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12-11
記者 李宏偉

近日,芮城縣壽圣幼兒園的小朋友在進行搭積木游戲。李宏偉 攝
“我搭的是長城!”“我搭的是大山!”“我搭的是學校!”……一走進芮城縣壽圣幼兒園,正在開展搭積木游戲活動的中班小朋友紛紛向老師展示自己的作品。近年來,以“自主游戲”為教學特色的壽圣幼兒園,把游戲的權利還給了兒童,在該園發展進步的同時,引領全縣學前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園長李俊麗申報的《以“自主游戲”為突破口——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芮城實踐》榮獲山西省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特等獎。該園的實踐已經成功完成了芮城縣“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和“山西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試點實驗區”的試點任務,形成了聞名全省同行的學前教育“芮城模式”。
芮城,史稱“古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千百年來這方土地上的人們耕讀傳家、興學辦教之風源遠流長,綿延至今。“十三五”時期,芮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開啟了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縣的歷史新征程。“十三五”期間,全縣教育經費支出超過25億元,年平均增長率接近12.2%,有力地支撐了全縣教育的快速發展。同時,芮城教育人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縣教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明顯增強,“芮城教育”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如今,從中條山腳到黃河岸畔,從鄉村到城鎮,芮城教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實現了從量到質的歷史嬗變,古魏大地呈現出教育發展的勃勃生機。
校園環境大改變
城鄉一體促發展
初冬時節小雪紛紛,天地間銀裝素裹。“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在距離芮城縣城十幾公里的西陌中心小學里,三年級的學生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誦讀詩歌,四年級的學生們在專門的美術教室里,正寫寫畫畫,五年級的學生正在音樂舞蹈室里跳舞,六年級的學生在進行課堂討論。小小的西陌中心小學里,老師們正在進行各項快樂教學活動,孩子們享受著該校倡導的“明德尚行,做最好自己”的特色教育。“我喜歡寫毛筆字,跳舞,在走廊里還有我的書法作品呢。”四年級學生崔婧涵自豪地說。
西陌中心小學地處中條山腳,學校里的學生大多是沿山十幾個村子里的孩子,雖然僅有130多學生,但是該校卻是芮城教育有名的“小而美的鄉村學校”。該校以“小班精準教學、關愛留守兒童、實施陽光教育”為有力抓手,多角度搭建育人平臺,形成學生自主發展、個性發展、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不僅享譽芮城教育界,而且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家長的肯定。
校長薛效民告訴記者,西陌中心小學雖小但美。作為農村學校,學校不僅開齊開全國家規定的課程,而且科學實施基礎課程,構建全體學生都必修的綜合實踐課程、習慣養成課程、思政課程等。同時,學校積極開發豐富型課程,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專長型課程,彰顯學生們的個性特長和潛能,從而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近年來,位于芮城縣城的學府東街小學成為群眾關注的熱門學校。學校地理位置雖然不在城區中心,但是該校大氣幽雅、漂亮宜人的校園環境,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以及為學校配備的優質教師隊伍,無不成為群眾為孩子首選該學校的理由。
“我們學校有花園、有漂亮的操場,我很喜歡,也喜歡老師們。我在學校已經學會了書法、畫畫、古箏。”三年級張婧姝同學高興地說。在校門口接孩子的家長楊芬告訴記者,孩子讀三年級,離家也近。去年學校投入使用前,孩子還在老家的山區學校就讀。自從去年撤并校以后,沿山一些村子成了學府東街小學的服務區,山區的孩子也能來城里上好學校了,一家人也在城里安家了,她感到很滿意。
