一個調色板,選取自身顏色與角色最相近的部分并將其放大,就能在相對的差異中把握角色的多層次。“一個人的性格性情是復雜多變的,像一個調色盤會有多種顏色。你接到角色以后,在自己的性格色盤里去找跟他相近的顏色,或是他需要的顏色去調和,欠缺的地方把它放大一點,能感受到的地方直接拿過來用,過火的就收一點,就是這樣。”(《華西都市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