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12-17
本報北京訊(記者 金玉敏)大鼓槌落,戰馬的腳步急促而堅定;琵琶聲起,將軍的意志堅定而決絕;二胡拉響,戰場的局面震懾而豪邁……12月15日晚,作為“游山西運城、讀華夏歷史”宣傳推介系列活動的重頭戲,由我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帶來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用音樂將關公故事娓娓道來。


上圖為演出現場。 郭幸福 攝
運城作為武圣關羽的故鄉,近年來已逐步將“關公文化”打造成一張金名片,吸引著國內外游客。《關公頌》是市委宣傳部、市音樂家協會邀請國家一級作曲家、指揮家景建樹為運城打造的首部關公題材大型音樂作品。為創作《關公頌》,景建樹在今年3月到運城采風,最終選用蒲劇音樂作為創作的主要素材,讓整部作品的情感更為質樸、情緒更為豐沛。9月15日,《關公頌》在臨猗關漢卿大劇院一經首演,便在當地引發極大關注,獲得各方好評。

演職人員為演出做最后彩排 記者 金玉敏 攝
此次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演出分上下半場。上半場演出民族交響樂《堯天舜日》《鹽池勞作圖》以及男高音獨唱《黃河鼓手》、合唱《河東頌》。下半場演出琵琶大協奏曲第二號《關公》,協奏曲由《義結桃園》《勇冠三軍》《夜讀春秋》《忠貫日月》4個樂章與引子《贊》、尾聲《頌》構成。其創作的中心思想為“音樂雕像、琵琶琳瑯,河東神韻、時代交響,民族精神、永世弘揚”,柔美與激昂并存,舒緩與高亢兼具,涵蓋了關公立身、成功、輝煌、敗亡的一生。
伴隨著音符跳動,關公的形象在音樂大廳內徐徐展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立體。以關公文化為卷軸,運城正在向中國乃至世界展開河東文化的五彩畫卷。近兩個小時的演出結束后,現場觀眾的掌聲經久不息。整臺音樂會在完美演繹下,獲得了圓滿成功。“從引子到尾聲,音樂調性變化豐富,樂曲流暢自然,一氣呵成。這是一部有著獨特音樂結構的作品,一部能留得下、傳得開的作品。”作曲家韓蘭魁在觀看演出后表示,“作品既不是西方協奏曲的結構,也不是中國傳統的線性結構,融合了當地的蒲劇元素,但完全不是單純拼貼,一聽便是中國味道。”
《關公頌》不僅讓觀眾欣賞到一場高水平的民族音樂會,更為運城贏得了展示形象、對外宣傳的機會,讓人們再一次了解了關公、了解了運城。此次演出由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運城市委、運城市政府主辦,由運城市委宣傳部、運城市文化和文物旅游局承辦,并得到了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大力支持。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