芮城縣學府東街小學是芮城縣委、縣政府全面優化區域資源配置,合理布局城區小學格局,持續緩解城區“擇校熱”壓力,切實滿足城區、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就學需求,而實施的一項教育民心工程,被列入2018年全縣“雙十工程”“十大民生改善工程”。新建的學府東街小學總占地面積72.63畝,建筑面積達17464.23平方米,綜合教學樓為三層連通框架結構,內含教室、各功能室、辦公室等教學設施。按照規劃學校總投資將達到7000萬元,先期投資4875萬元,一期投入2925萬元。學校建成后為8軌48個班教學班,可容納2000名余學生。該校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成為打造生態縣城、建設幸福芮城的亮點工程,促進了全縣優質均衡發展再提檔再升級,提升了城鄉教育的一體化水平。
“十三五”以來,芮城縣教育優先發展地位不斷凸顯。全縣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當年生產總值比例始終保持在4%以上,連續五年教育支出占全縣民生支出的25%左右。芮城縣委、縣政府每年把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列入全縣重大民生工程,先后實施了學府東街小學新建項目、芮城縣第一職業學校實訓樓項目、陌南中學教學樓項目、風陵渡中學綜合樓項目以及幼兒園新(改擴)建項目,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周轉房、學生宿舍、綜合樓及學校餐廳建設項目和中小學操場與集中改廁項目等,累計投資2.234億元,教育教學環境得到持續改善,教育裝備實現整體提升,教育信息化應用更加廣泛,高標準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達標驗收,榮獲首屆全國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典范區域推選活動“特別實踐獎”等。
優質資源更集中
教育改革增活力
距離芮城縣城40多公里的永樂鎮中心校英賢小學教學點,地處黃河岸畔,目前全校僅有42名學生。有著29年教齡的教學點負責人張振興老師告訴記者,學校環境整潔、教學設備齊全,不僅開齊開全各項課程,而且還開展特色教學活動,利用有著悠久歷史的永樂“桃木雕刻”非遺文化,在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彰顯出文化特色亮點。學生家長魏艷麗說,學校就在家門口,方便孩子上下學。為了孩子上學,她從小學一直陪伴著。學校教學質量也不錯,她很滿意。
永樂鎮地處黃河沿岸,依灘傍河,南北窄,東西長,全鎮22個行政村。據永樂鎮中心校校長牛守武介紹,近年來,為了給群眾提供優質的教育,盤活鄉村教學資源,永樂鎮中心校將原來的7所小學經過撤并保留了3所學校,從而使優質資源更集中。同時,各學校配備了各種先進教學設施,設置多媒體網絡計算機室、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室、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室、留守兒童活動室等。近年來永樂鎮中心小學先后獲得省、市、縣“示范留守兒童之家”“全省防震減災科普示范校”。目前永樂鎮中心校教學設備比較齊全,教師結構基本合理,基本能滿足當地群眾的教育需求。
近年來,芮城縣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學校布局不斷調整優化。嚴格按照學校布局專項規劃,堅持“就近就便服從就優”原則,新(改擴)建幼兒園8所,全縣小學由原來的50所減少到40所,初中由原來的12所減少到9所,學校布局更加合理,辦學水平不斷提升。同時,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進“瘦身計劃”,取消聯校層級管理機構,建立了12個中心小學,實現了行政服務下沉基層、管理督導前置一線。
如果說,規范辦學布局下活了芮城教育一盤棋的話,那么,進行更深入的“績效改革”,則是芮城教育刀刃向內開展的“自我革命”。而這方面的代表就是以農、學結合聞名全國的風陵渡中學。
2018年,風陵渡中學迎來了一位年輕而又敢作敢為的校長曹涑波。上任不足兩個月,曹涑波就在風陵渡中學推出了一項顛覆性的改革——績效制度改革。這項改革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校乃至全縣教育系統引發了熱議。許多人認為,新官上任三把火,鬧不好學校會亂,校長還會身敗名裂。誰也沒有想到,這次,曹涑波的改革是如此的堅決和徹底,用他的話說,“一定要打破陋習,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改革”,他要讓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不一樣,讓能干的人得實惠,讓奉獻的人有價值。
經過一年多的改革實踐,風陵渡中學不僅沒有亂,校長曹涑波也沒有身敗名裂,而是通過獎勵性績效激發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學校人心思變,人心思教,變“被動干”為“主動干”“我要干”,教師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現在,該校全年人均績效9900元,3萬元以上3人,1.5萬元以上95人,1萬元以下63人,最低的只領到7000元。帶課副校長績效排名41位,非帶課副校長績效排名80多位。科學合理的《獎勵性分配方案》激發了全體教工干事創業的激情,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校工作“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奮發有為、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全體風中人正朝著“風中復興和崛起”大步邁進。
風陵渡中學敢為人先的績效制度改革得到了芮城縣委、縣政府和市教育局的肯定,受到社會各界和家長的高度稱贊。
校長曹涑波信心滿滿地說,改革給風陵渡中學帶來了教學質量質的改變。從2018年開始,學校的教學質量一年比一年好,年年都有大的增長,創風陵渡中學建校以來達線新紀錄,三年目標兩年實現。
“十三五”以來,芮城縣開始全面實施“獎勵性績效工資”改革。突出“優績優酬、多勞多得”原則,著力向一線傾斜、向農村傾斜、向偏遠山村傾斜,在全系統形成了你追我趕、爭先進位的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加快“縣管校聘”教師管理制度改革,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通過校內直聘、跨校競聘、待崗培訓等,著力解決崗位聘任、職稱聘任、輪崗交流三大難點問題,進一步激活了教師發展內動力。統籌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面推行“一體化辦學模式”。小學階段堅持實施“1+X”一體化辦學模式,實現了教師調配、教學研究、師生考核、招生入學“四統一”。初中階段實施城鄉發展共同體,管理互促、研訓互動、文化共建、資源共享,考核捆綁,納入一體化評價體系,實現城鄉協同發展,全縣教育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注重教育質量提升
不忘全面育人初心
“我對五中的教學質量很滿意。孩子不僅在這里學習成績優異,而且是唱歌、書法、體育運動樣樣不落下。”在芮城縣第五中學校門口,家長尚暉對記者說。初三學生韓晶、尚舒欣說,她們在學校里不僅接受老師科學超前的教學理念,而且校園里校風優良、班風正氣、師生齊力,對未來考入理想學校有信心。
校長楊慶峰說,近年來,學校堅持“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新課程評價理念,以促進每一個學生成長為根本,以改革學科評價方式為重點,以“爭星奪標、積分晉位”活動為抓手,積極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方式改革,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走出了一條評價育人的發展之路,激發學生內生動力,提高學校質量,師生滿意,社會肯定。
“十三五”以來,芮城縣在注重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不斷豐富和加強全面育人舉措,收到了“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教育全面發展碩果。
學前教育普惠性資源進一步擴大,保教質量進一步提升,先后被確定為國家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山西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試點實驗區,圓滿完成第二屆全國幼兒園課程與游戲論壇教育活動觀摩任務,學前教育“芮城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廣,被譽為“芮城特色,國家水平”。義務教育特色鮮明,堅持書法教育,“人人能寫一手好字”已成為芮城教育的一張亮麗名片;堅持閱讀教學,厚植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素養,納入全國主題實驗課題;深化課堂改革,堅持以生為本,倡導自主、合作、探究;中考成績突出,名列全市前茅。
高中教育穩居全市第一方陣,五年來累計為高等院校輸送優秀人才6059人,全縣高考二本達線率突破50%,達到59.6%;824人被985、211重點大學錄取,芮城縣連續五年被評為全市教育教學質量先進縣。職業教育突飛猛進,第一職業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第二批“1+X”證書試點院校,全市教育系統提出“中專學財大,職教學芮城”。今年,該校成功舉辦了運城市第十屆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并先后在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山西省文明風采大賽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提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在未來的‘十四五’時期,芮城3549名教育人將圍繞縣委、縣政府重教興縣戰略,繼續點燃激情、奮發有為,在辦好群眾滿意教育的同時,繼續不忘育人初心,保持奉獻本色,為進一步打造幸福芮城貢獻教育人的力量。”芮城縣教科局局長焦龍生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